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味藥可以包醫百病。同樣的道理,也沒有任何一種課型可以包打天下。
每次貼出課堂實錄,都有老師質疑:這樣教是不是預設太多,教師“牽”著學生走,課堂是不是應該更開放。
我懂這些老師的意思。現在流行的是所謂“高效課堂”模式。而老師的“引導型課堂”正在被質疑甚至被批判的風頭上。所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式”課堂不被看好,起碼不在潮流上吧。
關于高效模式,以前我已經說過太多。這種模式很好,有它鮮明的特點和顯著的優點。但是,如果以為這種模式好,它就可以包打天下,就可以隨意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所學校像傳銷式地推廣,并且要求所有的課堂都必須要以這樣的模式來改造,那恐怕就是亂劈柴了。
關于課堂的“常式”和“變式”的問題,我早在20多歲的時候就意識到了,也寫過相關的文章發表。也是在2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具有“高效”模式雛形的課堂。《教育與幸福生活》和《班主任:青春萬歲》兩本書的主角的IB班和12班的孩子,自己當小老師,分小組學習展示等等幾乎就是他們學習的常態。當然,當時還沒有那些時髦的名詞。那么做僅僅是出于一種自覺——因為學生需要。這種課堂模式,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和發展自己。因為需要,所以他的產生就是必然的。
但也是因為學生的需要,傳統的教師主導型課堂同樣必需。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是在非重點中學,相當部分孩子連基本的寫字讀書朗讀都不會,你讓他用什么去展示?就像一個孩子,連走路都不會,你卻偏要他跑他跳。這其實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其結果就是熱熱鬧鬧之后,孩子們啥都沒有撈著。
我不同意現在的一些過激的觀點。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是來“學閱讀”的,而不僅僅是來“閱讀”的。教師的指導幫助點撥永遠有用,永遠不過時。
至于有一部分老師指導幫助點撥的水平暫時還比較弱,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和學生需要幫助指導點撥是兩回事。
我們的課堂天然需要“常式”和“變式”的組合。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會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技巧也是這樣的。
追求變化,是語文教學之美。
教師主導應該是一種基礎課型。在這樣的課上,教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實現和文本深度接觸的高峰體驗。這種課,是起點,也是階梯。這種課以師生真實的對話為呈現形式。教師要指路,要點撥,要深化,要提煉。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獲得了閱讀的智慧——這是他們能夠在其他課型中行走天下的的資本。
學生展示型課也應該是一種常式。教師適當放手或者徹底放手,鼓勵并且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去進行“課堂沖浪”和“課堂遠足”,讓他們在自主展示中去闖練。這讓學生過了癮,也讓老師獲得了觀察學生的開放平臺,以之為確定以后的教學形式尋找依據。
如果學生能力強,可以繼續進一步放手。
如果學生能力弱,就應該加大教師主導的力量,讓幫助更扎實,落到實處。
一切都應該以學生的學情來定,而不是臆想中的這種或者那種模式。
兩種課型其實是相互交融的。教師主導型的課堂,如果成功,從其微觀層面來研究,一定有許多學生的相對獨立展示時間。而小組互助型展示學習,如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缺席,點撥沒有,或者低效無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基本就徘徊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至多是練了練說話,效率將會非常低下。
這兩種基礎課型,是互相支撐的,是互相補充的,而不是排斥的,對立的。
比如正在進行的蘇教版七(下)第二單元的課文,我是這樣處理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精講課文,教師主導型課。精心設計,講出巧思妙想。
《柳葉兒》:優秀課文。學生自學,以辯論賽的形式進行,配合著讓學生閱讀我的文本解讀文章。不講。
《月跡》:學生自學,個體展示和小組展示,教師略略點撥。講解控制在8分鐘以內。
《我們家的男子漢》配合第一單元的《我的老師》處理為寫作型文本。略講。為作文指導課服務。
《三顆枸杞豆》:學生自讀。寫讀書筆記。不講。
從實施情況來看。基礎好一點兒的那個班“辯論課”和“展示課”就比較成功。學生能夠說出點兒子丑寅卯來,課堂有效。基礎很差的那個班孩子們也熱鬧,但胡扯的多,課堂低效。所以,我決定,以后這個班的辯論課展示課,時間縮短,半個課時即可,加大教師的指導。
就是這樣的。變化,再變化,變化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要讓學生永遠對課堂教學充滿期待,你就休想用一種課堂模式來打天下。只要扎扎實實地著力于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和能力訓練,你就可以研究孫悟空的72變。一變,課堂就活了。一變,師生就靈了。
誰都討厭一成不變的生活。課堂也一定是這樣,靠著一種程序掌控的模式,不管它再好,也必定會僵化。
講沒有什么不好。我天天邊跑步邊聽蔣勛講美學,袁騰飛講歷史,覺得他們實在講得好,根本不需要學生用語言來“互動”。我聽錄音,也感覺到了他們和學生的互動——不是依靠語言的互動,而是更迷人的其他東西。
所以,在流行一種教學模式的時候,用不著貶損其他的模式。相安無事,各取所需罷了。
最難上的課還是教師主導型的課。所以,我們貼出來的多是這種課型的嘗試和研討。這并不代表,我們就只用這種課型上課。
以學定教,展示互助等等,說實在的,我覺得其操作方法異常簡單,頗像流水線生產的形式,沒有太多含金量。看了許多導學案,優秀的不多。課下累死了教師,課堂閑死了教師。長此以往,好教師也要變成爛教師。
所以,參加各種教師培訓活動,我很希望主辦方至少能夠讓我上兩節課:一節教師主導型的課,一堂學生質疑型的課。我可以進行我自己的同課異構和不同課異構。這樣,老師們就知道,沒有哪一種課型是不好的,關鍵是學生最需要哪種,文本最適合哪種。
還有,教師最擅長哪種。
這話可能會遭到許多人的批判。但是我堅持。如果你堂堂課都能講得像百家講壇那樣好聽,你就講吧!我打包票,你一堂一堂講下來,學生一堂一堂聽下來,他們的能力絕不會差。
(2013/3/1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