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波 廣東省中醫院終身名譽院長
原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現任中國醫院協會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會長、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醫院協會副會長、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終身名譽院長。曾榮獲全國五一獎章、中國醫院院長終身成就獎、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廣東省中醫藥強省建設先進個人等。
2015年12月,呂玉波曾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代表團成員,陪同屠呦呦到瑞典參與諾貝爾獎周活動。
10多年前,廣東省中醫院曾連工資都發不起,平均每天門診量僅2000人次。今天,它平均每天門診量超過2萬人次,增長了10倍。過去全年住院病人數只有4000多人次,去年已經超過10萬人次,門診人數達到750萬人次。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取得這樣的成就的?呂玉波總結了六條成功之道。這六條堪稱醫院管理的“百科全書”。
以下為呂玉波2015年4月17日在中國中醫藥報社理事會“全國中醫院院長管理研習班·沈陽站”的演講全文。演講者已審閱。
廣東省中醫院始建于1933年,已經有80多年歷史。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剛接觸中醫藥的時候,醫院只有500來個床位,今天已經有3000余張床位;過去門診量只有平均每天2000多人次,現在是每天2萬多人次。過去全年住院病人數只有4000多人次,去年已經超過10萬人次,門診人數達到750萬人次。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經驗,也有教訓,很多都是從失敗中感悟出來的。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要辦好中醫院特別不容易,比辦好一家西醫院還難。(笑)
辦好一家中醫院,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中醫院發展的最佳模式?什么樣的中醫院才真正姓“中”?如何把中醫藥的臨床療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西醫院不需要回答的。這么多年來,廣東省中醫院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好的發展勢頭,想來想去,其中的核心就是中醫藥臨床療效,這是中醫院院長們最著力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樣講?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中醫院的立院之本和發展之源。我們在辦醫院的過程中,提出來專科建設的整個思路是: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
從歷史責任這個角度來說,中醫藥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臨床經驗、治療方法。之所以能夠延續這么多年,關鍵就是中醫藥確有療效,確實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中醫藥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就要我們中醫院來回答。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人類健康這個問題上有它獨特的作用。我記得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我們共收治了120多個病例,治療到50個病例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到廣東來考察“非典”問題,從衛生防務到治療方法的考察,所有西醫院他們都去完了。臨走這一天,到了我們中醫院,我們向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報告了50個病例的治療情況,我還專門給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說,我們的報告有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的病例數不多,才50例;第二,我們的研究事先沒有嚴謹地設計好臨床研究方案;第三,也沒有設立對照組。
當時,當著那么多媒體記者的面,美國的臨床流行病學專家馬上就說,“呂院長你沒說對,非典是人類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疾病,不要說你們中醫院事先沒有嚴謹的臨床研究方案設計,沒有設立對照組,西醫也沒有,我們考察了幾家西醫院,再跟你們比較,就發現你們有三個特點:第一,平均退熱時間比單純用西藥要短;第二,退熱以后沒反復;第三,你們的平均住院日比單純用西藥短。這之后,當香港發生“非典”的時候,香港醫管局就帶著一大幫香港專家到我們這來考察,還邀請我們到香港跟他們一起去抗擊“非典”。
怎樣提高臨床療效?首先,人才是關鍵。我們在辦醫院的過程中,著力去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沃土。這實際也是當年上海國醫大師顏德馨的建議,我們把他請到醫院來帶徒,他給我們提出的,說呂院長你要把這個醫院辦好,我建議你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辦一個純中醫的醫院,不用西藥,辦一個純中醫的病區;第二,一定要為中醫藥人才成長營造一片沃土。這幾年來,我們就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1、構建既有壓力、又有動力的機制促進人才成長。
