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古典文學作品中,《三國演義》備受世人的推崇,甚至還形成了“三國文化”。
不同的人對《三國演義》有著不同的解讀,無論是年少還是年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三國演義》已經不局限于一部小說了,而是被當成謀略的標桿,諸葛亮、司馬懿、曹操、魯肅、龐統、郭嘉、周瑜等眾多謀略家的生動形象,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鳳雛者,龐統是也,是一位卓有才華的謀略家。赤壁之戰中,龐統向曹操巧授連環計,為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立了大功。但赤壁之戰后的一段時間,這位賢士在江南卻處于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尷尬境地。
魯肅慧眼識英才,周瑜死后,魯肅主動讓出東吳兵馬大都督之位,先向孫權力薦龐統。可惜孫權這位一貫珍惜人才的明主,這次卻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他見龐統 “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又嫌龐統出言不遜,輕視周瑜,便拒而不用,就這樣輕易放棄了大才。
但值得深思的是,后來魯肅竟寫信把這位有匡世之才的鳳雛先生推薦給了劉備。毫無疑問,魯肅是一位愛惜人材、舉賢薦能的好伯樂,他情愿讓出自己的高官厚碌而力薦龐統,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但在當時三家鼎立,各為其主的形勢下,他居然向劉備推薦賢才,就顯得相發的不可思議了。如果單純從思賢若渴、 惜才如寶的角度來解釋,是無法講通的。倘若氣量狹小的周瑜還在世,龐統如不能為東吳所用,那必定會成為他的刀下之鬼。
然而,我們如果全面思索,便可以從魯肅薦龐統一事中,進一步看出他的戰略遠見。 在魯肅引龐統拜見孫權之后,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魯肅出謂龐統日:“非肅不薦足下,奈吳侯不肯用公,公且耐心。”統低頭長嘆不語。肅日:“公莫非無意于吳中乎?”統不答。肅日:“公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可實對肅言,將欲何往?”統日:“吾欲投曹操去也。”肅日:“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荊州投劉皇叔,必然重用。”統日:“統意實欲如此,前言戲耳。”肅曰:“某當作書奉薦,公輔玄德,必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魯肅對龐統有三策,反映出了他對劃分敵、我、友的不同界限和態度。上策當然是勸說龐統“耐心”留在東吳,以待后用。上策不成,那就寧可將人才贈與盟友,而絕不讓他落入敵手,此為中策。假如龐統真心投
曹的話,魯肅是否對龐統還能誠心相待,是否會使出下策一一“推出去,斬了”,就很值得研究了,但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可見,魯肅的愛惜人才,是和他的整個戰略意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同周瑜相比,不知高出多少倍。
其實,史籍中并沒有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的記載,但確有魯肅作書于劉備,稱贊、 推薦龐統一事。《三國志·龐統傳》載: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也就是說,劉備在荊州時,實際上龐統就已經擔任耒陽縣令,因為治理無方,被劉備撤職,這時候,魯肅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說他的本領在一縣這個小地方無法施展,要讓他擔任治中、別駕才能發揮他的才干。于是劉備待他僅次于諸葛亮。
《三國演義》將史實與虛構巧妙地捏合在一起,在直接表現魯肅忠厚誠實的特點中,也體現出他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