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秦晉韓原大戰

魯僖公十有一月壬戌,晉侯秦伯戰于,獲晉侯

韓原在哪

       韓原在汾河邊上,位于今天山西省河津市東。秦軍當時已經很靠近晉國的都城了,所以晉惠公才會說“寇深矣”。

戰爭起因

       ?違背了秦穆姬的囑托。穆姬是惠公的姐姐,心地慈善。在惠公入主晉國之前托福他,一要照顧好獻公的遺孀賈君,二要把流落在外的群公子召回晉國。群公子包括公子重耳在內,尚有五人。結果惠公直接把賈君娶了,而且“不納群公子”。
       ?對內背賂中大夫里克、丕鄭,而且還把這二人殺了。
       ?對外背賂秦穆公,本來許諾的河外五城,也賴著不給了。
       ?在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以德報怨,施以援手。反過來,當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求援時,晉惠公背信棄義“閉糴”不與。

卜官對戰爭的預測

       秦國的卜官叫卜徒父,他給出的結論是“涉河,侯車敗。”意思是說“過了河,侯將敗”,秦穆公是伯爵,晉惠公是侯爵,所以說侯敗就是晉敗。詰,追問之意。就這五個字,信息太少,秦穆公當然要追問一下詳情。卜徒父就進一步解釋說此戰大吉,先有三戰三勝,之后會俘虜晉君。給出了所筮的蠱卦,并進行了詳細的解卦。

《蠱》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十八卦,其卦象如圖

       首先,解卦辭。“千乘三去,三去之馀,獲其雄狐。”是卦辭,但是并不見于《周易》,可能是其它筮書,比如《連山》、《歸藏》里面的卦辭。顯然卜徒父先解卦辭,“三去”解為“三敗”晉軍,把“雄狐”解為晉惠公。〖注:《詩經·齊風·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以雄狐來比喻國君。〗

       其次,斷卦象。《蠱》的內卦(下卦)是巽,外卦(上卦)是艮。巽為風,艮為山。因此才有“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貞指下卦,悔指上卦。根據筮法,內卦(下卦,貞,巽,風)代表問卦者(所謂“體”),外卦(上卦,悔,艮,山)代表問卦者的對方(所謂“用”)。因此,秦為風,晉為山。秦伐晉時,正是秋天。我們(風)將要吹落他們(山上)的果實,并且砍去他們的木柴。“實落材亡”,當然要失敗。

晉國背信棄義

      君臣慪氣。事情起源于僖十四年,也就是去年。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問計。慶政和虢射持不同意見,晉惠公采納虢射的意見,而沒有采納慶政的意見,并且說“非政之所知也”(《國語·晉語三·23》)。所以當晉惠公問計“寇深矣,若之何”的時候,慶政沒好氣兒的答了一句“君實深之,可若何”,都是你自己招致的,還能怎么辦!晉惠公說慶政“不孫(遜)”,而且也不用他做車右。晉惠公的戰車采用了鄭國的馬,慶政又反對說外國的馬可能會在本地化的時候“外強中干”,恐怕不能勝任重要的工作。晉惠公正在氣頭上,“弗聽”。

以下是上述《左傳》的《國語》版本:

國語晉語三24
六年,歲定,帥師侵,至于。公謂慶鄭曰:「寇深矣,奈何?」慶鄭曰:「君深其怨,能淺其寇乎?非之所知也,君其訊也。」公曰:「舅所病也?」卜右,慶鄭吉。公曰:「也不遜。」以家仆徒為右,步揚御戎;梁由靡韓簡虢射為右,以承公。

《左傳》《國語》二者幾乎相同。

九月,晉侯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鬭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今又擊之,我怠奮,倍猶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衆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茍列定矣,敢不承命?”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戰前評估

