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素有“文都”美譽。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委政法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和諧”文化基因注入平安建設和基層治理,立足“矛盾不上交、信訪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創設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構建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全市矛盾糾紛、萬人成訟率、警情數和發案數逐年下降,調解成功率、調撤率、群眾安全感和政法滿意度逐年上升,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和諧穩定。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連續14年蟬聯“省級平安縣”。
一是黨建領事,強化政治統領。黨委領銜抓總。市黨政“一把手”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擔任平安建設領導小組“雙組長”,近年來,市委常委會聽取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品牌創建等政法重點工作匯報46次,研究解決實際困難22件。三級責任捆綁。構建“三級書記一齊抓”的平安建設協調機制和責任體系,將平安建設實績作為黨建與發展綜合考核、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領導干部年度考評的重要依據,2022年全市226個村(社區)中217個創建達標,達標率超96%。落實獎優罰劣。將平安創建績效與村(社區)書記和“兩委”成員的待遇和榮譽掛鉤,對達標的上浮績效工資,對未達標的實行下調,視情分級進行“黃橙紅牌”警示,壓實基層平安創建主體責任。給予充足保障。將平安建設工作經費納入縣、鄉兩級財政預算充分足額保障,近年來投入4億余元用于綜治中心、“三防”和基層庭所隊等基礎設施建設。鄉鎮(街道)政法委員專職率達100%,出臺工作機制,強化統籌協調,黨管政法不斷向基層延伸。
二是禮讓和事,強化德治引領。以文化潤民風。推動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蓋,在公園、廣場、景區等人員易聚集場所建設六尺巷文化墻,開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講”,營造“人人會講六尺巷故事、遇事懂得禮讓道理、處處彰顯和諧精神”的濃厚氛圍。村規民約明進退。在村組全面推行“一約四會”制度,將六尺巷文化中“和為貴”的處世理念、“謙和禮讓”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其中,引導、規范村民行為,讓干事創業、做人處世有尺可依、進退有據,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積分管理正導向。以黨建引領信用村(社區)建設為契機,在黃甲鎮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域村(社區)推行治理積分制,在為民服務中心設立“積分超市”,將平安建設、見義勇為、鄰里和睦等作為“正向積分”,將違法、失信等列入“負面清單”,輔以城鄉公交、健康體檢等“1+12”項政策福利支撐,引導村民嘉言懿行,自覺養成向上向善的行為習慣。
三是村民說事,強化自治根基。說事組織全覆蓋。組織黨員、“兩代表一委員”、鄉賢、“五老”、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村民說事會”,確保自治類、法治類、德治類都有代表參與。說事流程全規范。推行“說、商、辦、評”四步法,讓村民上門說、現場說、定期說,及時厘清群眾關切的民生、發展大事和鄰里、家庭糾紛的小事,通過有事敞開說、遇事多協商、大事齊心辦、成效眾人評,真正實現“村民的事情自己辦、眾人的事情商量著辦”。說事質效全提升。建立完善說事事項、商議情況、承辦責任、辦理結果、滿意評價“五個清單”,逐一跟蹤督辦、事后回訪,落實閉環運行、銷號管理,確保件件落實、力爭事事滿意。
四是多元解事,強化法治保障。深化“六尺巷調解法”。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以六尺巷典故為切入點、以釋法明理為著力點、以公平正義為根本點,通過傾聽訴求—辨明是非—勸解疏導—借古喻今—互諒互讓—握手言和,實現訴前調解規范化、情理化,推動案結、事了、人和,2022年以來,全市萬人成訟率為97.97件/萬人,同比下降16.3%,調解調撤率為47.42%。創設“631”分級化解機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本地矛盾糾紛的性質類別、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將占糾紛總量60%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級,30%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鎮級,10%的疑難復雜矛盾化解在市級,構建自下而上、逐級消化、有效銜接的調處化解格局,力爭將所有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化解在縣域。搭建“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依托縣級綜治中心充分整合群眾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和“N”個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委員會資源力量,在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全面設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集接訪、調解、仲裁、訴訟、法律服務、心理咨詢于一體,構建形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一站式、一攬子、全鏈條的為民解憂平臺,2022年來全市發生矛盾糾紛3804件,同比下降5.4%。
五是網格管事,強化微端治理。織密網格。按照“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模式,以300-500戶為一個網格,30-50戶為“微網格”,構建“黨組織+網格長+政法干警+住戶”的全科網格治理模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定格明責。組建“一員兩長”隊伍,以責任網格為單位選聘專職網格員,城區以樓棟為單位選聘“單元長”,農村以自然村莊為單位選聘“聯防長”,目前,全市已選聘網格員1120名、“兩長”7258名,在平安建設、掃黑除惡、基層治理、文明創建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有效實現了“需求在格中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做實警格。全面推行“政法干警進網格”,常態開展“周三有約”活動,嚴格落實投訴舉報群眾、特殊困難群體、單元長和聯防長、兩代表一委員等“五個必訪”,深入開展法律政策宣講、治安隱患整治、矛盾糾紛化解和社情民意收集,讓群眾真正感受到平安和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六是群力防事,強化智治支撐。開發“文都e家”社會治理平臺。以黨建工作體系為脈絡,全面整合轄區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等治理要素,制定90項城市管理巡查標準,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實行可視化和全流程動態管理,城管、住建等23個部門聯勤聯動,平臺運行以來,已整合全域數據信息32萬余條,累計上報事件24萬余件,辦結率達99.3%。建強“文都義警”群防群治隊伍。統籌優化各類群防群治力量,網下組建由社區黨員、商戶、學生家長、安保人員、公交車司機等各行各業4600余人,網上組建3.5萬余人的“文都義警”隊伍,圍繞商業街區、校園周邊、公園、廣場、交通樞紐等防控區域,常態化開展巡邏防范,構筑起“75萬人民創平安、文都處處享安全”的堅實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