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了律詩,這一講重點講律絕。我們都知道,近體詩按體裁看分為律和絕二種,“律”包括七律、五律和排律,“絕”則只是指著七絕和五絕。今天,我們著重談一下“絕句”的問題。了解一下絕句到底是個什么?它和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要想寫好絕句應該注意些什么?
這里不會刻意地去講什么技巧和方法,因為再好的技巧和方法,沒有實踐那也是空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動手去寫,去了解絕句這種形式本身具有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掌握它、利用它、駕馭它。
上文說過,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一、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一)五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二)七言絕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 是不用對仗的。
現在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
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 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少見的。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 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 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 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杜甫
兩固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我們再來看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詩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它是古體詩的一種. 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1)用仄韻;
(2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其實,我們也曾說過“凡不合律絕那些要求的絕句都是可以歸于古絕一類”。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的,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的。
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是可以認為古絕.
例如:
憫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紳《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
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
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
第二首 “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 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了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三、我們如何去寫好絕句:
寫七絕的基礎,還是寫好七律。這是要再次說明的。
對于七絕的概念,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絕句也就是截句,七絕是從七律那里截來的。所以,我們對七絕的認識,常常認為它是掐頭去尾的七律。其實,針對七絕而言,這些說法都是不準確的。我們都知道,七絕寫作的特點,一般是以起句押韻為主的,看這起句的平收而押韻的特點,就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對稱的概念。七絕的文體特點,是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更適合表達一種“意”。表達情感的細膩和起伏感。可以肯定的說,七絕不是七律的“截”,而是自成一體。近體詩的幾個體裁中,七絕的特點是最鮮明的。
我們說到的“絕句”,其格律的基本要求和律詩沒什么區別,不論是平仄還是押韻。其章法上的共性也是一致的,同樣脫不開“起、承、轉、合”這四字。但是,它畢竟是個小家伙,論“個頭”比律詩小了一半。我們常言說的是量體裁衣,把寫律詩的那套完全搬到絕句身上,就肯定不合適,號碼不對。
如武學所講:“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絕句字少,就相當于短兵器了,絕句的特點,那就是一個“險”字!
律詩的字數較絕句為多,在表達方式上可以更嚴謹和從容不迫。律詩的特色體現在哪,在它的對仗上,中二聯的對仗才是律詩最典型的特色,這兩個對仗聯,其對仗可以使詩體工穩而典美,兩聯之間的關聯和變化轉折,又往往是全詩最精彩的地方。而絕句呢,因為字數少,沒這么大的空間,它無法寫的那么從容不迫,不可能穩扎穩打。所以,小個子和大個子較手勁是要吃虧的,怎么辦?它個頭小,但是可以靈活,可以以快制勝。那么,我們就可以把絕句這么理解了:它所能表現的就是那么一個片段,一個忽閃的感情浪花,一個一閃而過的情景剪影,特別是對七絕而言,這就是其最主要的表達特點。
五絕和七絕,也是有區別的。七絕的特點表現的更為靈活而精神,可以很突兀地表現自己,重在一個“神”。五絕,字更少,反而不象七絕這么“自在”“艷麗”地表現自己,用一句“返樸歸真”來形容五絕也許更合適,五絕字最少,反而要求的是一個“穩”字。所有近體詩的體裁中,五絕是難度最大的!
