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位于金華城區東南隅的婺江之畔,它是中國南方三個典型的元代木結構建筑之一,以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建筑風格,吸引著不少古建筑專家和游客。現僅存天寧寺大殿,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光緒《金華縣志》記載,天寧寺,舊名大藏院,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賜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寧年間改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年間(1111)稱今名。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趙構以崇奉其父趙佶(徽宗),賜名報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318)重建。明正統時修復,名為天寧萬壽寺。原有山門、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寶殿、大悲閣、古柏廳、和尚房和東西廂房等建筑,是一座較完整的小型寺院?,F存大雄寶殿,通稱為天寧寺大殿。大殿深廣各三間,呈正方形,單檐九脊頂,抬梁式結構,正梁整根粗大園木,橫交接處用斗拱,斗拱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用一根長梢木貫穿交接。全殿斗拱多達數百,狀如飛鳥,邑人稱為“百烏朝風”。 1979年重修,保存元代原貌。
天寧寺大殿是我國南方現存典型的元代木構建筑之一,大殿當中間東首三桷柃下有“大元延佑五年歲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钡碾p鉤墨題記。梁架經碳-14測定,有的柱子距今千年,有的梁柃、斗拱距今八百年,由此可見,此殿在元代重建時,保留了部分宋代木構件。在梁架結構上,大殿也較多地保存了宋代建筑風格和特征。根據國家文物局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測定,大雄寶殿有的柱于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有800余年,這對研究江南從宋代到明代這一過渡時期建筑結構的演變,具有極為珍貴的實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