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城市總體規劃,重視城市建設項目的交通評價。
1、著眼城市的長遠規劃。按照“六區聯動、組團發展”的思路,將老城區目前集中布局的行政、事業等功能向外疏散,降低城市中心的對外吸引強度,為老城區減負。
2、嚴格執行停車場配建標準。要強化停車場剛性規劃,制定公共停車場建設目標,科學選址,促進公共停車場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開發商、產權單位應承擔建筑工程停車場配建方面的社會責任,配套建設的停車場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交付。建議按照公安部和建設部制定的《停車場建設和管理暫行規定》,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上組織編制公共停車設施專項規劃。
3、盡快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應當與城鄉規劃相協調,每5年編制1次”的規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對城市建設項目進行交通影響評價,通過交通影響評價對擬建項目進行嚴格審查,避免項目建成后留下交通擁堵隱患。公安交警是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掌握了大量、具體的情況信息,要積極參與到城市的總體規劃及交通規劃中,使相關規劃的編制具有主動性、前瞻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同時也要參與到城市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努力將交通管理的理念和措施體現到建設方案中,避免后期改造受到制約。
(二)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設,逐步完善交通配套設施。
1、科學規劃城市道路。對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要與城市規劃“同步進行,同步實施”,甚至是超前,不能單純的就交通而抓城市交通,零打碎敲,重復建設,造成人、財、物的浪費。要設法控制和減少城市道路“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的 “拉鏈”馬路的現象。
2、加快城區道路建設和改造工作。要加大力氣改造舊城區道路和斷頭路建設。加快打通前進路南段,與中原街相通;盡快打通白水街并投入使用;已規劃的建設北路要與小東河治理一并開展,盡快開通,以緩解新市西街的交通壓力,同時也改善城市環境;結合老城區改造,拓寬東西大街,使之成為市區一條交通主干道。
3、完善主城區周邊道路的規劃與建設。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上,考慮立足長遠交通規劃,在外環和“六區”連接的地方修建立交橋。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市與城鄉結合部,主次干道與小區道路的系統規劃和建設,多位一體地促進交通大發展。
4、盡快建設城市道路的輔助設施。在商業集中地區和大型公共活動場所可以設置過街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例如鳳臺西街市政府門前(廣電崗)、新市西街銀都商廈門前等,同時在新市街、紅星街等商業區道路設置高隔離欄桿,有效避免行人、非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的交通沖突。
(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服務質量。
1、加大對公交的投入。研究制定對公交企業的科學合理的財政補貼、補償機制,體現公交的公益性。如對市運輸公司所承擔的公交任務,政府要本著公平的原則,給予妥善解決。要不斷更新、增加公交車輛,使公交成為市民的主要出行交通工具。要健全公共交通行業的法規體系,明確管理主體和權責,規范監管。
2、提高公交車服務水平。提高司乘人員素質,延長公交車服務時間,改善公交車乘車環境。同時針對公交駕駛員勞動強度大、工作要求高、工資待遇低的現狀,要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困難,降低勞動強度,在收入上給予一定的提高。
3、提高城鄉公交一體化水平。統籌城鄉發展,在市域范圍內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城鄉公交一體化格局。組建股份制公交公司,打破城鄉地域分割,組建并經營城市和鄉村公交線路的股份制公交公司,實現政府管理一體化、公交運營一體化。對于市區內部的公交線路,合理規劃公交網絡,實現“短、小、快”運營策略,提高線路的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
4、增設公交場站。在我市十二五規劃中,將建設綜合公交場站5個,公交樞紐10個;新建、改建公交停車站點設施380處。確保公交停車場站用地,統一建設樞紐站和首末站以減少換乘次數。在這個前提下,在舊城改造與新城開發時要預留公交場站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用地。將市客運站盡早遷出,可以考慮將現有場地用作城鎮公交的停車場和始發站,做好周邊城區公交線路的調整,更好地與之換乘銜接。遠期在城區周邊如北環街、西環路建立大型換乘樞紐,將城鎮公交和城區公交進行外圍換乘銜接,減少對城區交通干擾。
5、改善公交道路通行條件。根據實際情況,對車流密度過大,嚴重影響公交車輛運行的路段和交叉口,給予公交車優先通行權以確保公交車輛的正常運營。在今年鳳臺街改造中,已開辟了公交車專用道,在此基礎上,可考慮在澤州路、黃華街上再開辟公交專用道。在無條件采用公交優先措施的路段,采用一些交通改善措施給予公交優先通行,包括路面停車和停靠限制、道路標志標線、交叉口交通信號的改善、以及改進公交停靠站的設置形式、修建港灣式的停車點等,真正體現“公交優先”。
