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
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都是風濕免疫性疾病,但它們是有根本的區別:
1、發病情況不同:風濕性關節炎初發年齡以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類風濕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
2、病因不同:風濕性關節炎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感染,而類風濕關節炎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從中醫角度看
風濕病屬寒痹癥,而類風濕和
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癥,即使有畏寒癥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
3、癥狀不同:風濕性關節炎常見開始侵及大關節如,下肢關節者占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很少見不造成關節的畸形。還有環形紅斑、舞蹈癥、心臟炎的癥狀。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數患者有明顯的受風濕侵犯而急驟發病史,并有半數患者在發病前1-3周有咽峽炎、
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現有乏力、食欲減退、煩躁、發熱(大多數有高熱)、出汗、體溫與心率不成正比等。關節炎主要表現為游走性、對稱性、復發性。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關節功能多因腫痛而活動受限,有時關節腔伴有滲出液。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受累。兒童關節炎癥狀多輕微,或僅1-2個關節受累,成年則較顯著。在急性炎癥消退后,關節完全恢復正常功能。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有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主要表現:一般無高熱,僅少數病人有低熱。關節多為酸痛,呈游走性竄痛或限于一兩個關節輕度腫痛,關節功能因疼痛輕度受限。如累及膝關節則行走、上下樓及蹲站時困難。呈反復發作,遇天氣變化(刮風、下雨、陰天)時加重。有時四肢出現環形紅斑或結節性紅斑,說明有風濕活動,應進一步檢查。亦有的病人心臟并無器質性改變,而常有心悸、胸悶、憋氣等現象。應注意觀察有否瓣膜損害等器質性改變,應進一步檢查排除
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關節炎往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后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癥性疾病。往往侵犯小關節(尤其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也會侵及其他大小關節,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晨僵,晚期往往造成關節的畸形。還可出現類風濕結節和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的內臟病變其他全身性表現。
4、實驗室檢查不同:風濕性關節炎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高,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類風濕因子高,CCP、AKA會出現陽性。
5、治療不同:風濕性關節炎以消除鏈球菌感染為主,青霉素是首選藥物。同時對于關節疼痛、心臟炎等進行相關處理。類風濕關節炎以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用藥上及早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在關節疼痛腫脹期間應用非載體抗炎藥控制疼痛等癥狀。出現內臟并發癥時進行相關治療。
6、預后不同: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后關節無變形遺留,絕大多數可治愈,有的病人可遺留
心臟病變。類風濕關節炎晚期會出現關節畸形。
治療方法
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藥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藥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藥不但不能治愈,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骨關節炎的治療比較保守。對于癥狀溫和的病人,治療方法可由于病人的教育程度不同而不同,如口服非阿片類鎮痛藥,或物理和職業療法。附加的手段包括自我控制課程,個性化的社會支持,體育鍛煉,減輕體重(如果超重),支撐,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如變更職業)。參加自我控制課程(如由美國關節炎基金贊助的一些課程)的病人,關節疼痛及生活質量均有改善。
