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從2018年開始,此前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汽車產業開始降溫,迎來了這一行業蓬勃發展近30年來最大的一次寒冬,不少車企受到沖擊,業績調頭下行,而長安汽車(000625.SZ)更是步入凜冬,出現巨額虧損。
4月30日,長安汽車發布了2019年一季度報告,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0.07億元,同比下滑2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0.96億元,同比下降250.62%;基本每股收益-0.44元,同比下滑251.72%。
此前長安汽車披露的2018年年報也不理想,年報顯示,2018年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663億元,同比下降17.14%;實現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6.8億元,同比下降90.46%。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長安汽車凈利潤下滑得這么厲害?長安汽車從此會一蹶不振嗎?
來源:長安汽車第一季度報告
利潤遭遇滑鐵盧
從大環境來看,2018年我國汽車市場的總體表現并不好,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4.2%和2.8%,不過,就算是出現了負增長,2018年我國汽車銷量2808萬輛,依然是全球最大市場,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歐洲。
更重要的是,同為我國四大汽車集團出身,2018年上汽銷量同比增長1.8%,達705.2萬輛;,一汽銷量同比增長2.2%,達341.8萬輛。就連不在四大行列的吉利汽車,銷量也是同比增長20.3%,達150.1萬輛。
反觀長安汽車,2019年一季度,長安汽車銷量為44.88萬輛,同比下滑31.82%;2018年,長安汽車累計銷量213.78萬輛,同比下滑25.58%。
長安汽車的這個成績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作為長安汽車的合營和聯營企業,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等這三年的投資收益一直占長安汽車利潤90%以上,長安福特也被稱為長安汽車的“奶牛”。在2017年長安汽車凈利潤為71.37億元,其中投資收益高達68.55億元,長安福特貢獻高達60.39億元。
對于2018年業績的大幅下降,長安汽車解釋為“主要是因為來自合聯營企業的投資收益下降所致”。
長安汽車把鍋甩給了合聯營企業,那么首當其沖的其實就是長安福特。作為在中國市場影響較大的品牌之一,長安福特曾經一度引領中國汽車市場的潮流,但如今已不復昔日風光。
我們可以從過往的數據可以看出,長安汽車還是太過于依賴長安福特了,再加上其自主品牌利潤很薄。因此,當這些合作車企的銷量大幅下滑,長安汽車的凈利潤也一落千丈。
自主“造血”是關鍵
一直以來,長安汽車高喊堅持合資、自主兩條腿走路的戰略方針。但與其他主流自主品牌類似,長安的自主品牌由于發展時間短、基礎差,盈利水平不強,也需要依靠合資品牌輸血。
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合聯營企業的投資收益是長安汽車凈利潤的主要來源,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長安福特,長安汽車在2016年的凈利潤達102億元,長安福特就貢獻了90.7億元,占比高達90%。
然而到了2018年,長安福特全年累計銷售37.78萬輛,同比降幅高達54.38%;2019年第一季度僅售出3.68萬輛,同比下滑71.8%。年報顯示,2018年,長安福特虧損約8億元。
什么原因導致了長安福特的銷量滑坡?長安福特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不夠敏感,對市場快速變化的節奏把握不足,多年來競爭對手一直在對旗下的各種車型,推陳出新,無論是性能方面,還是外觀設計,都在不斷地升級,緊跟市場潮流。
另外,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長安福特目前的主流車系都屬于2013-2015年推出的,現在已經多年沒有對一些爆款車型進行改款升級了。反觀吉利,一直在不斷創新,緊跟市場的變化,不斷升級換代,提升產品競爭力。
雖然銷量可以看出一家車企的整體實力,但不足以說明全部的問題。
除了銷量領先,吉利汽車的全年營收達到了106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同時,該公司的全年凈利潤達到了125.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漲幅達到了18%,這樣的盈利能力,在國產汽車品牌中,足以傲視群雄。
長安鈴木的退市、長安福特慘淡的銷量也給現在的很多自主品牌敲響警鐘,不能太過依賴合資企業,要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把眼光放的更加長遠,及時把握市場動態,推出現階段消費者喜歡的車型,不斷完善自我,提高產品力,才能走得更遠。
轉型自救前景不明
想想長安汽車的現狀,不禁感慨,真是風水輪流轉。
2016年長安汽車實現凈利潤102.85億,彼時的吉利汽車凈利潤為51.1億元,憑借高銷量和口碑長安汽車幾乎做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但2018年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雖然受制于2018年整體車市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吉利汽車仍取得了126.7億元的凈利潤,反觀長安汽車的6.81億元,僅相當于吉利的零頭。
其實長安汽車也意識到了危機。2018年4月,長安汽車就正式對外發布第三次創業計劃,全面開啟長安汽車的智能化新時代轉型。
在這次創新創業計劃中,長安汽車圍繞向提供智能出行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公司轉型的戰略目標,加速在出行、智能化、新能源等的布局。截止目前,長安汽車已啟動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計劃”和新能源戰略“香格里拉計劃”。
但據GPLP犀牛財經了解,目前,長安汽車在自主乘用車產品結構的向上調整還未到位,品牌力、產品力、營銷力、體系力都處在深度調整中;長安汽車的第二乘用車品牌——歐尚汽車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和渠道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巨大資金、資源投入,短期內無法貢獻銷量和利潤。
最重要的是,未來長安汽車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領域,但受政策性制約和新能源補貼退坡的影響,新能源產品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在短期內很難產生多少效益。
同時,智能網聯汽車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產品不夠成熟,用戶的認可度不高,消費者并不會將智能化作為購車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盈利的。
總的來說,長安汽車將轉型目光投向新能源和智能化是正確的,但從目前來看,營業收入減少,前期投入巨大,長安汽車的日子不太好過。通過轉型升級,長安汽車是涅槃騰飛還是從此一蹶不振?目前看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