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王府的蚊子跟煙霞洞的蚊子有一拼,個個不省事兒,直接被它們轟了出來,折返回到天寧寺,不算遠,居然大門敞開免費開放。天寧寺始建于北宋初期,南宋初期、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相繼重修?,F存大殿的一根三椽栿,下皮上有“大元延祐五年歲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钡念}記,由此可認為大殿主體木構即為元代重修后的遺物。又有言及在七十年代末維修時,“經碳十四測定,有的柱子距今一千年,有的梁栿、斗拱距今約八百年,證明了元代重建時保留了部分兩宋修建時留下的構建,從而更具有歷史價值”。古代建筑重修時,為節省工料而保留早期可用的構建,并不乏實例,同時這也是木構建筑十分值得稱贊的特點之一,天寧寺大殿的重建也極有可能采用此種方式。然而用碳十四測定結果,來言之鑿鑿地分辨千年以內的木構件年代的前后順序,是令人擔憂的。元以后的明清兩代此地亦屢有修繕,明正統時改建大殿為重檐,至近現代寺院格局尚較完整,可惜陸續被拆除,僅剩大殿一座。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進行過較大的修繕,將大殿刻意恢復到“元代面貌”,并更換了很多構件。
天寧寺大殿坐北朝南,俯瞰婺江。平面約呈方形,面闊三間。廳堂式梁架結構,八架椽屋三椽栿對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出檐斗拱為六鋪作單杪雙昂,第一跳偷心,第二跳重拱計心。八架椽屋在《營造法式》中載有六式,梁柱多對稱式分布,除一例(六椽栿對乳栿用三柱)為六鋪作單杪雙昂外,余皆為四鋪作。即便在宋代的實際營造中,也比法式例子更加靈活。扶壁拱為三重單拱素枋,雖不如五代宋初木構建筑中那么醒目,卻也有些遺風。出檐斗拱里轉二昂后尾挑斡抵下平槫,而補間鋪作里轉則添加了一道上昂抵一昂后尾,此處通常只用靴楔,大概因為過高而使用上昂,這也是這里受關注的結構特點之一。上昂多用在平座斗拱、藻井,以及內槽兩邊不等高處,在江南比較典型的有玄妙觀三清殿內槽上昂和飛英塔外塔內壁二層平座下的上昂(修復),相比于兩處,天寧寺大殿上昂的位置和作用都個性凸顯,似乎也不免不夠實在。大殿石柱礎相對高聳,在潮濕環境中是比較有利。另外殿內梁枋多為小木料拼成,尚能看到一些痕跡,這也是此地稱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