七絕可以忽略對仗的存在,自由暢達,而五絕反而常常又需要有對仗的存在。這是因為五絕的字實在太少了,包括五律在內,五言詩,每句五個字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平仄譜的施展,不象七言句那么從容地安排平仄的分配,所以,聲韻上也無法達到圓潤和完整感。怎么辦?它只有常常借助對仗這種形式來幫助,五言詩在聲韻上,更多的是借句和句之間的配合來達到一種效果。這就是,是我們一般要求(不是絕對標準)五言詩(五律及五絕)的起句要仄收的原因所在。
比如我們前面所舉的一個例子:“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起句仄收,前兩句對仗,很常見的寫法。這不是誰規定的鐵規矩,而是這種體裁的特點,就適合這么表現才能達到一種較佳的效果,是人們依照自然的審美觀,自覺地適應性地這么寫的。五絕的前兩句對仗,后兩句,如果沒特殊的構思的話,就不必再對仗了,因為兩個“對仗聯”堆在一起顯得呆板也不美。那么,按照章法的概念來,第三句就轉,第四句就合。起承二句在聲韻上多注意一下,正反相依,逆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和諧。
在五絕的寫作中,起承二句描寫以平鋪直敘較為適宜。這一點有點象七律的起法的規律了,而不象七絕,七絕則適合起句便該突兀驚人,壓住陣腳。其實仔細揣摩其中的各種微妙區別,也是很有趣的事。對形式的理解,由表及里看進去,看透它,掌握它,才好駕馭它。五絕的重點,還是在第三句上。第三句寫的好不好,決定著全詩的質量。最后一句,多是跟著轉句而走的,或做呼應式問答,或做延展式的發散。再看一下剛才那個例子的三四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很容易理解了,是一個流水對形式。
關于五絕,在沒有很好掌握近體詩一般的常識之前,不要輕易就下筆。不懂詩的人喜歡寫五絕,以為字少,簡單,容易下手。其實,它才是最難寫的。我們前面比喻的“一寸短,一寸險”,它就應該是最險的了。寫五絕,最好有律詩的基礎,尤其是七律,要很熟練的基礎,還要有寫七絕的靈動體驗。五絕寫作的基礎,不僅僅有格律形式方面的底蘊要求以及上面說的那些理念,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底蘊,比如一個人的全局觀,思維能力,歸納能力,文字功底的鍛造能力等等等等。
關于近體詩的學習,我們認為學習順序是:七律起步---然后五律---最后五絕。七絕,可以比七律稍晚點起步,這個體裁比較另類,我們下面要詳細說它。
下面重點說一下《七絕》:
如果按詩之形式的品位來看,我們認為七絕應該是最高的,七律其二,五律次之,五絕再次之,排律次而次之。也就是說,所謂的近體詩,七絕才是真正的“詩”!這種形式,最容易表現出那種流暢靈動特性,最容易刻畫詩人的詩性。
七絕表現的不那么工典,深雅,它的起句可以平收,也可以仄收,它的章法要求,也是最不刻板地死守所謂的“起、承、轉、合”。字句的錘煉上,最大眾化,要求以流暢為第一!娓娓道來,如述如敘,七絕最忌諱的就是---搬弄典故,生拼硬湊,文氣過重,意象拉雜。七絕的句子象白話,但又不是真的大白話。比七律精練,比五絕豐滿,比五律圓潤,當然,它也是最受大家歡迎的一種形式。
一般而言,七絕的起句,還是適合平收(押韻)的。這是由于七絕在詩體上具有“不對稱”的特點,我們可以翻看一下唐詩,我們就會發現,七言起句不押韻的,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五言,則相反,這不是誰規定的規則,這是音韻特點所決定。七言起句的押韻,還可以壓住全篇韻律的基調。開篇時,十字一收韻(五言)可以接受,若十四字了(七言)再收韻,就容易使音韻感散了。對于我們所關注的七絕,更是如此。七絕,短短四句話,第一句就押住韻腳,會使詩的節奏感鮮明,會加強詩的韻律性。第一句的押韻,也打破了截句性質的對稱性,使得七絕具有了不對稱的靈活性。這就是我們從音韻角度分析的結果,希望能說清七絕(乃至七言詩)起句適合押韻的原因。詩乃韻文,韻上的和諧是詩之所以為詩的首要任務,沒有音樂性,難以稱為詩。
七絕的結構的特點形象地講就是“蓋高樓”,是要加強“立體感”,盡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寫。所謂立體感的表現靠什么?當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辭上的鍛造,語氣上變化,給人以或問、或否定、或設個“局”,或抖個“包袱”,讓人覺得為之或一驚,或一趣,或一悟……等等的感覺。
總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讀者的(首先要愉悅自己)。下面對七絕的四句分別簡單陳述一下結構特點。
1,七絕的起句要壓陣:
七絕字少,沒那么多空間去鋪景造境。
在寫七律時,我們推薦七律的起句適合平起,因為七律具有“文”的性質,起的平穩,渲染的足夠的氣氛,那么在轉結處,在后面就可以高調的掀起“意”了。七絕的結構的特點形象地講就是“蓋高樓”,是要加強“立體感”,盡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寫。所謂立體感的表現靠什么?當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辭上的鍛造,語氣上變化,給人以或問、或否定、或設個“局”,或抖個“包袱”,讓人覺得為之或一驚,或一趣,或一悟……等等的感覺。總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讀者的(首先要愉悅自己)。下面對七絕的四句分別簡單陳述一下結構特點。