       領軍對壘,晉惠公派韓簡偵察一下秦軍的情況,進行一下對比,以便布置。韓簡說秦軍數量少于我軍,但是“斗士倍我”,就是敵軍的士氣遠勝于我。晉惠公問為什么,韓簡說主要是我們缺德又沒理,所以將士萎靡不振。看韓簡有避戰的意思,晉惠公說“一夫不可狃,況國乎?”狃字生僻,后世注家各說紛紜。聯系《國語》和上下文,晉惠公的意思或許是說:一個普通人若是讓他猖狂起來,他都會欺負你,何況是秦國這樣的大國。公孫枝在前面評價晉惠公為人“忌克”,猜忌和爭強好勝。猜忌則無信,爭強好勝則好戰,可見其知人之智。

      請戰對話,晉惠公驕橫,秦穆公堅決。佞,才。不佞,就是不才,是謙辭。寡人不才,合眾無離,你若不回去,那咱們就開打!秦穆公盡數晉惠公過河拆橋的不義之舉,態度堅決,打就打!

       韓簡一看大事不妙,慨嘆這仗打下來我落得個被俘虜就算是幸運的了。言下之意是晉軍必敗無疑,這恐怕也是晉軍上下一致的想法。

《左傳》的《國語》版本:

國語晉語三24
師,令韓簡視師,曰:「師少于我,鬭士眾。」公曰:「何故?」曰:「以君之出也處己,入也煩己,饑食其糴,三施而無報,故來。今又擊之,莫不慍,晉莫不怠,鬭士是故眾。公曰:「然。今我不擊,歸必狃。一夫不可狃,而況國乎!」公令韓簡挑戰,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眾,能合之弗能離也。君若還,寡人之愿也。君若不還,寡人將無所避。」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憂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將親見。」

客還,公孫枝進諫曰:「昔君之不納公子重耳而納晉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擊而不勝,其若為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納公子重耳而納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實不肯,吾又奚言哉?殺其內主,背其外賂,彼塞我施,若無天乎?若有天,吾必勝之。」

與《左傳》相比,《國語》多了一段公孫枝與秦穆公的對話。

壬戌,韓原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韓簡虢射爲右,輅秦伯,將止之。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晉侯以歸。大夫反首拔舍從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慼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羣臣敢在下風。”

戰斗過程

      ?晉惠公的車馬陷入泥中,動彈不得。“公號慶政”,一個號子用得真切,大聲向慶政呼救。慶政說你一不聽我的;二不用我,戰敗也是你自找的,怎么逃得掉?然后就自顧自的走了。韓簡戰車上的梁由靡和虢射,都是比較能打的人(詳見前面《左傳》有一段里克率師敗狄于采桑的橋段),輅,是迎擊秦穆公的戰車,將要俘虜(止)他。此時慶政來呼叫三人去救晉惠公,結果兩失。又沒救成晉惠公,又沒抓住秦穆公。

《國語》版本:

國語晉語三24
君揖大夫就車,君鼓而進之。師潰,戎馬濘而止。公號慶鄭曰:「載我!」慶鄭曰:「忘善而背德,又廢吉卜,何我之載?之車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韓簡,輅秦公,將止之,慶鄭曰:「釋來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

        ?戰斗的結果是秦軍俘虜了晉惠公。晉國這些大夫見國君被抓走了,就“反首拔舍”地在后面跟著。“反首”按杜注就是把頭發散開垂下,“拔舍”就是把行軍的帳篷拔除。這些大夫就是一直跟隨晉惠公的郤乞等人,由此可以看出晉惠公亦有用人之能,亦可看出晉國在文化上的一些特征,即晉國的臣子十分講求忠信。秦穆公向眾大夫做出不會虐待晉惠公的承諾后,大家還“三拜稽首”表示“甘拜下風”。

       拜禮,按著當時的禮法,兩膝先跪地,再拱手到地,再低頭與腰平齊,不需觸地。稽首,是在“拜”的基礎上,再將首至手而稽留(稽,就是“停留”的意思)。古人都是再拜稽首,這些大夫竟然達到“三拜稽首”,足見其情深意切。“下風”的意思就是惟命是從。所謂站在下風口聽人講話,聽得真切,所以以“下風”表示臣服之意。

