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b>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咳痰帶血絲這個事兒。
為啥說這個???因為當下這個季節,天干物燥,氣溫高低變化明顯,有些老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容易咳嗽。
實際上,就算是咳嗽,也不一定會痰中帶血。大部分老慢支患者,不會到這個程度。但是有些人,偏偏就痰里帶血絲,甚至是痰中有大量血跡。這個就必須引起重視了。
痰中到底為什么帶血絲?到底哪里的血管破裂了?
作為中醫人,我說得不確切,也不專業。
但是,我想用中醫的視角告訴你,要警惕肝火。
為什么這么說?還是源于我早年研習過的一張醫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黃文東老先生。
黃老,生于1902年 ,卒于1981年,是當年丁甘仁先生的門下學生,以首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他的學術成就和地位,我就不多說了。你感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查閱。
有一次,黃文東老師接待一個患者。
這個人啊,當時是35歲,女性。
大概從十年前開始,她就因為慢性支氣管炎而咳血。有的時候呢,是痰中帶血絲,有的時候稍微多一點。十年來,癥狀時好時壞,一直用各種藥維持著。
但是在就診之前的一天,此患忽然咳嗽劇烈,而且痰中帶血很多。整個人胸部悶痛,上半身發熱,大便干燥。
找到黃文東老先生之后,黃師首先為她診脈。發現,脈細弦而數,舌苔薄。
很快,黃師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仙鶴草30克,麥冬10克,側柏葉10克,竹茹10克,枇杷葉12克(包),白茅根30克,制川軍10克,黛蛤散15克(包),一共是七劑。
結果,七劑藥喝完了,患者咳血消失,胸前悶痛感減輕,上身不再灼熱,而且大便開始轉潤。
黃師在原方中加入郁金10克,再投七劑。
到最后,患者諸證悉平。
這里頭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患者這血,為什么會咳出來。
中醫講,出血這個事兒,大概源于兩種。一是因為熱邪。熱邪灼傷血絡,熱迫血行,所以出血。另一個,是脾虛,氣不能攝血,所以出血。
對這個患者而言,顯然,就是有肺熱。脈弦數,這不就是有熱嗎?上半身煩熱,這更是熱象。大便干燥,這是熱盛傷津啊。
所以,患者一定是有肺熱。
但是,此前患者出現癥狀已經十年之久了,清熱的藥吃了不少,為啥還是犯???
原因,在于肝。
說起這個來,就是黃師的獨特心法了。黃師認為,肺熱咳血這個事兒,要想調理,離不開清肝火。因為肝屬木,肺屬金。正常來說,金能克木。但是肝火旺盛,肝木就可能反過來克金。這就是所謂的“侮”。在這情況下,肝火就會傳導給肺,使得肺熱始終存在。盡管你去清肺熱了,但效果一直不好。因此,對于肺熱這個事兒,黃師就很重視清肝火。尤其是對于清肺熱屢治效差的人來說,通過清肝火的辦法,往往能出奇制勝。
看到這里,你就該理解黃師所開的配伍了——
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仙鶴草30克,麥冬10克,側柏葉10克,竹茹10克,枇杷葉12克(包),白茅根30克,制川軍10克,黛蛤散15克(包)。
這里頭,桑白皮、地骨皮是模仿瀉白散,在清肺熱。仙鶴草、側柏葉、白茅根,這是在涼血止血。麥冬養肺陰。竹茹和枇杷葉,可以潤肺止咳化痰。川軍,用于通便瀉熱。這些,都沒什么好說的。
最大的亮點,其實是黛蛤散的應用。黛蛤散,是中醫常用方。它的組成,是蛤粉和青黛。這個東西就是用來清肝火的。黃老把它加進去,目的是通過泄肝火,來清肺火。這是點睛之筆。
總之,這則醫案,包括用藥的思路,充分體現出治肺先治肝,肝清肺自清的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參考借鑒。
正如我前面所說,老慢支患者,正常來說,不會輕易地頻繁咳血。但是,某些人,在氣候干燥、咳嗽劇烈等因素的影響下,他確實有痰中帶血的問題。只不過,程度或輕或重。特別是那些性格比較急躁,舌苔薄黃,脈象弦數的人,咳血的可能更大。此類人往往臉紅、上身灼熱,咳嗽起來還比較劇烈,干咳。
我認為,這樣的朋友,應該吸取黃老的臨床經驗,注意清肝火。肝火一散,肺火就跟著散了。
當然,文中配伍,確有可借鑒的成分,但是非專業讀者,還是應該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它適用于治療咳血嚴重的患者,里頭有大量的涼血止血藥??妊^輕的人,在這方面就得做出相應調整。但總體來說,文中驗方的立方思路,是比較周正、妥帖的。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在這個早春時節,文老師祝愿你,能夠清爽、平和地生活,遠離咳嗽、咳血、燥熱的困擾。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