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呂景山《單穴治病選萃》十一
耳穴

  1.神門

  【取法】在耳廓三角窩部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取之。

  【主治】神經衰弱

  【機理】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聯系,耳穴可以治療多種疾病。耳穴神門具有寧心安神、調整臟腑之功,故對于神經衰弱療效甚捷。

  【刺灸法】壓豆

  【治療經驗】

  ◎鮑治安:治療各種失眠,尤其神經衰弱療效甚好。每日1次,最好于晚上睡前30分鐘開始按壓10-20分鐘,即能慢慢入睡。兩耳交替埋壓,3日1次,7次為1療程。

  典型病例:婁xx,女,48歲。經常失眠,輕度頭痛,時好時犯,平素飲食無味,精神萎靡已數年,要求針灸治療。查:體瘦弱,舌淡苔薄,兩手尺脈細弱。診斷:神經衰弱,失眠。取耳穴神門埋王不留行籽,每晚睡前30分鐘自行按壓15分鐘。首次即效,共治8次痊愈。

  2.膈

  【取法】耳輪腳中點。

  【主治】呃逆

  【刺灸法】耳穴貼壓

  【治療經驗】

  ◎李美琪:呃逆病人用膈點效果滿意,均1次見效。一般只用膈區1穴。

  操作:以王不留行籽壓于膈點,以耳部紅暈充血為度。

  典型病例:蔡XX,男,47歲。患者中風,左側偏癱,語音欠清,半昏迷狀態,搶救4天始呃逆不止,煩躁不安,不能入睡,呃聲洪亮,連續不斷。經針刺內關、中脘、足三里無效。在膈區埋菜子,用力按壓,大約5分鐘時呃聲間歇,每分鐘7-8次。10分鐘后停止呃逆,以后未再發作。

  3.宗脈穴

  【取法】宗脈穴位于耳的對耳屏和耳垂之間,將耳垂微微折向對耳屏,中間出現一條斜溝,該穴在斜溝的中點(相當于耳針的太陽穴處)。

  【主治】癔病

  【刺灸法】斜刺

  【治療經驗】

  ◎徐恒昭:宗脈穴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癥、神經官能癥等有較好的效果。特別是癔病,多為1次治愈。另外也可鑒別是否是癔病。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夾持耳廓的下部,右手持針。進針后,使針沿著耳軟骨的下方,向著外耳道的后下方刺入1.5-2寸深。針刺得氣后,可根據病的虛實,施行補瀉手法。如做快速大幅度捻轉(瀉法)時,可在同側的耳顳部出現強烈的酸、麻、脹感。

  典型病例:周xx,女,28歲。5天前因心情不暢,當晚雙目逐漸喪失視力。該患者性情急躁,因3個月前小孩病死,情志不暢,兩脅脹痛,5天前因與人吵架,以致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而得病。取雙側宗脈穴,予以強刺激手法,雙目頓時復明。半年后隨訪,療效鞏固,未復發。

  4.精神穴

  【取法】在對耳屏處,平喘下方,從屏間切跡最低處(皮質下、內分泌)與對耳屏屏輪切跡最低處(腦點)聯成橫線,再從屏尖向下垂直聯成縱線,縱橫兩線的交點即是“精神”穴。實屬腦點與皮質下中間部位。

  【主治】各種類型的精神病

  【治療經驗】

  ◎張鳴九:運用此穴治療精神病幻聽及各種感覺障礙(耳鳴、耳聾)效果甚好。對失眠、頭痛、眩暈也有效。

  操作:醫師針刺時左手執病人耳垂,右手執26號2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入穴,循耳道后下方皮下疏松組織緩緩前進,不可有阻力,避免刺傷耳軟骨,也避免穿通皮膚,一般可深達1.5-2寸。針刺后病人局部有發脹發熱感向額部擴散,病人頓覺頭腦清醒,有舒適感覺。為加強刺激,醫師可采用指甲刮動針柄發生震顫。

  典型病例:趙x,男,14歲。2年來經常發呆、傻笑,幻聽夜眠多夢,飲食日差,不能堅持學習。經用藥物和針灸治療不理想,予針刺“精神穴”,1次后幻聽便稀少,10次幻聽消失,恢復學習,活動正常。

  孫xx,男,30歲。14個月前與同事爭吵生氣,突兩眼發黑看不見物體。經當地醫院檢查疑“青光眼”所致,經治無效,為刺雙“精神”穴電針1次,即時能看見周圍東西。復檢雙視力均為1.5。

  吳xx,女,23歲。多年來學習緊張,夜眠多夢,白天頭昏目眩,善忘,周身乏力,經期煩躁不安,經針灸及藥物、理療等無效。檢查:營養差,消瘦,神經系無異常,經取“精神”穴針刺,10次痊愈。

  5.肩舉

  【取法】耳舟中部,在耳穴肩點和肩關節點連線中點。

  【主治】手臂不舉癥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驗】

  ◎吳速新:治療手臂不舉適當配合推拿1次治愈,手臂立即上舉,肩痛也減輕或消失。

  操作:取患側耳部,消毒后,用28號5分毫針直刺入耳穴,注意不要刺透。左右捻轉數下后,留針,然后用推拿手法活動患者肩部,活動約1分鐘,再左右捻轉耳針數下,然后再推拿肩部。一般倩況捻轉耳針3次,推拿3次。最后,讓病人自己活動上肢即可出針。

  典型病例:邊XX,男,67歲。患者因趕馬車多年,風餐露宿,肩部疼痛多年,左手臂不能上舉過頭,經服中藥、針灸、理療均無效。診斷為漏肩風,當針刺肩舉穴時,患者感到肩部發熱。經捻轉3次、推拿3次約10分鐘后,患者立即手臂高舉過頭,活動自如,肩痛減輕。l年后隨訪已恢復正常。