很多中醫藥人對中醫藥缺乏信心。怎么樣把這批人轉變過來是關鍵,我們就在這方面下功夫。
我們設立各種各樣的獎項,鼓勵中醫藥人才學中醫、用中醫、鉆研中醫,這是我們做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在分配機制上,我們把中醫藥的使用情況,特別是中醫藥療效的評價,作為考核科室的重要指標,你科室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看你在臨床上使用中醫藥的情況,而且還要看療效,光使用不行。看他有沒有用特色療法,特別是住院的病人,有的醫生一上來就按照西醫的常規來做,做完了就幫他開幾副中藥,都是搭配的,中醫藥的臨床療效根本沒有體現出來,所以必須對療效進行評價。
此外,在人員選用上,重中醫水平。現在人事晉升、職稱晉升要去考,但我們不是一考了之,你考回來后,你還得通過醫院對你中醫水平的考核。比如說,住院醫師要升主治醫師、主治醫師要升副高,那你必須有跟師半年以上的經歷,你要拿出業余時間去跟師、跟門診。副高升正高必須通過指定必學經典的背誦考試,考過了才能夠晉升職稱。
2、營造中醫藥人才茁壯成長的環境氛圍。
比如說,我們每年根據我們國醫大師要求和書目開展溫書工程,今年要溫的書是《傷寒雜病論》,大家都圍繞這本書來讀,同時每三年開展一次“中醫年”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大家不斷地感受到自己是中醫藥人,要在中醫藥臨床療效提高上做出努力。
在管理機制上,醫院跟科主任都簽訂目標責任,把中醫特色、中醫臨床療效的提高、中醫藥的人才培養作為重要指標。比如我們有一條,你有沒有安排年輕的醫生脫產跟師,就作為一個科室的評價指標,這種跟師不僅在廣東,還在全國范圍內跟師。為了讓醫務人員更好地成長,我們特意引進不同流派,不同的流派引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然后希望各種各樣的流派都能夠在我們醫院成長起來。
其次,中醫要提高療效還有一個最本質的東西,就是中醫思維。中醫能夠成就今天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先輩們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臨床實踐的總結,而他們總結的整個指導思想就是中國的哲學思想,包括《易經》里面的很多思想。因此我們要求副高升正高的同志,都必須經歷過中醫國學思想的培訓,我們在醫院內開展中醫思維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特別希望引發爭鳴。以及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爭鳴,我們特別構建了網上的討論區,希望大家有爭鳴可以在網上進行,有疑難病例可以拿到網上去討論,有好的經驗可以拿到網上去,逐步積累,就成為了醫院的一批寶貴的知識財富。
3、為中醫藥人才成長創造條件。
我們的目標就是所有到廣東省中醫院工作的醫生,其發展都能夠形成一個軌道,醫院推著你沿著這個軌道走,越走越好,越走越高,成為行業佼佼者。所以我們對整個在職教育提出了“厚基礎、強能力、寬知識、深鉆研”的觀點。“厚基礎”就是把基礎打牢;“強能力”就是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特別是中醫藥的臨床療效的提高;“寬知識”就是要有寬廣的知識,中醫不僅要掌握一個流派,也要涉獵多個流派,不僅要懂中醫藥知識,也要懂現代醫學知識,不僅要懂臨床,也要懂科研;“深鉆研”就是要在某一個領域里面鉆研下去,既鼓勵某個專科的鉆研、某個重點病種的鉆研、某個技術的鉆研,也鼓勵某個流派的鉆研。
同時我們創造條件讓大家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因為我們覺得這三條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基本之路。“讀經典”就是推動大家背誦經典,并且創造條件請高手來解讀經典。“跟名師”,我們不僅組織大家跟本院的名師,還跟全國的名師,目前在我們醫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帶徒名師有130多個,兩屆國醫大師共有60個人,有27人已經在我們醫院帶徒,我們希望他們最好的經驗能夠在廣東省中醫院落地、生根、開花。
師帶徒是中醫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形式,但是師帶徒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好。首先,老師有很多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都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徒弟們能不能意會到老師的東西?這是一個問題。其次,老師帶的徒弟數量還是有限。那么,能不能通過大數據的挖掘技術將老師的隱性只是顯性化呢?通過信息技術廣泛傳播老師的經驗,加快知識的傳遞速度呢?我們專門用信息技術構建了知識管理系統,希望能夠把老師的經驗原汁原味地保存,同時把他們的隱性知識顯性化,讓更多人能掌握。在去年亞洲的知識管理大賽里面,我們就獲得了亞洲最佳獎,就是通過這個知識管理系統來傳遞中醫經驗,開展傳承工作的。所以,我們把中醫知識、浩瀚的古今文獻、名老中醫經驗都整合在我們的知識庫里面,讓我們醫生能夠很好的圍繞主攻病種、圍繞自己的專科提取有關知識,幫助他應對臨床問題。
過去,中醫人往往要靠個體的實踐,積累經驗去提高水平。師帶徒也是一條線下來,都是少數人實踐形成的經驗。而我們要為患者提供最好的中醫藥臨床療效方案時,能不能不僅是縱向,還橫向吸取歷代中醫的實踐經驗,把我們數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形成的中醫藥文獻,都整合在我們的方案里面去呢?特別是在民間有很多很好的東西,能不能把它整合在一起,形成最佳的診療方案呢?
