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中,以謀士之名,名載史冊,流傳后世的,車載斗量。
但要說,把謀士這個職業,干成了“毒士”之名的,那可真是少見。
大漢開國的這位陳平,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
身為毒士之首,不是說陳平這個人品格有問題,而是說,他這一輩子,但凡出謀劃策,那都是刀刀見血的,不帶走個把人,那是絕不罷手。
要論起來,陳平這個人,很有成為楚漢爭雄的試金石的味道。
此話怎講?
自秦末大亂,天下英雄并起,直到后來。楚漢兩分,爭霸再起,戰火不停,刀兵不歇。
要說呢,我們都有個錯覺,以為這仗前后打了怕不有幾十年。
其實,從大澤鄉揭竿而起,到項羽敗亡,劉邦稱帝,這之間,連頭帶尾,不過短短八年時間。
這一段歷史,在如此之短的時間里,之所以讓我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爆發出如此驚人的能量,是因為,他本就是兩百年戰國的延續。
他是經歷了秦皇一統,短暫蟄伏了十來年,六國貴族,名士流落四方,相互間思想得到充分交流,融合,又慢慢積蓄能量,從而在這短短的八年,汪洋恣肆,噴薄而出,如長夜星空,橫掠而過的一顆顆流星,其耀眼的光華,經久不息。
而這些流星與流星之間的碰撞,更是猶如一場盛放八年的流星雨,在中華的歷史中,散發出永不磨滅的光芒。
春秋,戰國,幾百年歷史的總清算,不如此,又怎么對得起煌煌史冊,又怎么對得起,那滔滔江海,流不盡的英雄血。
從秦末亂世,到楚漢爭雄,越到后來,家世,背景,對于這些或有志于天下,或希冀割據一方的群雄們,就越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
資源,人脈,名望,知識,能力,戰爭越激烈,越成為這些綜合素質的比拼。
張良對于劉邦,之所以無可替代,正在于他世代韓相的背景,能給劉邦帶來別人給不了的東西。
其實又何止這些爭雄的諸侯們,就連楚漢兩大集團中的精英大佬們,又有幾個是真正出身平民的?
咱們今天要說的這個陳平,恰巧就是一個。
在劉邦軍事集團中,到后期,陳平是僅次于“漢初三杰”的人物,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就在于他的不可替代。
同樣身為謀士,我們且不論張良為劉邦帶來的資源,人脈等各種要素,單論智略,其實很難講孰高孰低。
陳平與張良的區別,大致在于,張良之謀,大多合乎正道,是陽謀,而陳平所為者,卻多為陰謀,其刁鉆狠辣,多為后人不喜,指斥其為邪道。
孰正孰邪,我們暫不評價,以下,我們且一一看來。
陳平此人,徹底的平民出身。
要說有什么不同,大致有三,
1,這家伙是個美男子,還是個讀書很用功的美男子,放到現在,那就是學霸。
2,陳平讀得起書,一為家中有良田三十畝,二為長兄全力支持他的全脫產生活方式。
為此,對于陳平長期不事生產,出外交游行為不滿,并用話語擠兌他的長嫂,他那長兄一氣之下,就把婚給離了。
這事我也不知該如何評價,陳平他長嫂有錯么,這事擱誰不鬧心啊。
然而,陳平受全家支持全脫產讀了那么多年書,好容易讀成了,你卻不支持他出外交游了,那之前全家吃的苦,不是白吃了么。
須知,你有本事是一方面,你能不能進入“圈子”,才是更重要的事啊。
以當時之生產力條件,想出外交游,穩定的成為“圈中人”,沒有全脫產的生活方式,是很難想象的。
3,到了婚嫁年齡,麻煩來了,高不成,低不就,那簡直我捂著半邊臉,都可以想得到。
還就有富貴人家看上他了,有一家倒霉女子,前后沒幾年功夫,出嫁,許人家五回了,或在婚前,或在婚后不久,就成了寡婦,搞得人人望風而走,沒人再敢給她提親。
那倒霉女子的爺爺,叫張負,他就看上陳平了。
悄悄尾隨著,看陳平進了家門,“家乃負郭窮巷,敝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
一來二去,這事就成了。
臨嫁之日,張負嚴正告誡他的孫女,“毋以貧故,事人不謹,事兄伯如父,事嫂如母”。
在當時的富貴人家,把話說得這么直接,是很嚴重的警告了。
大婚之后,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的陳平,從此順風順水。
前面說了,陳平這個人,可以被看作為楚漢爭雄之際的一塊試金石。
原因,就在于他的出身。
不要說項羽集團,就是并起的諸侯,在用人這一點上,哪一個不是按家世背景論資排輩的。
要說有誰不同,那就是劉邦了。
陳平,乃至韓信等等,在諸侯間輾轉,終于脫離在項羽集團的碌碌無為,轉而在劉邦麾下,大放異彩,并不是偶然的。
而我們從陳平這個人的經歷,再看到劉邦,項羽兩人顯然不同的出身,以及這兩大軍事集團,截然不同的軍事制度,用人制度,直至資源征集,調動的能力,其涇渭分明的程度,我們將其視之為春秋,戰國的總清算,以及貴族階層,與新興的士人階層的總決戰,只怕并不為過。
陳平在這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個字,毒!