  注意事項:勿刺過深,體弱者可采用側臥位。

  按語:耳部有許多經脈聚會。過肩部的手三陽經循行都通過耳部。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互為表里,而陽經的經別都是復合于它原來經脈的,通過經別的傳注,手三陰經也和耳部有聯系。手六經脈循行都經過肩部,所以針刺耳部肩舉穴,對肩部疾患作用十分顯著。配合推拿是由于患者肩周圍軟組織出現纖維化和粘連,關節囊攣縮,加以活動肩部療效更佳。故能達到1次治愈的良效。

  6.萬應穴

  【取法】耳屏上切跡與耳輪腳之間的橫紋盡頭,若無自然橫紋可輕輕擠壓外耳上下即可出現,若出現上下雙橫紋則以下紋為準,從外耳道口到橫紋盡頭長度約為0.5-0.8cm。

  【主治】各種牙痛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驗】

  ◎陳文友:針刺該穴治各種牙痛。

  操作:用28號1寸毫針,取患側穴,直刺3-5分,若針刺得氣,患者可感局部痠麻困脹。根據現證施以補泄手法,30分鐘行針1次,留針1小時。

  典型病例:郭xx,女,43歲。自訴右側下臼齒痛20天。視局部紅腫,舌紅絳,苔薄黃,六脈洪大。診斷為胃火牙痛。針萬應穴,深3分,瀉之,留針1小時,疼痛立止。

  注意事項:取穴要準確,否則不能達到應進之深度,達不到治療之目的。

  按語:牙痛與足陽明經有關,腎主骨生髓,開竅于耳,齒為骨之余,故該穴可以治療各種牙痛。

  7.牙痛穴

  【取法】在對耳屏內側面,以對屏尖穴與腦干穴的連線為等邊三角形的底邊,再向對耳屏內側面劃一等邊三角形。該三角區即為牙痛點。

  【主治】急性牙髓炎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驗】

  ◎韓碧英:治療急性牙髓炎引起的牙痛有效。

  操作:在患者兩耳牙痛穴處,尋找片狀紅暈并有光澤的陽性反應(患病側耳廓明顯)。用探棒以同等壓力觸壓兩側紅暈處的皮膚,此時出現凹陷性水腫(患側明顯)伴疼痛。再將探棒向對耳屏邊緣方向重壓,此時疼痛難忍即為此穴。

  典型病例:趙xx,男,30歲。因右下牙疼痛3天就診。疼痛以夜間為重,呈跳痛及閃電樣疼痛并向患側太陽穴處放散。服止痛片只能鎮痛1小時左右。口腔科診為:急性牙髓炎。耳穴視診:牙痛穴處有片狀紅暈如小米粒大小,健側呈淡紅色,紅暈伴有光澤。觸診:患側凹陷水腫明顯,壓痛強陽性反應。針1次立即止痛。

  注意事項:病人取坐位,找陽性反應物時注意光線充足,禁忌擦洗耳部。

  按語:耳穴牙痛點是在臨床中摸索出的經驗穴,該穴位于耳屏內側面,恰是耳穴皮質下的區域。耳穴皮質下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通過耳廓視診觀察,在該穴區內均可看到片狀紅暈并且有光澤的陽性反應。此陽性反應以急性痛癥多見。因此,針刺穴位中的陽性反應區可收到較強

  的鎮痛效果。

  8.顳頜穴

  【取法】在患側對耳屏處耳軟骨彎曲部的外緣突出處,平喘穴與腮腺穴之間。

  【主治】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驗】

  ◎朱長生:下頜關節功能紊亂者,在顳頜穴范圍處,常可看出明顯突起的芝麻大小丘疹,色澤與周圍稍有差別。凡有反應點者,可直接針刺反應點,其效果極佳。顳頜關節脫位者耳垂部未發現有反應點。

  操作:在穴位處消毒后,用30號0.5寸毫針,直刺進針,即有明顯疼痛,疼痛越明顯效果越佳。如無疼痛可在原位置提針,使針尖略移位,探索到疼痛點為止。針刺在病痛一側,兩側痛即針刺兩側。留針20分鐘。中間捻針l次,捻針強度按各人耐受情況決定。出針時注意有無出血情況。

  典型病例:倪xx,女,61歲。右顳頜關節痛響20天,原因不明。檢查:右顳頜部外形無異常,張口寬度約3cm,顳頜關節有明顯壓痛,右耳穴處有明顯芝麻大小的小丘疹突起,并有觸痛。經針后張口明顯增大,痛響大減,以后未發。

  黃藥師 at 2007-10-15 23:44:55 

  第二章 本書各系統、部位病癥治療用穴

  頭面五官病

  1.頭痛

  列缺 內關 頭維 公孫 太溪 太沖 尺前穴 完上 癲癇穴 角孫 攢竹 中脘 腦橋 液門 承山 大椎 山根 風池 昆侖 百會 太陽 丘墟 金門 上四瀆 印堂 完骨 血海

  2.眼病

  ⑴近視:承泣 光明 達治 正光1 正光2

  ⑵弱視:正光 正光2

  ⑶遠視:正光 正光2

  ⑷斜視:睛明 正光 正光2

  ⑸急性結膜炎:太陽 內睛明 角孫 陷谷 耳尖 肝俞 百勞 風池

  ⑹視神經炎:達治穴 內睛明 球后 臂臑

  ⑺麥粒腫:后溪 臂臑 攢竹 肝俞 大椎 阿是穴 足中趾尖 太陽 耳尖

  ⑻霰粒腫:大骨空 足中趾尖

  ⑼其他:

  電光性眼炎:太陽

  胬肉攀睛:睛明

  青光眼:膏肓俞

  眉端及目內眥痛:照海

  冷眼:晴明

  眼燙傷:耳尖

  白內障:達治穴

  動眼神經麻痹:球后

  3.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魚際 照海 天柱 內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陽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勞 胸1夾脊 扁桃腺穴 關沖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氣: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璣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難: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復音穴

