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 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 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 事關民族復興和人民福祉 根據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與中線、西線工程 形成“三縱”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 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四橫”一起構成我國 “四橫三縱”大水網格局 黃河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從長江下游調水 自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 抽引長江水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國家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南瀕長江、北連淮河,主要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閘以及輸變電工程、引排河道組成 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道 通過13個梯級泵站逐級提水北上 調水到達黃河岸邊東平湖后 分兩路輸水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第九梯級抽水泵站——藺家壩泵站,工程位于徐州市銅山縣境內,也是送水出省的最后一級抽水泵站 一路向北 在位山穿黃河輸水 到河北、天津和北京 一路向東 通過膠東輸水干線 到達煙臺、威海 自2013年11月 建成通水運行以來 已順利完成7個年度 的水量調度計劃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途最后一個調蓄湖——東平湖,水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另一路向東 南水北調東線區域 經濟總量大 缺水一直是其發展的掣肘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 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 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優化沿線供水格局。南水北調東線配套工程與山東骨干水利工程形成互聯互通的T形水網體系,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本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極大改變了膠東半島和魯北地區供水格局。工程完善了江蘇原有江水北調工程體系,提高了揚州、淮安、徐州等地農田灌溉保證率。隨著東線一期北延應急供水工程的深入推進,未來還將有力保障京津冀地區和雄安新區水資源安全。 東平湖淮安四站工程,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境內,為江蘇省南水北調工程首個通過完工驗收的設計單元,也是南水北調系統內首個通過驗收的泵站工程 二是有力推動經濟發展。2016年、2017年,山東煙臺、威海和青島等市連續遭遇旱情,出現資源性水危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大限度調引長江水,有效抵御持續干旱。如今,南水北調水已成為山東省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有效緩解了山東省過度依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此外,工程的建成運行,大幅增加了沿線排澇面積、提高了排澇標準。據可研報告測算,東線一期工程多年平均供水效益超百億元。 青島棘洪灘水庫進水渠道,膠東調水工程中重要的調蓄水庫,是亞洲目前最大的人造圍堤式平原水庫 三是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十余年鐵腕治污,昔日“醬油湖”變成了“生態湖”,輸水沿線監測斷面水質全部持續穩定達標,輸水干線成為清水廊道,沿線綠化率和人居環境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區域水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大幅提高。工程也增加了沿線河湖水網水體流動,里下河腹地水質明顯改善,助力白馬湖等湖泊退圍還湖,助推沿線部分城市生態濕地建設。通過置換超采地下水,有效推進地下水壓采和節水工作。 退圩還湖的白馬湖 四是改善航運通行能力。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江蘇境內新建工程結合河道疏浚擴挖,幫助地方提高了金寶航道、徐洪河等一批河道的通航標準和通航等級,大部分河段通航寬度達到3級航道標準,大大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黃河以南從東平湖至長江實現全線通航,新增運力抵得上一條“京滬鐵路”。 金寶航道工程具有輸水、航運、排澇、行洪綜合功能 五是豐富水文化內涵。通過增加水量、改善水質、提升區域水環境、提高通航能力等方式,千年京杭大運河重煥生機,助力京杭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時,創建了一批園林式水利管理單位,打造了一批水利風景名片,促進了沿線旅游資源的質量提升。通水運行以來,東線一期工程運行平穩、質量安全可靠、水質穩定達標,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發揮,超過預期,凸顯了戰略性基礎作用。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位于洪澤湖東南岸。主要包括三河閘、洪澤湖鎮水鐵牛、白鷺自然保護區、月牙湖、洪澤湖水利碑廊、劉少奇下榻處等六個自然、人文景觀 目前 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 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基本完成 正組織技術審查 根據規劃 東線二期工程 將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 繼續擴大規模并延伸
來源:學習時報、水利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