6、加強對出租車行業的監管。出租車是公共交通的必要補充,既要滿足居民的乘用需求,又要控制出租車數量,優化配置稀缺的城市道路資源,避免由于盲目進入導致供給過剩。要規范出租車市場,取締無證經營。同時,要提高出租車駕駛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出租車行業的服務水平。
(四)發揮科學交通管理的作用,強化交通系統功能。
1、增大智能化系統投入。全面推行交通信號智能化控制,對部分道路實行“綠波帶”協調控制,并在交通“潮汐”特征明顯的路段設置“智能可變導向車道”,有效提升路面通行效率。根據管理需求,對相關路口路段進行精細化交通設計,通過對標志標線設計、信號設施、沿線出入口等進行規范化協調設計,提升路網的通行效率。增強智能化道路指揮控制中心的系統功能,建設集電視監視、信號控制、綜合信息系統、有線和無線通訊、調度指揮等系統于一體,并輔之以智能化決策系統的交通指揮中心。
2、發揮路網建設的功效。為了更好地發揮路網效能,將對城區道路功能結構進行進一步梳理,以解決交通系統的整體功能很差、通行效率很低的問題。在現有單行管理基礎上,擴大單行實施范圍,充分挖掘支路街巷的通行能力,組織局部區域的單行交通。
3、科學合理解決停車管理問題。建議在老城區商業中心區域內規范停車管理,利用經濟杠桿調節停車需求,以達到減少停車、緩解擁堵的目的。可以參照大中城市的“區別收費”做法,在城區范圍劃定幾個區間,按照交通密集度,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時間段實行差額收費。要加強停車規劃和收費管理,做到人錢分離,杜絕亂收費、亂吞停車費、人情收費等現象的發生。同時,建議政府出臺制定停車管理辦法,解決停車管理權分散的問題,明確交通停車主管單位,歸還交警部門管理人行道的執法權。由交警部門建立對城市所有建設項目停車的靜態和運態交通影響評價分析制度,在現有停車位的基礎上,科學施劃停車位線,確保車輛有序停放,實現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要求。
4、有重點地試行錯時上下班制。為緩解城區交通運行壓力,結合市區交通狀況,在保證正常工作時間的前提下,可在一些單位試行錯時上下班制度,以緩解上下班高峰時段擁堵。有些商場也可延長營業時間,避開下班高峰,以減輕同一時間段內的人流車流壓力。
5、加強交通管理上的警力隊伍建設。盡快解決警力不足和交警隊伍年齡老化問題,建議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地方事業編制招聘交警工作人員,緩解警力不足的壓力。
(五)提高全社會參與意識,倡導方便快捷公平的交通理念。
1、提高公眾的文明交通素養。結合我市文明城市創建,提高市民的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意識。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經常組織開展文明交通教育宣傳,增強公眾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強化新聞媒體對交通公益宣傳的力度,可以通過媒體新聞報道、制作專題、播發文明交通公益廣告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交通公益廣告可實行免費。要開通交通廣播電臺,通過交通路況信息的及時播放,吸引廣大開車者的關注,設置交通說法類的電視專欄節目,通過現場說法、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向市民宣傳交通違法的危害,宣傳文明出行應注意的事項。對不文明的交通行為要予以曝光,規范人們出行行為,做到文明出行,營造良好的交通環境。
2、推動公共自行車工程在我市的實施。科技智能管理系統為“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提供了條件。過去我們說,實行城市公共自行車,不好管理。而現在,由于科技智能化的提高,使得這一利民便民工程成為可能。我市可率先在全省實施這一工程。公共自行車就要突出其公益性,由政府投入或企業資助,這樣,即使廣大群眾受益,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
3、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逐步使小汽車從“高擁有、高使用”轉變到“高擁有、低使用”。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綠色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盡量減少小汽車的出行。領導干部和行政機關要做出表率,按照國務院要求,每周少開一天公車。要積極進行公車改革,實行貨幣化車改。這樣,既能減少道路車流量,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又可減少公共財政支出,還能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結果。交通擁堵問題已不可能用一兩項“靈丹妙藥”就能立竿見影獲得解決。只有“綜合治理,多管齊下”,軟件硬件一起抓,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方法。在與交通擁堵的博弈中,城市交通系統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能力也總是在一次次地大幅度提高,并在更高的水平上支撐著城市持續向前發展,使我們的城市向著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目標邁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