  4.口、舌病

  勞宮 中渚 玉枕 廉泉 承漿 佐泉 金津 玉液

  5.耳病

  ⑴耳鳴、耳聾:聽宮 太溪 涌泉 風市 風池下穴 

  ⑵耳閉塞:天牖

  ⑶耳殼痛:耳門

  6.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澤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闕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癤腫:鼻通

  7.牙痛

  合谷 二間 中渚 翳風 下關 聽宮 牙痛穴(耳穴) 耳穴萬應穴

  8.面部病

  ⑴面癱:翳風 顴髎 后溪 口眼歪斜點 吊線穴 陽陵泉 下關 太陽 臼間穴

  ⑵面肌痙攣:四白 風池

  侶)面痛(三叉神經痛):顴髎 聽宮 三間 人迎 豐隆

  ⑷腮腺炎:翳風 角孫 耳尖 腮腺穴

  內科病

  1.心胸病

  ⑴心絞痛:內關 至陽 心俞 神藏

  ⑵心悸怔仲:內關 太溪 心俞

  ⑶胸悶胸痛:內關 膻中 中渚

  2.肺病

  ⑴咳嗽:尺澤 孔最 身柱 肺俞 天突 膏肓俞

  ⑵哮喘:魚際 外勞宮 內關 肺俞 天突 膻中 太溪 八華穴 通氣穴 神闕 百勞

  3.胃腸病

  ⑴胃脘痛:尺澤 曲澤 中樞 筋縮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陽 公孫 內關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腸反應區 梁丘 髀關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嘔吐:涌泉 內關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淵 內關 膻中 身柱 中縫 扶突 中魁 天突 攢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頸4、5夾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闕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點

  ⑸泄瀉、痢疾:

  關沖 申脈 長強 神闕 天樞 商陽 梁丘 陰交 上巨虛 三角灸

  ⑹腸癰(闌尾炎):上巨虛 蘭尾穴 胃腸反應區

  ⑺習慣性便秘:人中 上巨虛 下腹穴(第二掌骨橈側)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癥瘕:中脘

  腹痛:關元

  水臌:中脘

  4.肛腸病

  ⑴痔疾:

  合陽 承山 長強 齦交 大腸俞 二白 腰奇 痔瘡點

  ⑵肛門病:

  脫肛:百會 長強 環跳

  肛門術后疼痛:攢竹

  5.肝膽病

  ⑴膽囊炎:陽陵泉 中瀆 膽俞 腓后點 膽囊穴 膽痛穴

  ⑵肝炎:肝俞

  ⑶膽道蛔蟲癥:陽陵泉 膽俞 巨闕 膽囊點 膽道蛔蟲癥壓痛點 至陽 鳩尾 迎香

  ⑷脅痛:魚際 內關 支溝 曲池 陽陵泉 丘墟 天鼎

  ⑸口苦:陽陵泉

  6.神志病

  ⑴失眠:內關 大陵 神門 三間 太沖 百勞 安眠 耳尖 風市 大椎 天柱 百會 睡眠 太溪

  ⑵癲癇、狂癥:神門 百會 中脘 長強 山根 人中 腰俞 鳩尾 腰奇

  ⑶癔病:神門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脈穴 太沖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癱瘓:絲竹空 后溪 環跳

  ⑸其它:

  多夢:神道

  精神分裂癥:內關

  各種類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驚后嗜眠:神門

  郁證:中脘

  腦炎后遺癥:四神聰

  ⑹急救:合谷 內關 天突 氣舍 膻中 翳風 太沖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7.自汗、盜汗

  魚際 神闕

  8.瘧疾

  身柱 大椎 啞門 后溪 瘧門穴

  9.眩暈

  大椎 百會 風池 太沖 內關 聽宮 委中 定喘

  10.高血壓

  內關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會 人迎 太沖 涌泉

  11.白細胞減少癥

  足三里 懸鐘

  12.失語

  神門 大椎 太溪 內啞門 廉泉 金津、玉液 無名 上廉泉 音亮

  13.其它

  ⑴發熱: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陽虛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癥: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氣:太溪

  ⑺甲狀腺腺瘤:阿是穴

  運動系統病

  1.下頜關節病

  下關 頰車 豐隆 顳頜穴(耳穴)

  2.頸項部病

  ⑴落枕:列缺 養老 懸鐘 落枕穴 后溪 外關 天柱 肩井 承山 副神經點

  ⑵頸椎病、頸項痛:大椎 天柱 定喘 肩井 陵下 懸鐘 承漿

  3.肩凝癥(肩關節周圍炎)

  中渚 外關 后溪 養老 天宗 扶突 天鼎 肩髃 條口 豐隆 金門 陽凌泉 阿是穴 手穴 不容 上巨虛

  4.上肢病

  臂叢神經痛;尺澤

  尺神經痛:少澤

  正中神經麻痹:中沖

  網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傷痛:天牖

  手臂不舉癥:肩舉(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5.手病

  三間 中渚 內關 海泉 下內關 陽溪 八邪 腕骨

  6.急性腰扭傷

  絲竹空 外關 中渚 后溪 腕骨 手三里 風池 陽陵泉 懸鐘 腰陽關 合陽 秩邊 殷門 委中 承山 印堂 人中 齦交 陰交 腰痛點 陽合 陵下穴 散笑 痞根 內睛明 扭傷穴 耳尖 腰2夾脊 側關 腰痛點

  7.下肢病

  ⑴坐骨神經痛:通里 神門 環陽穴 雙陽穴 環跳 肩井 絲竹空 秩邊 新環跳 腰3、4、5夾脊

  ⑵膝關節痛:犢鼻中 髕下 人迎 陽陵泉 髀關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關沖 陽陵泉 太溪 太沖 氣海 膻中 懸鐘 隱白 三陰交 委中 承山 昆侖 秩邊 氣海俞 內庭 腰眼 對應點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腦橋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點

  2)踝關節扭傷:肩髃 沖陽

  3)其它:

  足內翻:申脈

  末梢神經炎:隱白

  局部抽搐癥:太溪

  足癬:視區

  紅斑性肢痛癥:隱白

  8.其它

  ⑴胸部扭傷:尺前穴

  ⑵鎖骨骨折痛:條口

  ⑶急性腰、頸、胸、背扭傷:大包

  ⑷頭、項、肩、背、肘、臂、疼痛、手指攣急:后溪

  ⑸腰穿時麻醉:地五會

  ⑹脂膜炎:疔俞

  ⑺痛證:落零五

  ⑻急性頸部軟組織扭傷:陵下穴

  皮膚病癥

  1.蕁麻疹

  曲池 神闕

  2.扁平疣

  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帶狀皰疹

  陽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癤腫

  大椎 商陽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皰疹:耳尖

  ⑵痤瘡:大椎

  ⑶脫發:會陰

  ⑷濕疹:委中

  ⑸老年皮膚搔癢:血海

  ⑹頸淋巴結核:肩井

  ⑺癰疽:癰疽點

  ⑻小腿潰瘍:陰陵泉

  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根

  ⑽指甲前積膿:拇指麻醉穴(手術麻醉用)

  婦科病

  1.痛經

  內關 歸來 公孫 至陰 三陰交 承山 地機 尺前穴 關元 太溪 十七椎

  2.崩漏

  隱白 會陰

  3.不孕

  會陰 關元 次髎

  4.產后出血

  合谷 三陰交

  5.陰癢

  曲泉 蠡溝

  6.陰挺(子宮脫垂)

  腰奇 環上

  7.產后乳汁不行、乳少

  乳根 膻中 涌泉

  8.回乳

  東乳穴

  9.乳腺炎

  列缺 膻中 肩井 屋翳 天宗 梁丘 下玄關 委中

  10.其它

  ⑴帶下:足五里

  ⑵胎位不正:至陰 

  ⑶閉經:長強

  ⑷妊娠嘔吐:下玄關

  ⑸陰道痙攣:次髎

  ⑹產后身痛:小節

  泌尿系統病

  1.遺尿

  列缺 三陰交 長強 百會 會陰 關元 曲骨 中極 上髎 秩邊

  2.尿頻

  前頂 關元 石門

  3.癃閉

  會陰 中極 曲骨 至陰 秩邊 利尿穴

  4.淋癥

  然谷 太溪 秩邊 下秩邊

  6.腎絞痛

  腎俞 落零五

  男性生殖系統病癥

  1.陽痿

  關元 中極 三陰交 陰谷 會陰

  2.其它

  ⑴前列腺增生、炎癥:篡間

  ⑵陽強:蠡溝

  ⑶不射精癥:腰俞

  ⑷急性睪丸炎:環跳 胃脊

  ⑸疝氣:太沖

  兒科病

  1.小兒疳積:魚際 四縫

  2.小兒腹瀉:長強 額旁二線 百會 臍中四邊

  3.百日咳:四縫

  4.小兒吐乳:四縫

  5.小兒鞘膜積液:蠡溝

  6.小兒夜啼:隱白

  1.小兒驚風:百會 人中 后溪

  黃藥師 at 2007-10-15 23:45:45 

  第三章治病驗法

  對某些病癥,并不固定取某一穴位,而是使用一種經驗針灸法使其得到治療,亦屬作者得心應手之絕技。因其簡便易行,故一并介紹。

  1.銀屑病(牛皮癬)

  【治療經驗】

  ◎翟興明、翟潤民:此術治療銀屑病,止癢效果甚好,一般1療程可愈。此病易于復發,難于根除,如發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數枚,搗如泥,平鋪在病損處約1分厚,范圍要超過病損處,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壯為宜,日1次,連灸5天為1療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療程。如面積大,其上可置數枚艾炷灸之。

  典型病例:李xx,男,57歲。診斷:銀屑病。患者在左前臂伸側有一皮損3x6cm大,上覆蓋片片鱗屑,伴陣發性奇癢已2年余。經用多種內服外治法均未根治,故來就診。予隔蒜灸治之,穴取病損局部,如法操作,1次癢止,日1次,每次7壯,共灸5天,皮膚已轉常態,至今已8月余未發。

  按語:灸法對銀屑病的奇癢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滲透皮層,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2.蜂、蝎、蜈蚣等毒蟲咬螯傷

  【治療經驗】

  ◎翟興明、翟潤民:對毒蟲咬螯傷,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轉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變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蟲咬螯腫痛處,用隔蒜灸之,以痛愈為止。

  典型病例:閏XX,男,20歲。1953年7月5日就診。診斷:蝎螯傷。患者于晚間乘涼,不慎被蝎子螯傷右手背,疼痛異常,坐立不安,故立即給予隔蒜灸之,2炷畢痛止而愈。

  按語:毒蟲咬螯傷,其痛甚劇,治之必以痛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經驗證明,此法有特效。

  3.痹癥

  4.慢性丹毒

  ◎丁良能:阿是穴針刺拔罐療法治療痹癥和慢性丹毒效果甚好,3日針1次。

  操作:以痛為腧,即局部壓痛點為阿是穴。用梅花針叩刺阿是穴數下,見有出血,立即在局部拔火罐,以出血為度,留罐10-15分鐘起罐,用棉球擦去血,3天針刺拔罐1次,6次為l療程,休息7天,再進行第2療程治療。

  典型病例:王xx,女,50歲。診斷:膝關節炎。患者體胖,走路不慎,經常容易跌倒,加上受涼引起兩膝關節疼痛,經針灸半年余未見效,后改用梅花針叩刺加局部拔罐5次即愈,觀察至今未復發。

  郝XX,女,45歲。診斷:慢性丹毒。患者右小腿內側患丹毒,經常發作,每次均需打青霉素等藥才能控制,但勞累后又發作,病史已達10余年之久。經局部梅花針叩刺,加局部拔罐出血,共10次痊愈,觀察至今未復發。