目前國內各大醫院往往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的方法,如使用中國醫科大學研制的華佗脈通與阿司匹林進行聯合治療,具有較為理想的療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世界醫學界難題,有慢性癌癥之稱。
1、目前西醫、中醫常規治療只能給病人用激素抗炎、解熱止痛、抑制免疫藥物、活血通經、疏風止痛等治療可稍緩解癥狀,這些常規的治療仍停留在對炎癥及后遺癥的對癥治療,并沒有多大的作用,只是一時的止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正所謂的治標不治本,也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只是應付性的治療。
2、長期用激素治療可引起
高血壓、
糖尿病、
股骨頭壞死、
骨質疏松、肌肉萎縮、代謝紊亂等疾病。長期用免疫抑制劑易誘發嚴重感染、致癌、致畸、不育、消化性潰瘍、
內分泌失調及代謝紊亂。長期吃藥可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
中醫辨證:腎精不充,風挾痰濕成痹。
治 法:填精養液,化濕通絡,搜風定痛。
:“地黃合劑”一方系參考近代經驗用單味干生地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效而擴充擬成。臨床體會單用于生地治療見效慢,止痛作用差,用量大時病人有
腹痛泄瀉的副作用,病人常在服用3—5天后不愿接受。擴充方加用理中、溫中健脾、滲濕化瘀、搜風定痛等藥,效果明顯增加,副作用卻大大減少。
中醫治療類風濕的方法——地黃當歸金甲湯
組方:將上藥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約1小時,2次溫服,隔日1 劑。
制用法:干地黃95克 當歸3克 白金條(即人角楓)須根5克 刺三甲5克
“免疫平衡”療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難治性疾病。由于現在單純的中醫、西醫對此缺乏特效的治療的方法,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中西藥合理聯用的意義重要。 中西醫聯合治療得到了廣大同仁的認可。現代醫學對類風濕的認識發展很快。70年代認為治療此病缺乏方法,80年代提出了偏于保守的金字塔治療模式,而90年代初期提出了與金字塔模式相背的降級治療方案即“下臺階療法”。即便如此,單純的西藥治療類風濕其療效還是不理想,存在許多方面的不足。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可以取長補短,提高療效,是目前的發展趨勢所在。但是在治療類風濕時,要強調的是中西藥之間要合理應用,應糾正一些單純的中醫治療加西醫治療這一模式,應該更深入到某一點,某一治療環節上,從宏觀辯證,深入到微觀辯證中去,以取得更好療效。現對聯合用藥,淺談經驗與體會如下:
一、中西藥聯用治療類風濕的目的
1 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2 減輕或消除中藥(西藥)的毒副作用;
3 擴大中藥(西藥)的作用范圍;
4 增強中藥(西藥)在體內的有效血濃度;
5 減少西藥(中藥)的治療量;
6 加速起效,縮短療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中西藥合理聯用,現代醫學將治療類風濕的藥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2)病情緩解藥(DMARDs);(3)皮質激素(CS)。
(一)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s)與中藥的合理聯用
NSAIDs治療RA的主要問題是:胃腸道反應及腎臟的毒性作用,另外止痛缺乏選擇性也是它的缺點。通過中西藥合理聯用,在增強療效的同時,可減輕藥物的副作用,擴大藥物的應用范圍等。我院臨床應用認為,運用NSAIDs時,主要針對NSAIDs的缺陷及副作用來選擇中藥。通過宏觀辯證與微觀辯證相結合的原則,結合現代醫學對中藥的研究成果,嚴謹組方選藥,具體方法如下:
1、減輕副作用 有關資料表明79%的類風濕患者,常規劑量口服非甾體抗炎藥1個月后,可有明顯的胃黏膜糜爛及微量出血,20%的病人出現
胃潰瘍。最近有人認為目前治療類風濕的劑量只能起止痛作用,大劑量時才有抗炎作用,由此產生的胃腸道反應還要更大。我們從臨床多年觀察到:大劑量的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后,會出現脾胃虛弱,脾虛濕阻等表現。根據辨證論治,在相應的治療類風濕的中藥中選用相應的中藥或方劑,如黃芪,生苡仁,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方藥。與非甾體抗炎藥一起應用。我院用此方法以廣泛應用于臨床,幾乎沒有因胃腸道的副作用而停藥。而單純使用西藥的患者,30%的患者往往因胃腸道反應而停藥。