1、挖掘和整理歷代經典文獻和古今的研究成果。
從對疾病的認識、到癥候規律的把握,從病因到病機,從治療思想、治療原則,到理法方藥,從特色療法到單方、驗方,從生活起居到調養護理,完整地整理出來,用以指導臨床。
2、挖掘整理全國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
我們要求各重點專科,要挖掘和整理全國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這里面既包括國醫大師,也包括五批的國家師承老師,總共有700多人,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對應的把這些東西學到手。專科要與對應的全國名中醫、名家建立學術聯系,甚至建立師徒關系,而且鼓勵他們把這些老師引進到醫院來成立工作室,我們現在成立了差不多50多個名醫工作室,每個名醫工作室都給予資助,先把工作做起來,把這些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跟本專科結合在一起,因為每個老中醫都有他自己的專科特長,你這個專科最具代表性的名醫是誰,我們都希望跟他們建立學術聯系,讓他們的精華思想都能在廣東省中醫院落戶。
3、挖掘和整理本院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
我們醫院八十多年的歷史也成就了自己很多的名醫,不能光把別人的拿過來,自己的不整理,讓他失傳。所以我們把自己的經驗,也包括有一些雖然不是名醫,但是他有一技之長,我們覺得這也是醫院寶貴的知識資源。比如說,我們有些醫生,學歷不高,但是他看某些病種的效果特別好,這些經驗也要總結,希望他成為醫院的一筆寶貴財富。
這么多年來,醫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獨到的流派,我們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流派的界定,以及流派研究室的建設要求,到前年我們醫院成立80周年的時候,一個著重點就是梳理醫院的流派,用這種方式來慶祝自己的院慶,成立了大概17個本院的流派研究室,希望這些流派能夠延續下來,發揚光大。
4、挖掘和整理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
中醫有很多非藥物的療法,效果非常好,我們跟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欄目已經進行了五屆“杏林尋寶”,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各個特色療法。最近國家有一個重大項目“中醫傳統知識名錄”,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內容就是在各省整理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療法,我們也跟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圍繞他們整理出來的知識名錄,去尋找一些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法。
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科,叫傳統療法中心,他們的任務就是承接這些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到的特色療法,把他們規范化,進一步發展,研究他們,應用于臨床之中。
有時候我們尋找到的一些特色療法,這個特色療法的持有人往往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問他“你這個特色療法治療哪些病特別擅長”,他常常給我們一個回答——“我們什么病都能治”。不過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這個特色療法確實有用,但是它有一定的適應癥。比如有一位特色療法持有人,他治療寒濕性的關節炎效果就特別好,但是治療不夠規范,影響了治療效果和可重復性,所以慢慢我們把這些傳統療法的東西梳理到一起,規范起來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這樣在臨床上就有很好的效果。
5、挖掘和整理安全有效的民間單方、驗方。
這一塊絕對不能忽視,我們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有很多民間的單方、驗方非常有效,一招鮮、一方靈的情況經常出現。作為一家大型三甲中醫院,能夠從我們規范化的、醫療安全的視野去看它,把它們整理出來、挖掘出來,這非常重要。
我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有一個病人,他得過兩次腫瘤,做了兩次規范的化療。當我們接診他的時候,他已經失去造血功能了,只能靠輸血過日子。原來一個月輸一次,后來28天,26天,輸血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了,后來說找中醫來看看行不行,就找到了我們。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控制住他輸血不斷縮短的間隔時間,但是始終沒有恢復到不輸血就能夠維持生命的水平。我們在民間挖掘的一些單方、驗方,在臨床應用之后確實有效果,而且安全,用在他身上很快就顯現效果了,慢慢變成30天、兩個月才輸一次血。一年后到協和醫院體檢,發現他的造血功能恢復了,不用輸血了。問他怎么實現了,他說就是吃中藥。協和的醫務人員說“傳統醫藥救了你的命。”
西醫做臨床路徑,中醫也能做臨床路徑。當初我們為什么做臨床路徑?從管理的角度是這樣來思考的。臨床上,遇到住院的病人,我們的醫生肯定就先想到西醫的治療常規,很少馬上想到中藥怎么上,當時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怎么樣從行政的角度推動醫生首先考慮中醫藥對于病人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呢?能不能真的貫徹“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呢?