  5.注射所致局部硬結和感染

  【治療經驗】

  ◎邊春和

  操作:患病局部壓痛點為治療點,局部皮膚消毒后,用2-3寸毫針在炎癥中心直刺2-3根,再沿炎癥的外圍針尖斜向炎癥的中心刺達炎癥的基底部,針4-6根,大幅度捻轉提插半分鐘,不留針,每日1-2次,針后將針孔流血擦凈勿按壓,局部勿熱敷。

  典型病例:孫XX,男,12歲。因患“流腦”,在某醫院左臀部注射,3天后局部紅、腫、熱痛,范圍約10x8cm,認定系注射所致局部感染,來診后按上方行針刺治療,每日2次,3天后炎癥消退病愈。

  按語:本法適用于體表各種無破潰的急慢性炎癥,對體溫38℃以下,無中毒癥狀者,可單行針刺治療,有中毒癥狀者,可佐以適量抗菌素治療。本法操作簡單,易掌握,無禁忌癥和不良反應。

  6.多形性紅斑

  【治療經驗】

  ◎楊火輝:多形性紅斑臨床表現為下肢不同部位的發作性燒灼樣疼痛(或冷痛),患處皮膚紅、熱(或冷)、腫脹,多在夜間發作,局部受熱(或受涼)、肢體運動、下垂均使疼痛加重。肢體抬高、休息、冷敷(或熱敷)等癥狀可減輕。臨床以濕熱型多見。一般中、西藥治需l周~2周痊愈,愈后有色素沉著。而針刺、拔罐1次能愈,愈后無色素沉著,1-2天痊愈。

  操作:病灶處取穴。病灶在5X5cm以上(包括5x5cm)局部刺3針;病灶在5x5cm以下局部刺2針。留針15分鐘,留針時每5分鐘行透天涼或燒山火手法1次。出針后病灶處用梅花針或三棱針散刺冒血點為度,爾后拔罐10分鐘,起罐后局部應出2-3ml紫黑瘀血為宜。

  典型病例:唐xx,男,27歲。主訴:左足踝關節內側燒灼樣疼痛2天。患者于本月17日夜間突然發生左足踝關節內側至足跟及赤白肉際處燒灼樣疼痛,足觸地、遇熱、行走、觸摸均加重,夜間疼痛更甚。自認為是風濕痛,貼麝香虎骨膏未效,經某醫院診斷為“紅斑性肢痛癥”,治療2天收效甚微。故前來診治。查:局部呈鮮紅色、腫脹、捫之灼手,病灶范圍約7x6cm,邊界不整齊,呈多邊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多形性紅斑(濕熱型)。治則:清熱利濕,活絡止痛。取阿是穴用28號毫針直刺0.5-1.0寸深,采用透天涼手法,留針15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局部可有涼的感覺,燒灼樣感覺立減。出針后用梅花針叩刺病灶處,以冒血點為度,隨即拔罐10分鐘,取罐后局部約有2-3ml紫黑瘀血。治療后局部燒灼樣疼痛當即大減,半小時足能觸地,行走自如,第2天復查時燒灼樣疼痛、紅斑悉除,并無色素沉著,其病痊愈,隨訪2月未見復發。

  7.癤病

  8.麥粒腫

  【治療經驗】

  ◎張忠恕:點刺十二皮部反應點治療癤病、麥粒腫效果甚好。

  操作:點刺十二皮部反應點用瀉法點刺。首先根據病變部位,在督脈及足太陽經的皮部分野處查找背部有瘀血現象的小絡脈(即反應點,為鮮紅或暗紅色的小瘀血點)作為針刺點。常規消毒后,用0.5cm長的28號毫針垂直刺入,淺刺不入肌層。快進針,不提插,不捻轉,不留針,搖大針孔,即刻拔出,不按壓針孔。1次點刺3-5處,每日l次,7次為1療程,不愈者休息3天后再行第2療程。

  典型病例:朱xx,男,25歲。主訴:4年來項、面、肩等處經常生癤,近3天來項部、肩部癤疼痛,活動受限。雖服消炎止痛藥,但仍疼痛難忍。面赤呈痛苦面容。頸部活動受限,項部有拇指頭和黃豆粒大癤腫各l個。其色赤,灼熱,有壓痛,基底部硬,尚無波動。左肩部有2-3cm癤腫1個,其頂部有0.5cm的潰瘍面,可見膿栓。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辨證:癤病,濕熱型。治則: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按前述方法點刺1個療程而愈,3年內未復發。

  王x,男,50歲。主訴:2年來左下眼瞼常生麥粒腫,且時好時發,難以根治。2-3天來,左下眼瞼發紅,呈麥粒樣腫脹,稍癢,有異物感。辨證:麥粒腫,為熱毒壅滯所致。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按前述方法點刺4天而愈,為鞏固療效又點刺3天,隨訪l年未復發。

  9.帶狀皰疹

  【治療經驗】

  ◎王松榮:筆者應用棉花灸治帶狀皰疹,每獲良效。

  典型病例:李xx,女,54歲。主訴:5天前左臀疼痛發癢,搔抓后出現數個小水皰,入夜發展成片,第2天延及左大腿后外側至足底背等處。伴下肢脹痛,步履艱難,寐不安,便結溲黃,某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來求余治之。脈細滑數,舌質紅邊絳,苔黃膩。診為.蛇丹。處方:棉花灸病損區。令患者將患部充分暴露,取微薄一層醫用脫脂棉,越薄越好(不要人為地將厚棉壓成薄片,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和空隙,以免燒灸時影響療效,嚴防操作時燒壞衣物),薄棉片按病損區大小,覆蓋在患者皰疹上,待一切就緒,令患者閉目,用火柴點燃棉片一端灸之,此時薄棉片一過性燃完,患者感覺有輕微燒灼痛。次日癥狀減半,大部分皰疹變黑或暗,部分平塌,按上法再灸1次。3日后復查,患者除左足底前三分之一處尚有2個萎縮的皰疹疤未脫落外,其他痊念。追訪至今情況良好。

