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云南省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各項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確認的展位已超過上屆,記者通過云南茶博會組委會了解到:從2006年以來,云南6屆茶博會現場交易額超過4000萬,合作簽約超過40億元,茶農來自茶產業人均純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茶產業發展呈現增長態勢,為了了解云茶為何獲得了長足發展,云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民總結了云南茶葉產業近年來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對茶產業的扶持資金大幅增加。云南省各級黨委政府全力貫徹落實省委1號文件及《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精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省級多渠道籌措資金8000多萬元,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低產茶園改造、原料基地建設、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推進茶產業整體升級。各茶葉主產州(市)也積極響應,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二)高優茶園建設穩步推進。云南省各地以“全國標準茶園創建活動”和中低產茶園改造為抓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要求,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加快科技推廣,切實提高了茶園生產能力及產品品質,有力促進了茶葉增產、茶農增收、產業增效。2011年,全省無性系茶園達210萬畝,比2010年增2.44%;無公害茶園面積500萬畝,同比增6.38%;有機茶園面積31.69萬畝,同比增15.45%;改造中低產茶園56.82萬畝,同比增56.06%。同時,各地生態茶園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蔭樹種植面積56萬畝,完成縣級生態茶園樣板地22塊、鄉(鎮)級樣板地89塊。
(三)持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繼續加大產品結構調整。一方面,毛茶結構更趨合理。與2010年相比,綠毛茶、紅毛茶、其他毛茶產量均有所提高,但綠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總產量的比例微降,紅毛茶比例微升。同時,由于普洱茶市場的明顯回暖,企業加大了對曬青毛茶的生產與收購,曬青毛茶產量大增,占綠毛茶比例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成品茶結構調整明顯。各茶葉生產州市和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繼續調整成品茶結構。與2010年相比,普洱茶產量占成品茶總產量的比例下降2.89%,紅茶、綠茶、其他茶產量占成品茶總產量比例分別上升0.38%、2.44%、0.07%;C.T.C紅碎茶生產線共41條,同比增加11條,增36.67%。www.puercn.com二是產品種類更加豐富。精深加工產品產量大幅增加,產品檔次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開發出的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及多種高端產品滿足了市場多樣需求。三是企業結構變化明顯,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點龍頭企業及知名品牌發展迅速,主導性優勢日益顯現,產量1000-2000噸企業共18家,比2010年增7家,產量增幅達76.43%;產值1000萬以上企業共99家,比2010年增25家,產值增幅35.78%;其中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家,同比增3家,產值增7.4億元,增60.91%。
(四)著力打造品牌、著重招商引資。一方面,各企業更加注重品牌打造,不斷加大宣傳營銷,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龍頭企業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如勐海茶廠成為云南省第3家獲得了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稱號的云南茶企,產量、產值均位居我省第一,并且成為云南省第一家產量突破5000噸,產值超過5億元的茶企。另一方面,各地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省外、國外及其他行業資本投向茶產業,推動產業持續發展。如臨滄市在茶產業展商引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協議總投資達14.03億元。
(五)繼續加大市場開拓力度。一是借展會助推產品銷售。云南省不僅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云南普洱國際博覽交易會”,而且還組織省內企業參加了2011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2011年香港國際茶展等大型茶展,成果喜人。二是走出去大力宣傳推介。各級政府、茶葉主管部門及茶葉企業主動出擊,宣傳推介云茶產品,擴大了云茶消費群體,取得了顯著成效。三是建網絡完善市場體系。各茶葉企業千方百計利用自身資源,在國內外構建云茶營銷網絡,創新營銷模式,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四是評名茶共揚云茶聲譽。第六屆茶博會舉辦期間舉行的“云茶杯”名優茶評比活動,對促進云南省茶葉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培育云茶品牌,宣傳優質茶產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不斷完善質量標準體系。一是茶葉質量安全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各茶葉生產州(市)按照《農業部茶葉標準園創建規范》和《云南省標準茶園創建實施方案》要求,結合生產實際,建立完善了產品質量追溯制度,逐步形成了茶葉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二是產品質量安全不斷提升。農業部對云南省部分茶葉生產州(市)茶葉樣品進行了10種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100%,對云南省標準茶園茶葉產品農藥殘留進行了監測,抽檢樣品均合格。三是茶園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按照《普洱茶地理標志產品茶園登記證明管理辦法》要求,向各茶葉主產州(市)下發了《茶園登記證》,逐步建立可追溯的茶園管理制度,促進了普洱茶質量安全的提高,進一步完善了產業質量標準體系,規范了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