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毛主席《西江月·秋收暴動》
大革命失敗后,八七會議及時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著名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論斷。
第一次公開打出共產黨的旗幟:
1927年8月18日,毛澤東在湖南省委會議上堅決主張: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工農,喪失了民心,成為白色恐怖的象征,因此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共產黨自己的名義領導人民革命①。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秋收起義的兩大班底:
一是正規軍。共產黨領導的原國民革命軍的一個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原本奉黨中央之命參加南昌起義,未能及時趕上已撤出南昌的起義部隊。機緣巧合,成了秋收起義的主力。
二是工農武裝。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
1927年8月12日,兩支革命力量會合,整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設3個團。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
霹靂一聲暴動: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起義部隊在向長沙推進時,先后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放棄長沙,轉戰羅霄山。
隨后,國民黨迅速調遣重兵圍堵,起義部隊陷入優勢敵人的包圍,部隊被打散,損失慘重,總指揮盧德銘不幸犧牲,全軍已不足1000人。形勢危急、軍心不穩。
著名的三灣改編:
9月29日部隊轉戰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毛澤東主持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根據革命意愿,去留自便;留下來的革命軍人縮編為一個團;支部建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三灣改編后,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注: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一卷第一章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