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的語文課,一周只有5節:3節閱讀課再加上2節作文課。
但要求背誦的內容卻不少:課內10首詩詞,課外8首詩詞,7篇文言文。這還不包括區里要求另外落實的“每周一詩”。兩相算下來,是典型的“時間緊,任務重”。
四周過去了,感覺沒有完成多少任務,除去4篇作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外,閱讀課上就是學了3篇現代文和1篇文言文,詩詞的背誦效果也不太理想,因為沒有很具體的時間進行檢查,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不太清楚。
怎么辦呢?
我知道,一篇課文一篇課文這樣地“講”下去,學生的收獲不會有多少,即使精心備課,真正把課文當成“例子”,充分挖掘里面的“點”,學生也很難有實質的進步。道理明擺著,僅憑課上這點時間,實在是杯水車薪,有些內容也就是蜻蜓點水。
于是,我改變了策略。先是化零為整,向學生全面系統地介紹這冊教材的特點,把應該完成的任務先和學生作一個交代,其次又在課堂上不斷向學生滲透一些語文的學習方法,強調從長遠來看,要始終把”練好字“”寫好日記“和”讀好書“作為大事來做,來不得半點馬虎。
與此同時,我力足于在”課型“上下功夫,改變那種步步為營的”縱向“教學方式,開始”橫向“進行課型設計。
比如,上周三我就上了一節“朗誦課“。
流程也很簡單,就是除去已經學過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把另外3篇文章都通了一遍,步驟是:學生試讀,勾畫生字生詞和拿不準的句子;老師范讀,先解決大多數朗讀中的問題;質疑問難,糾正難字難詞的發音和部分句子的節奏與停頓;個別展示,繼續發現問題并進行點撥;齊讀展示,鞏固朗誦成果。
經過這一節課,學生能夠自主進行課外的朗讀,并且進行熟讀基礎上的背誦。
當然,這僅僅是課型中的一種小嘗試,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還可以有詩詞默寫課,精品共享課,聽寫比賽課,課本劇表演課,速讀展示課等等。
豐富課型的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集中、深入地進行語文訓練的過程。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訓練時間,語文課堂的效率才能夠真正提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