  按語:棉花灸是受民間用幾層蜘蛛網覆蓋在病損區皮膚上灸治帶狀皰疹的啟示發展而來的。筆者嗣后認為采用此法材料來源困難,故根據火灸的原理,改用薄棉片灸治此病,均獲痊愈。可見運用此法確可清泄熱毒之壅滯,宣透邪毒隨火氣之外泄。

  ◎王朝華:艾灸治療纏腰火丹(帶狀皰疹)效果較佳,灸1次即愈,一般灸后10多小時痛止,皰疹停止發展,第5天脫痂痊愈。灸時不拘前后部位順序,不需內外藥物。大人小孩均適用,如皰疹面積較大,癥狀較重,可以作深灸,一般灸至皮膚潮紅即可。

  操作:按常見癥狀可分兩種灸法:①皰疹似一條帶,兩端不分叉,灸時將艾絨捻成黃豆或米粒大小的2粒,分別置于成簇水皰的頭末兩端(以最前和最后皰疹點為準),距水皰或疹點0.5-1cm處,將艾絨點燃,先灸一端,待艾燃到皮膚處(患者喊疼時),立即將艾移去(不必深灸)。②皰疹兩端多叉開,艾絨可置于頭末兩端前距水皰或疹點0.5-1cm處皰疹分叉的中間。灸法同前。

  典型病例:童xx,男,18歲。1972年1月25日就診。診斷:纏腰火丹。患者22日感覺胸肋部疼痛,25日發現右腋下成簇如痱紅色丘疹,從乳中線至脊椎中線前后出現兩條帶狀丘疹。患處感覺灼熱、疼痛不得眠。按兩端叉開灸法,灸后第2天水皰破掉,痛止。第3天結痂,第5天癡脫痊愈。

  10.紅絲疔

  【治療經驗】

  ◎翟興明、翟潤民:本療法治療紅絲疔療效顯著,多1-2次可治愈。

  操作:在皮膚破損病變處所起的向心方向蔓延的紅線上是穴。局部皮膚消毒,沿紅線用三棱針寸寸點刺使之出血,并在紅線盡頭挑斷出血,以阻止其向上蔓延的通路。但局部病灶需按一般外科處理。

  典型病例:江xx,男,29歲。診斷:紅絲疔。患者右腳原有濕腳氣,因下田割禾而感染,有一紅線從足大趾沿足厥陰肝經部位向上蔓延至膝內上方。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治之用三棱針如法點刺,務使之出血,只1次而愈。局部并按外科處理。

  按語:此乃足趾部感染毒氣,以致毒流經脈,向上走竄而繼發。針刺紅線盡頭以阻斷其向上蔓延的通路,寸寸點刺出血以泄其熱毒,故療效特異。

  ◎甘健行:余20多年前患紅絲疔,一日之間,有紅線從左手無名指甲溝逐漸上竄至腕背,疼痛難忍,遂用麥粒艾置于紅線之終點,著膚灸之。每壯令其燃盡后,易其艾再灸。每灸l壯,紅線即消退七、八分。連灸10來壯,紅線即退盡。最后灸起點2、3壯,疼痛頓減,l次而愈。

  按語:紅絲疔多生于手足,乃皮膚破損,感染毒氣,毒流經脈所致。因有紅線一條,向上走竄,故名。取阿是穴連續施灸治療本病,是根據《內經》“以痛為腧”、“以知為數”、“以平為期”的理論和艾灸具有“行氣和血”、“扶正祛邪、消腫止痛”的特點而采用的簡便方法。麥粒灸火氣雖微,內攻有力,但不傷筋骨不化膿,灸時的灼痛,一般均能忍受,故宜用之。若用隔蒜灸,亦佳。

  11.對側肢體疼痛

  【治療經驗】

  ◎王感玲:肢體疼痛大多有最痛點,本穴即與上肢或下肢最痛點相應的對側下肢或上肢的同名經對應處。如最痛點在左下肢髀關處則對應點在右上肢肩髃處;最痛點在右下肢風市處則對應點在左上肢消濼處等等。無論痛點或對應點是否是輸穴,均如此法取穴。

  操作:用28號或30號毫針,根據刺處肌肉厚薄確定針的長度,于該點直刺,得氣后,連續捻轉提插8-10分鐘,至患部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留針20-30分鐘。

  典型病例:宋xx,男,62歲。1985年11月12日就診。主訴:突然左腿疼痛不能行走2天。患者平素體質較弱,有慢性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病。2天前室內爐火熄滅,身邊無人照料,至黃昏即覺寒自足起,左腿冷痛,且逐漸加劇,至今日下午已不能走路,故由其子背來就診。檢查:其最痛點在左腿近風市穴處,于是令其袒露右上肢,在消濼穴處用1.5寸毫針直刺,得氣后,持續捻轉提插,邊捻邊囑患者輕微活動左下肢。5分鐘后,患者欣喜地說:“疼得輕了”,10分鐘后,疼痛大大減輕。留針半小時,起針后,患者已能自己行走。

  注意事項:本法對肢體由受風、著涼、氣滯、寒凝等所致疼痛而無實質性損傷者效果較好。如刺點恰逢骨面或骨縫,則可改直刺為斜刺。

  12.周身各部位疼痛

  【治療經驗】

  ◎彭靜山:患者周身各部位疼痛,無紅腫,其痛點直徑在1cm以內者,以指壓之,疼痛明顯者,均可使用痛點繆刺。與左右繆刺不同,刺其痛點的相對側,用5分鐘即可止痛。

  操作:在其痛點的對側,例如左太陽痛,針其右側,外關處痛,針其內關,痛在前胸,針后背;痛在腰部針其腹。總之有兩個條件:①疼痛的面積小;②有明顯壓痛。

  以腰疼為例。遍壓痛處,有小在1cm以內的痛點者為適應癥,無痛點或大面積疼痛者均不適用此法。先找好命門穴,命門前正對臍。在命門穴劃一記號,在準確痛點處劃一記號,以卷尺量之,例如痛點在命門左3cm、直下3cm處,然后讓病人仰臥,針其臍左3cm、直下3cm處。以28號2寸針,刺入1.5寸,慢慢提出1/2,再向前后左右探刺,當即起針。讓病人翻身俯臥,壓其痛點消失,腰痛立止。

