[詩人小鄭文集]拉瓦錫死于火;法國大革命為何會成為法國大殺戮?
今天研究了下法國大革命期間,古典主義者大衛與安格爾師徒的藝術。對《馬拉之死》有體會,這是大衛的名作,當時他在第一時間趕到馬拉被刺殺的現場,迅速進行了構圖素描。
不過馬拉也不是個善茬,他的思想太過激進,是法國大革命中激進暴力派雅各賓派的主要領導。他受到盧梭的影響,煽動仇恨,煽動殺戮。此后法國陷入近百年的動蕩,跟他與羅比斯比爾的過激做法有關系。
當時法國思想界兩大名士拉斐特與拉瓦錫,竟然都不能抵抗住這種激進思想的傳播。真是可嘆,可嘆!激流之下,誰是中流砥柱?誰是國家之棟梁?可嘆!可嘆!
原來拉瓦錫上斷頭臺,跟馬拉有直接關系。拉瓦錫顯然是法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化學領域的工作是具有功勛的,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這樣一個人,面對大革命的洪流最后竟然不能完成“保皇”的歷史重任。還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1780年,馬拉發表論文《關于火的特性的研究》,研究火與燃燒問題是當時比較時髦的課題。但是馬拉基本上沒有脫離前人的錯誤框架,這遭到當時已經名震歐洲的化學家拉瓦錫的批評,認為馬拉的文章毫無價值。
這樣兩個人就結下了梁子。
十年以后,當法國大革命起來時,馬拉以他的煽動力,開始在社會上廣泛煽動仇恨,將法國大革命引向了“慘烈的殺戮”。他們甚至煽動對學者仇恨,他說“共和國不需要學者”!
結果拉瓦錫這位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者,竟然被法國人民送上了斷頭臺。這真是人類史上的大悲劇!
我發現,當代畫家謝楚余的裸體畫《陶》,受安格爾《泉》巨大啟發。從構圖上《陶》與《泉》,都是一個裸女抱著一個陶器罐子。此外,謝楚余的《陶》中裸女的下半身,顯然是模仿了斷臂的維納斯。
看來凡是好的作品,大多數都是模仿了前人。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是很少的,拉瓦錫就是一個,可惜他死得很慘!低調啊!低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