2、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的治療量 上述提到的由于非甾體抗炎藥明顯的胃腸道副作用,臨床上往往不能應用其有效的劑量。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桂枝,細辛,清風藤,全蝎等中藥均有抗炎鎮痛作用,特別是附子,有學者認為其鎮痛作用,比消炎痛,保泰松稍弱,與阿斯匹林的作用相當。對小柴胡湯,烏頭湯,防己黃芪湯等均有抗炎鎮痛作用。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我們采用中醫中藥與非甾體抗炎藥聯用,不僅減少了非甾體抗炎藥的劑量,減少了不良反應,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療效。順利的完成治療療程。
3、擴大非甾體抗炎藥的治療范圍 類風濕患者可表現全身關節疼痛,而非甾體抗炎藥的作用往往是全身性的,缺乏選擇性。根據中藥的歸經,某些藥物可選擇性作用于某一關節或某一部位,如手臂疼痛可選用片姜黃,桑枝,秦艽:下肢疼痛可選用松節,木瓜,牛膝:頸背疼痛可加羌活,獨活,葛根,防風;腰部疼痛可選用杜仲,狗脊,桑寄生;關節疼痛可選用絲瓜絡,忍冬藤;等。根據類風濕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表現,在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的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擇中藥,以加強特定部位的止痛效果。
4、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作用時間延長 中藥烏梅,山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屬酸性, 非甾體抗炎藥與這些中藥中的一種,或幾種聯用,可以酸化尿液,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的排泄,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從而提高治療類風濕的療效。在臨床辯證處方中發現加入烏梅等中藥,比不加療效要好。
(二)病情緩解藥(DMARDs)與中藥的合理聯用
DMARDs被認為是治療RA的第二、三線藥物,此類藥物主要有:金制劑(金諾芬或瑞得)、羌氯喹、甲氨喋呤(NTX),愛諾華及雷公藤等。據國外學者Anderson報道:80%的RA 患者呈慢性經過,并且認為其關節的損害大都發生在病后的前2年,因此,目前主張早期應用DMARDs,以減輕關節損害的程度,提高療效,但此類藥物副作用大,起效慢及停藥后病情易反復等缺點,需要聯合中藥來彌補,具體途徑如下。
1、減少副作用 DMARDs的副作用有惡心、嘔吐、
腹瀉、粘膜潰瘍、皮疹、
麻疹、斑禿、月經異常,血細胞降低等。我院在臨床運用DMARDs時,根據不同的反應,辯證分型為:脾胃不和、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肝腎兩虧等,根據這些分型在辨證論治治療類風濕的處方中相應給于健脾和胃、健脾益氣、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等中藥治療。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證明副作用大為減少。
2、增強療效 日本學者研究表明,桂枝加術附湯或薏苡仁湯加烏頭原堿治療 RA,其阻止病情惡化,改善癥狀的有效率達65%。另有學者認為運用中醫的溫熱、扶正、利活血等方藥,也可明顯地緩解RA病情。中醫以上治療RA的手段,與現代醫學DMARDs的作用機理類似。我院運用桂枝加術附湯聯合DMARDs治療RA,從晨僵、關節疼痛數、關節壓痛數及30米步行時間方面,均有明顯進步,療效優于單純的西藥治療。
3、縮短起效的時間 最近提出DMARDs中各藥之間可以聯合應用,以不同的機理發揮作用,副作用不累加,可以提高療效。但是DMARDs這類藥物的共同點是起效時間慢,停藥后易反跳,我們通過20多年的臨床發現DMARDs聯合中藥治療RA平均起效時間縮短,撤藥后無明顯反跳現象,因此中醫中藥與DMARDs中的一種或幾種藥物聯用,可以縮短起效的時間,防止撤藥后的反跳現象。
(三)皮質激素(CS)與中醫中藥聯用
激素治療RA起效迅速,療效顯著,目前主要因為其可怕的副作用,撤藥困難等因素限制了它的用途。
1、減輕副作用 長期應用激素會出現多種副作用,這些副作用中醫分型大都屬于
陰虛內熱、濕毒壅盛、氣滯血瘀、肝腎虧損等,臨床中分別選用滋陰清熱、清熱解毒、行氣活血、補腎益肝等中藥加入相應的辯證處方中治療本病,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副作用。
2、有利于激素的撤減 激素的撤減不當會造成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現代醫學表明補腎陽的中草藥有促進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興奮作用,有助于撤減激素。日本學者運用柴苓湯(小柴胡湯與五苓散的合方)治療RA 、潰瘍性結
腸炎、
腎病等,發現能使之安全撤減激素。我院研究的“代激素方”湯劑(炙首烏、太子參、黃芪、懷山藥、白芍、白術、生甘草、枸杞等組方)臨床運用表明有激素效應。為安全撤減激素及防止疾病反彈提供了有力保證。因此選用上述方法來撤減激素是行之有效的,是安全的。
然而某些中西藥之間聯合應用屬于禁忌。再臨床上應警惕,如NSAIDs應避免與中藥藥酒(骨刺消痛液、虎骨酒、舒筋活絡酒等)聯用,以免加重胃粘模損害;甲氨喋呤能干擾膽堿合成,增加肝臟的毒性,因此甲氨喋呤與中藥藥酒也不宜聯用;另用國外學者報道,青霉胺與中藥絳礬丸同服,使青霉胺吸收減少,血濃度降低,從而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