穆姬晉侯將至,以大子罃與女簡璧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臺。

秦穆姬觀

      秦穆姬是晉惠公的姐姐,聽說自己弟弟被俘虜了,并且快押解到秦都了,就領著兩個兒子,大子罃和公子弘,和女兒簡璧登上高臺,臺下放好薪柴,派使臣著喪服,威脅秦穆公要是押解晉惠公進城就自焚(與后世“一哭,二鬧,三上吊”無異)。秦穆公只好把晉惠公囚禁在城外的靈臺(也就是觀臺,詳見僖五[0505]之“視朔與觀臺”)。

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人慼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圖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君。”公子縶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未可滅,而殺其君,衹以成惡。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乃許平。

秦國對晉惠公的處置

       秦國的大夫們請求秦穆公把俘虜的晉惠公押解入城。秦穆公說這次出征收獲較大,但是如果把晉君押解入城,夫人與孩子們就會自殺,得不償失。況且,晉國人的憂患令我感動,以至于在黃天之下、厚土之上立下重誓。不解晉憂,就會激怒晉國。不踐誓言,獲罪于天。晉怒難犯,背天不祥。還是應該放晉君回去吧。公子執建議干脆殺掉晉惠公。子桑建議放回晉惠公,但是要他把晉太子送到秦來作為人質。子桑又列舉了周武王時期的著名史官史佚的金句,”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不要制造禍亂,不要乘人禍亂,更不要激怒人家。”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于是就同意與晉國和談。

《國語》版本:

國語晉語三24
穆公歸,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謀曰:「殺晉君與逐出之,與以歸之,與復之,孰利?」公子縶曰:「殺之利。逐之恐搆諸侯,以歸則國家多慝,復之則君臣合作,恐為君憂,不若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于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國,天下孰弗患?」公子縶曰:「吾豈將徒殺之?吾將以公子重耳代之。君之無道莫不聞,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戰勝大國,武也。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勝無後害,智也。」公孫枝曰:「恥一國之士,又曰余納有道以臨女,無乃不可乎?若不可,必為諸侯笑。戰而取笑諸侯,不可謂武。殺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親,不可謂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謂智」。君曰:「然則若何?」公孫枝曰:「不若以歸,以要國之成,復其君而質其適子,使子父代處,國可以無害。」是故歸惠公而質子圉始知河東之政。

《國語》給出比《左傳》更多的秦穆公君臣合謀的細節。

晉侯使郤乞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也。’”衆皆哭,於是乎作爰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衆曰:“何爲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羣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衆説,於是乎作州兵。

晉國大夫對晉惠公的營救

        晉惠公君臣策劃了晉國上下的一場改革。主要的策劃人是呂甥,他教郤乞發動晉國臣民作爰田,作州兵。晉國空前的團結和強大了起來。

       爰田,州兵,后世注家眾說紛紜,我們這里只理解為晉國進行了土地改革和軍事改革,從而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國語》的爰田、州兵版本:

國語晉語三25
公在三月,聞將成,乃使郤乞呂甥呂甥教之言,令國人于朝曰:「君使告二三子曰:『將歸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也。』」且賞以悅眾,眾皆哭,焉作轅田。
呂甥致眾而告之曰:「吾君慚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不亦惠乎?君猶在外,若何?」眾曰:「何為而可?」呂甥曰:「以之病,兵甲盡矣。若征繕以輔孺子,以為君援,雖四鄰之聞之也,喪君有君,群臣輯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皆說,焉作州兵。

《國語》與《左傳》相同。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遇歸妹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猶無相也。’,亦。'爲雷爲火,爲。車説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及惠公,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關于晉惠公被俘的另外一個占卜預言

0515-僖15-歸妹-睽

        當初,晉獻公把女兒伯姬嫁給秦穆公的時候,占了一卦,得到《歸妹》之《睽》。如上圖,《歸妹》上卦為《震》,最上一爻由陰變陽,則上卦變《震》為《離》,從而得到《睽》卦。兩卦并稱為《歸妹》之《睽》。

        史蘇,晉國的大史官,曾經預言過驪姬亂晉。他為晉獻公解卦,認為不吉。首先,他引用《歸妹·上六》的爻辭“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今本《周易·歸妹·上六》為:“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看來,《周易》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好在本條爻辭大同小異。