  典型病例:白xx,女,40歲。1972年9月3日來診。主訴:忽患腰痛,不敢直腰,不敢走路,由兩個人扶來診室。檢查:精神疲倦,形體瘦弱,面色(白光)白,舌潤無苔,脈來浮而無力,左尺尤為明顯。處方:采用腰痛繆刺法。令病人俯臥,先在命門劃一記號,其痛點在命門右2cm下5cm處,令其仰臥,再依上法針入。起針后,讓病人俯臥,壓痛點已消失。腰痛立止,自己走出診室。

  李XX,男,25歲。1965年3月12日來診。主訴,上體育課教學生跳木馬,偶然不慎,臀部被木馬外端觸傷,今已3年,走路運動如常,惟不敢坐,臀部不能接觸任何座位,非常痛苦。檢查,彎腰站著診脈,面色黑紅,聲音洪亮,形體甚壯,舌無苔,脈一息四至,來往有力。無病態可見。視其臀部亦無異常,左右臀各有指頭大痛點。證屬不內外因,撞傷所致。處方:采取痛點繆刺,臀前面為大腿根部,腹股溝上下,對找痛點,頗難準確。左右各依常規刺之。翌日復診,左臀愈。切脈時能以左臀偏坐,高興異常。又依法刺其右側前方,其痛亦止。

  按語:還有一種疼痛是由針灸后而引起的,患者主訴某部位疼痛是由針刺后而發生的,察看痛處針穴并無異常,在其痛點的相對側針刺即可止痛。

  人身的經絡是左右前后互相對稱的,四肢的穴,左右相同。軀干前后也是前后呼應,如任脈對督脈,腎經對華佗夾脊(今稱夾脊穴),胃經對膀胱經第一行,肝、脾經對膀胱經第二行,膽經由胸、脅、腰互對,心經由極泉互對,各經莫不前后左右彼此互通。因此這種痛點繆刺法,極為有效而止痛最快。

  13.肩周炎

  【治療經驗】

  ◎張殿龍:以痛點中心為輸穴治療肩周炎、腱鞘炎、網球肘10次內痊愈。

  操作:以痛點中心為穴(以痛為輸)按病變取體位,讓病人用一個手指(食或中指)找出痛點的中心(最痛處)取穴,淺刺0.1~0.2寸(即皮內針刺以毫針不能直立為度)用揚刺法(中心1針,周圍4針),用小提插(即振擅)手法2-5分鐘,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

  典型病例:張xx,男,52歲。患肩周炎11年,肩不能舉,查痛點在肩髃穴外0.5cm處,用上述方法1次治愈。

  按語:肩周炎、腱鞘炎、網球肘都為風寒邪侵襲脈絡,使經氣運行受阻,不通則痛,采用揚刺法通經活絡解痛。揚刺法中心l針用小提插手法用力要均頻率越快越好。周圍4針針刺部位應在痛區邊沿為好。

  14.急性軟組織扭傷

  【治療經驗】

  ◎田桂英:急性軟組織扭傷是針灸科常見病之一,筆者用阿是穴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操作:選局部阿是穴(病處壓痛點)患者腰部取俯臥位,肩部取坐位,阿是穴(病處壓痛點)局部常規消毒后,以梅花針局部中等強度叩刺,叩刺皮膚輕微出血為度(必須叩刺皮膚微出血,否則無效)。叩刺完后,選用中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拔5-10分鐘,取罐后,消毒去污,蓋上消毒敷料即可,隔日1次。

  典型病例:魏XX,男,56歲。患者因搬重物扭傷腰部,痛如針刺,活動受限,左右扭轉疼痛加劇,無腰痛史。檢查:第4腰椎左側肌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65度,左下肢無痛麻感,舌質稍暗,苔白,脈沉澀。按上法治療1次,左側腰部疼痛消失。

  按語:急性軟組織扭傷,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用梅花針加拔火罐,有活血通絡,鎮痛祛邪之功,可以消散瘀血,起到祛瘀生新,暢通氣血的作用。梅花針加拔火罐并用,對于氣滯血瘀有獨特的療效。

  15.腱鞘囊腫

  【治療經驗】

  ◎楊成華:運用此穴治療腱鞘囊腫。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

  操作:用26-28號毫針從囊腫中央垂直刺到囊底,再在四周各刺1針(針尖均橫刺穿過囊腫),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10分鐘行針1次。行針時有酸脹痛感。出針后用酒精棉球揉按囊腫10分鐘。

  典型病例:鄒XX,女,43歲。1982年8月3日就診。患者3年前左足背出現一囊狀物,如黃豆,后逐漸增大,如胡桃大,囊腫堅硬,局部壓痛,影響穿鞋和行走,近日到某地區醫院治療,確診為腱鞘囊腫,需動手術。患者懼怕,前來我處求治。余采用針刺阿是穴法,隔日l次,12次即痊愈。

  按語:腱鞘囊腫在皮里膜外,屬祖國醫學“筋結”范疇。多因疲累傷筋,筋脈塞阻所致。故針刺阿是穴能疏經活血,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以達改善和調節腱鞘囊腫周圍血管、神經、體液、皮膚等組織的代謝,破壞腱鞘囊腫組織,促進有害物質的排除。

  ◎王松榮:針刺治療筋瘤(現代醫學叫腱鞘囊腫),每獲良效。

  典型病例:王x,男,66歲。雙手腕背正中皮下筋膜內各生一腫物,狀似雀蛋大隆起,圓滑,固定不移,按之不易推動,張力較大,雙腕力減弱,局部不紅,已2年多。經本院外科診斷為“腱鞘囊腫”,囑手術切除,因患者畏痛,改內服外敷藥未效,又多次推拿亦無效,遂取針刺治療。用1.5寸26號毫針1根,消毒后在腫物隆起的皮膚最高點捻轉進針,針尖達到腫物的核心部后急捻轉針,待患者針感較強后,向核心左右前后旋轉捻轉提插15分鐘,術畢出針。經1次治療痊愈,至今未復發。