陳平其毒,第一策,反間計。
項羽集團由于其用人特點,和崛起的神速,是前期精英人才匯集之處,卻又不能人盡其用,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楚漢爭雄越到后期,項羽集團的這個問題越突出。
而陳平的反間計,無疑是在這時插進項羽集團的一把匕首,讓其在苦苦支撐之余,又面臨流血不止的局面。
對于陳平的謀劃,劉邦全力支持,拿出黃金四萬斤由其調配,所用去處,一概不問。
反間首攻項王重將鐘離昧,說他沒有得到封王,懷恨不滿,想投漢軍,反攻楚軍,以求封王。
果然,沒多久,鐘離昧就被奪去軍權,閑置不用了。
反間次攻項王亞父,謀主范增,利用各種渠道,散布各種信息,核心只有一條,范增想要自立,與漢軍有密謀。
結果是,范增離開項王,不久憂憤而死。
毒士第二策,引蛇出洞。
韓信之死,跟陳平有直接關系。
項羽敗亡后,面對當了楚王,還接收許多楚軍,兵精將猛的韓信,劉邦實在是不放心,這家伙太嚇人,不把他摁在身邊看著,一晚睡覺都要驚醒好幾回。
咋收拾他呢,劉邦也沒想好,似乎怎么做都不妥當。
陳平出現了,他讓劉邦假意巡游南方的云夢澤,附近大小諸王肯定都要來參拜啊,就借著這個機會,把韓信騙離楚地,一舉拿下。
被剝奪王爵,降為淮陰侯的韓信,從此被困在大漢京城,不得離開。
其實從那時起,韓信基本就是個半死狀態了,刀架在脖子上,隨時都可能落下來。
一策弱項羽,一策擒韓信,楚漢時代的絕代雙驕,都被陳平毒計所傷,這就已然非同小可了吧,沒完呢。
史記載,“其后常以護軍中尉,從攻陳豨,黥布。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甚密,世莫得聞也”。
看見沒,陳豨,黥布的敗亡,都跟這家伙有關。
不僅如此,在大事方向,陳平這家伙,前后共出六策,全部成功,并因此六次加封。
只是由于大多陰謀之策的關系,我想更多可能是因為大漢內部叛亂的關系,不愿意多向外傳,史家記載也被清除,所以后人就很難得知了。
總的來說,陳平因其出身,對于世道人心的體悟,應該是出身王侯貴族之家的人,很難相提并論的。
也因此,陳平之策,多攻人心,他極善于把握個人的習性喜好,加之以因勢利導,往錯誤的方向猛推。
后人稱之為“毒士”,也因他的用策,看得實在讓人驚心,可謂出招見血,稱之為“小李飛刀,例無虛發”,應是當之無愧的。
話說回來,這種在亂世之中,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在太平時節,為人所不齒,為人所詬病,那也是禍由自招,怨不得誰。
倒是司馬遷,對陳平是很看重的,在史記中,給了一個“世家”的位置,漢初名臣,連蕭何,張良在內,一共就給了五個“世家”,也算是給陳平在劉邦集團,在漢興所起的作用,正名了。
結語:史載,陳平后來對自己有個總結,“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他說自己慣用陰謀,有傷天和,只怕后代的日子不會好過。
結果,不幸言中,果然。
這話該怎么理解?
一個人日常所思所想,無形中都會影響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你毫無覺察時,潛移默化的就改變了你。
即便你的控制能力強,受你極大影響的后代子孫,就未必能有如你一般的控制力,這對他們的人生之路,就會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我們常說的“家風”,說的“己不正,何以正人”,不正是說的這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