當時我們就想到,用臨床路徑的方法。按路徑走,這個路徑通過專家共識,設定現在你必須用中藥那你就必須先用中藥,但不能說為了用中藥而中藥,必須有循證證據證明安全有效才用,不然就違反倫理了。做臨床路徑,中醫跟西醫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西醫可以根據最先進的指南,把這個指南時序化,可能就把這個路徑做出來了,但是中醫由于學術特點不一樣,首先要形成一個優化的治療方案,就前面挖掘這么多東西出來,你怎么去取舍,哪些是更優,兩個老中醫面對一個疾病,他可能有不同的治療思路,誰更優呢?我們在臨床實踐里面,就深深感到這種研究非常重要,它有時候根本不是誰最優的問題,而是誰更適合什么樣的情況、更適合什么樣的癥候。
此外,浩瀚的古文獻里面記載的東西,可能有些是自相矛盾的,你又怎么去取舍呢?我們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文獻評價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一個是整合文獻里的精華,一個是名老中醫的經驗、一個是對自身臨床經驗的回顧性總結,同時運用專家共識的辦法,形成目前最好的中醫解決臨床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臨床療效。這樣做盡管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肯定比原來要好,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提高。但是我們必須遵從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方法、實事求是的方法,去形成最佳的診療方法。我們這一套方法,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的資助,今年我們在省里面做報獎的時候,得到了中醫、西醫的共同認同,給我們拿了一個“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時,在做臨床路徑的時候,我們是一個病、一個病地展開研究,明確發揮中醫的最佳切入點和最佳環節,使中醫藥的臨床療效發揮得更強了。
這點我們也在實踐中探索。前面給大家匯報過,老中醫希望我們建立一個純中醫的病房,當時我們就思考,建怎么樣的病房,為什么要建這個病房?如果你拿慢性病去建一個病房,這些病人單純用中醫沒問題,但是這部分病人在門診就能解決問題,為什么要住院呢?
現在提倡分級診療,分級診療實際上給我們地區的最高水平的醫院提出了挑戰,比如說你是一個縣級中醫院,無論你是三甲還是二甲,你在當地應該是最高水平的,那么它要解決的應該是急危重難治病人,如果我們中醫院沒有能夠解決急、危、重癥問題,分級醫療管理,就吃虧了。
在急危重難這些問題上,怎么發揮中醫藥的特色?我們首先建立一個病區,收治目標非常明確,必須接收急危重病人。通過中醫藥解決急危重病人的問題,這部分很有空間,所以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經典病區,組建中醫經典應用臨床基地,著力探索中醫藥在應對急危重患者的臨床優勢。中醫藥幾千年的發展史,它一定有很多應對急危重病人的經驗、方法,而且很多病人也不適宜用西藥。
五年下來,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廣東的肺炎患者比較多,我們從探索肺炎開始,在救治中度和重度肺炎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當然我們是在保證安全,不違反醫學倫理的前提下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專門找一個原來在ICU干了十多年的、有中醫背景的專家,他盡管年輕,但是對急危重癥救治這一套非常了解,這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非常重要,探索下來450例,95%最后全部用純中醫的辦法解決,只有5%的病人用上了西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現在我們又探索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衰急性發作等病種,希望不斷的去探索用中醫藥解決急危重患者的路徑、方法,為我們國家的危重醫學做出貢獻,同時跟急診、ICU形成鐵三角,探索中醫藥在心梗、敗血癥、多臟衰的病種上怎樣發揮作用。
我們要不斷擴展中醫藥的特色優勢發揮的范圍,我們覺得非常重要。過去中醫院集中很多的精力在治療疾病上,但是中醫在預防、保健、養生這方面的特色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起來,所以我們從2006年開始就建立了一個“治未病”中心,就是探索這么幾類病人:
第一類,按照中醫的體質辨識,體質偏頗的病人。
第二類,有一些人按照現代醫學的體檢,每年的指標都向壞的方向發展。比如說血壓、血糖、血脂一年比一年高,但是他又沒達到疾病診斷的那個水平,還不能診斷他是糖尿病,也還不能診斷是高脂血癥等。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樣讓這部分健康人不要再往嚴重的方向走,回到正常的狀態,在中醫藥領域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
第三類,慢性病。慢性病的這部分病人,能不能把他管理起來,用中醫的方法或者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讓他延緩慢性病往惡性方向發展的時間,減少并發癥。
在“治未病”這個領域,我們大有可為。而且現代醫學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這幾年他們的發展趨勢也在發展變化,他們把預測、預防、干預作為研究的重點。所以我們中醫藥不發展,那我們真的在現代醫學的高速發展大潮上,就淹沒了自己,失去了特色與優勢。這幾年探索治未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深深感到,隨著我們國家人民生活的發展,這種需求越來越強烈,所以我們針對這三類人群的需求形成了服務包,以服務包為知識資本,跟社會資本進行合作,既滿足了社會需求,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
”全國中醫院院長管理研習班”簡介
“全國中醫醫院院長管理研習班”是中國中醫藥報社理事會面向全國的中醫院院長推出的高級醫院管理培訓課程。擁有呂玉波、陳達燦、王耀獻、范吉平、唐旭東、房敏等55位國內最優秀的醫院院長擔任授課導師。目前已在廣東、浙江、山東、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20余個省份舉辦了超過20場培訓班。培訓了近3000名中醫院院長。
中國中醫藥報社由中國中醫藥管理局主管,是我國中醫藥領域內的最高媒體。旗下中國中醫藥報社理事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發揮中國中醫藥報國家級媒體的平臺價值,廣泛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推動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各方力量在中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廣大的企事業單位服務,成為中醫藥管理者,中醫臨床專家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