  注意事項:當針尖達到腫物核心部后向核心左右前后捻轉提插時,切勿刺破囊壁,以免膠狀粘液溢出,影響療效。在1周內禁食辛辣和蝦蟹類食物。

  按語:治療中如不慎在旋轉或捻轉提插時刺破囊壁使粘液物溢出,會嚴重影響效果。此時須改為梅花式針刺,數次治療后,仍可痊愈。

  ◎吳旭初:風濕病人及勞損者常患此癥,用火針阿是穴治療四肢腱鞘囊腫,療效好無痛苦。火針后并可每日再艾灸1-3次。

  操作:先在囊腫部做標記,并摸清周圍解剖情況,以免損傷神經及血管骨膜等。于腱鞘囊腫的最高處(中心)局部皮膚嚴格消毒,用三棱針在酒精燈上燒紅,迅速插入囊腫中心處即抽出,然后用力擠盡囊腫內部的粘液狀液體,用消毒紗布掩蓋,膠布固定即可。

  典型病例:張xx,女,45歲。右手腕患腱鞘囊腫2年余,逐漸長大如蠶豆,勞作均感痠痛不便,外科建議切除,病員不愿手術,經筆者火針1次.擠出膠狀粘液lml,癥狀體征立即消失,又經艾灸3次,觀察半年,未再復發。

  16.甲狀腺腺瘤

  【治療經驗】

  ◎吳旭初:毫針揚刺法治療甲狀腺腺瘤效果明顯。隔日l次,10次為1療程,必要時中間停針3-5天后繼續治療,治療過程中無副作用,一般小腺瘤7-10次即可愈。

  操作:平臥,觀察頸前甲狀腺腺瘤最高點即定其穴,用毫針揚刺法,先在腺瘤中心最高處,用30號1寸毫針直刺l針,然后再在其周圍向中心各針刺5-6針,留針20-30分鐘,捻轉補瀉法,并可用艾條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典型病例:劉xx,女,18歲。頸前偏左出現一腫物如蓮子大1年余,質軟無壓痛,經外科診斷為甲狀腺瘤,需手術切除,病員恐懼而來我科求治。筆者于腺瘤處用毫針揚刺,隔日1次。經2次治療后逐漸縮小,經7次治療瘤體消失。5年來多次復查未復發。

  按語:甲狀腺腺瘤是良性腫瘤,一般用外科手術摘除,腺瘤初期較小,及早針灸治療效果好且無副作用。

  17.膽石癥、膽囊炎疼痛

  【治療經驗】

  ◎朱長生:膽痛穴分胸前背后二處。①在患者右胸下第8、9肋軟骨連接的邊緣處,此處為足少陽膽經脈與足厥陰肝經脈的交合處,即日月穴外側。探壓出疼痛點,有些病人甚為敏感。②在患者右背部第8、9肋間的肋骨下緣處,離胸椎旁外約3寸左右處,探壓出最明顯的壓痛點(有時可位于膽俞下范圍)。此處壓痛多為慢性膽囊炎,結石較多較大者。③在上述二處(指胸前或背后),比較壓痛最明顯者,經選出后即可進行治療。

  膽石癥或膽囊炎急性或慢性急性發作時,疼痛難忍,極為痛苦,如果采用針刺或指壓膽痛穴可以得到及時的緩解或止痛。先給予止痛,而后進一步對癥治療。此方法最適用于急診室或進行綜合治療。

  操作:在胸前處的敏感點,用針治或用指壓法均可。在背部多用指壓法,同樣可以達到止痛目的,尤其對體瘦病人較為適用。對多數體胖病人既可用指壓法,也可用針刺法。針法:用1寸毫針,當進針得氣時可以捻動(為增強刺激性),留針2分鐘左右起針后,病人會告知疼痛情況。在背部針治,針刺方向必須向胸椎方向進針,以防體瘦病人被針刺入胸腔引起氣胸。指壓法:一般用拇指按壓,按壓時用指尖,壓力可由輕到重著力,同時用按搗法(目的加強刺激性),約5-10分鐘左右,即可停止,并詢問病人疼痛情況。

  如作綜合治療或連續門診治療,可采用2%普魯卡因2ml注射膽痛點(注射前先作過敏試驗),可達到較長時間的止痛作用,這方法又可及時止痛,有利于內外科進一步治療。

  典型病例:仇xx,女,28歲。1962年9月10日初診。主訴:右上腹部伴右肋背持續性疼痛10多天,經x院急診拍X線片確診為膽石癥伴膽囊炎,建議手術治療,由于恐懼采取保守療法,注射阿托品多次及對癥藥物,疼痛仍然未減。經我院門診應用指壓法加局封法,以后進一步作對癥治療。隨訪至今未復發,健康良好,退休后仍然參加全天工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單穴治病選萃6
《針灸案列薈萃》第四章牙痛,組穴針灸驗方(二)
肩周炎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
火針點刺阿是穴治療足跟痛
婁紹昆《針灸入門“一夜通”》四
治療帶狀皰疹,國醫大師賀普仁獨具匠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浠水县| 红桥区| 会昌县| 龙井市| 永兴县| 海林市| 遂昌县| 大洼县| 深泽县| 凤山市| 米林县| 海南省| 鹤峰县| 兰溪市| 乌拉特中旗| 桐柏县| 六安市| 清原| 永顺县| 灌云县| 敦煌市| 屯昌县| 虎林市| 博白县| 五大连池市| 班玛县| 遂昌县| 广丰县| 西安市| 兴隆县| 南召县| 醴陵市| 临汾市| 大冶市| 比如县| 定兴县| 灌南县| 通榆县| 黄浦区|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