      《歸妹》是說婚姻的,西周時候的昏禮,可能是在神前或宗廟中舉行,女持筐,里面呈上糧食,向神明獻祭;男子則刺羊,灑其血,向神明獻祭。爻辭說“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顯然是昏禮不成,大不吉利。“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意思是秦國因此而多有責言,晉國難以應對。“歸妹之睽,猶無相也”是說這場婚姻對秦對晉都沒有起到“合二姓之好”的作用。《歸妹》之《睽》兩卦的外卦分別是《震》《離》。《震》為雷,《離》為火,象征著秦國嬴姓,下卦《兌》,為澤,象征著晉國姬姓。這個“澤”又被雷劈,又被火燒,所以得出“為嬴敗姬”的結論。“車説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是觀察卦象得來的。《震》卦象車箱形狀,《兌》為“為毀折,為附決”(見《說卦傳》),是車箱脫開的輹繩。《離》為火,《睽》卦象是一把火燒完了,剩下的灰燼(《兌》卦形狀),附會為燒掉了旌旗。因此,有“不利行師,敗于宗丘”的意象。再看變卦《睽》的上九爻辭,“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這句爻辭的意思大概是一個孤身的旅人,看見一頭渾身是泥的豬,一車鬼。先張開弓,后有把弓放下了,因為這車人不是寇賊,而是去舉行婚禮。旅人繼續前行,遇到下雨則平安吉利。史蘇依此爻辭“歸妹睽孤,寇張之弧”,進一步解釋為“侄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這是指子圉,惠公的太子,他于僖十七年質于秦,僖二十二年逃歸。史蘇沒有解釋這四句是怎么來的,后世注家各說紛紜,無外乎牽強附會之詞。

       晉惠公被關押在秦,就對韓簡提及史蘇的占卜預測。韓簡的一番話,說出了龜卜與筮卜的區別與關系。

最后引用《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該詩是借自然之災異,抨擊時政。取其中“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一句,可謂切題,暗指晉惠公的牢獄之災由人禍而起,絕非天災。


十月, 陰飴甥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也,曰:'必報讎,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慼,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爲必歸。小人曰:'我毒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爲怨,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秦晉盟于王城

      《左傳》記錄一段秦穆公和呂甥的對話,呂甥說服了秦穆公釋放晉惠公歸晉。

       秦穆公第一問“晉國和乎?”呂甥回答說小人決心報仇,因為戰爭中失去了親人。君子決定報德。

       秦穆公第二問“國謂君何?”呂甥依舊回答說小人認為秦國不會繞過晉惠公。君子認為秦國會放過晉惠公,這樣的氣度,秦足可以稱霸。

       秦伯決定支持晉國的君子們,放回晉惠公。

以下是《國語》“盟于王城的版本”:

國語晉語三25
呂甥逆君于穆公訊之曰:「國和乎?」對曰:「不和。」公曰:「何故?」對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喪者,不憚征繕以立孺子,曰:『必報讎,吾寧事又交輔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有死無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來,故久。」公曰:「而無來,吾固將歸君。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則否。」公曰:「何故?」對曰:「小人忌而不思,愿從其君而與報秦,是故云。其君子則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納之,能執之,則能釋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納而不遂,廢而不起,以德為怨,君其不然?』」君曰:「然。」乃改館君,饋七牢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東周列國故事145之 秦穆公求婚晉國,求娶晉獻公長女伯姬
“秦晉之好”的由來
“東道主”的來歷?
愛才如命的秦穆公,為何讓三賢陪葬,真的是有意為之嗎?
沒有秦穆公,就沒有...
《孫子兵法》謀攻篇: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南乐县| 运城市| 饶河县| 崇明县| 藁城市| 西藏| 康定县| 志丹县| 甘洛县| 耿马| 白河县| 遂川县| 合山市| 内江市| 琼结县| 徐水县| 秦皇岛市| 竹溪县| 诸城市| 扎鲁特旗| 长治县| 三原县| 黄骅市| 龙口市| 西林县| 青田县| 凉城县| 囊谦县| 会泽县| 平乐县| 淮南市| 桐柏县| 农安县| 崇信县| 高雄县| 锡林浩特市| 平果县| 江门市| 沙河市|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