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46年前的9月9日,毛澤東去世。
關于秋收起義,毛澤東生前曾有過回憶。那是1975年10月1日,毛澤東對陪伴著他的護士長吳旭君追念起經歷的革命往事,首先講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義。他說:
“這故事,你只有從我這里才能聽到,哪本書上都沒有。上井岡山前,秋收暴動以后,我們連打了幾個敗仗。人不斷地跑,連師長都不辭而別了,人心亂得很。當時,就有人說,'還是散了吧,就這么幾個人,能頂什么用?’有一天,隊伍來到一個鎮子上,大伙休息的時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談論散伙的事。當時,就有人問我:'毛委員,憑我們這幾個人,這幾條槍,革命能成功嗎?’我對他們說:'我們這幾個人,這幾條槍,用不完,綽綽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們有言在先,到慶祝革命勝利的那天,我們肯定死不光。’1949年開國大典后,我見了幾個當時聽過我講話的人,沒想到,他們還都記得那些話。現在,井岡山的老人不多了……”
9月9日,秋收起義發動,毛澤東后來興奮地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記之: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到公開發表時,毛澤東對其中幾個字又做出了修改,正式發表的版本是: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鏈接>>>
秋收起義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人血流成河。是拿起武器進行武裝反抗,還是遲疑猶豫坐以待斃?中共中央選擇了前者,決定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被派往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8月12日,毛澤東來到湖南,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對正在劇烈變化中的湖南社會情況和群眾心理狀態有了切實的把握,對于農民的土地要求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調查研究之后,毛澤東對秋收起義如何開展有了“底氣”。8月18日和8月下旬,毛澤東對涉及秋收起義的幾個主要問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舉什么旗問題上,他堅決主張:湖南秋收起義時“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到湖南來這幾天,看見唐生智的省黨部是那樣,而人民對之則是這樣,便可以斷定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打了”。
9月9日,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首先破壞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一場舉著“鐮刀斧頭”旗幟的起義在湘贛邊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革命的激情是高昂的,革命的現實卻異常殘酷。由于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本來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加之當時全國革命形勢已走向低潮,反動軍事力量占據的是絕對優勢,起義部隊在進攻平江、瀏陽等縣時,均告失利,這時,起義部隊也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到1500余人。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部署,引兵井岡,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