所以七律多為前半部寫景,后半部抒情。景為情做鋪墊,情借景來發揮。這也是所謂“起、承、轉、合”的要義所在。七律是否能構建穩定的結構,也皆在于此。七絕呢?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鋪展和渲染,也沒有機會去埋“伏筆”。但是,又要把“志”表達出來。短短的28個字,怎么表達?要注意,七絕,起句就要“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壓住陣腳。起句不著力,后面就很難表現了
例1:(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個問,就將讀者吸引了過來。
例2:(杜牧)
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
“何處吹笳薄暮天”這個起句也很醒目啊,還是以問的形式而起的,這樣的手法很多見,也很有效。
七絕的起句不可起的太輕,不然后面就很難收束住。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把七律中的“轉”的寫法直接提到起句上來,開篇就是一個意的點出,或問或高起,都是為了在短短的字數當中,盡快的推出主題。慢條斯理的鋪完再提,在七絕中是行不通的。
2,七絕的承句多為對起句的接應做和:
起句用疑問句,承句就給予接應。這點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頭就沒音兒了,詩脈的連續性任何時候都必須要保持的。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來。
例3:(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起句平寫“李白乘舟將欲行”,很平常的陳述句。但是次句的一個“忽聞”就把詩意提了起來,讓人讀下去的興趣就來了。
在這里再強調一個觀點,“亮點”不可過多,尤其是七絕的體裁,字數本來就少,突出一個“亮點”就足夠了。
總的來說,承句還是以穩妥為主。如果起的“高”,那它就應該接應一下,并緩沖一下這個高調,并為轉句做好準備。起句或者承句起的高了,那么轉結二句就不適合再高起了。同樣的道理,按照這樣的道理,高調之句也可以放在轉句或尾句。不論在哪句高,其他的句都要為它服務,對它鋪墊收束或者散發。章法上沒有一定之規,重要的是整體的協調性。
3,轉句,要突兀:
前面說了,寫七絕就是要蓋高樓,要構建立體效果。而轉句,就常常是這樓的最高點。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轉句上,也要體現出一個轉折或者提升。轉句是高調,與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構成統一的描寫意象,就能達到協調一致的整體效應。我們所謂的“高”一般是指語氣上的高調,語氣上給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問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語氣的運用,最能代表這種含義。這類的語氣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轉句,轉句就精神了。語氣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
例4(舍得)
最怕清明看北邙,殘寒銷盡又添涼。
十年孤冢煙不散,誰在風中哭洛陽。
“誰在風中哭洛陽”,這是把疑問的語氣放在了尾句上,意在對詩意的發散作用,形成余音。但是在轉句上,卻采用了否定句---“十年孤冢煙不散”,這才是詩意的高點所在。轉句要突兀,我就讓它突兀到孤冢之煙經歷十年而不散。夸張的修辭手段,加上否定的語氣,構成了詩意的樓之最高點,形成立體效應。所以,對這些語氣的運用也要拿捏住尺寸。其實,我們再怎么強調起和轉的作用,其基礎出發點,還是以正規的章法為準繩。這轉句,結構上的重點還是在這里。總結一下轉句的要求,語氣上要突兀精神,語意上要提升轉折。一般的講,七絕的高樓盡在這里表現。轉句,是我們必須予以重點雕琢的。
4,結句要收中帶散:
不論是七律還是七絕,其結總是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出來特點。說它應該收束,它卻還必須發散。說他要留有余味而將詩意引向遠處,但是又不能不照應前面所做的描寫。說句實在的,詩之結,才是最難寫的。寫的不好,前面的精彩會被它一下子抹殺掉,寫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鋪墊和伏筆。但是,一般的經驗而言,結句,是要跟著轉句走的。還看例3李白的那首詩,看這個結句“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寫上了“送我”,就照應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寫了,與“乘舟將欲行”“岸上踏歌聲”都呼應了起來,渾然一體。詩句在此嘎然收住,詩意卻由此散發開來。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回頭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來的汪倫的身影。這種接續和照應的運用,使我們產生的是對整體詩意的回味。想象這種送友的情誼,其實已經曼延到詩句之外了。結句,可以寫的輕松自然,但是必須具有這些效用。
七絕,很好寫,但是很難寫好。七絕是最能體現詩味的一種體裁,所以大家都喜歡。容易上手,格律也好記。但是這種容易之中卻藏著更多的不容易。
我們要注意的有幾點:
一、是音韻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節奏感美。尤其是韻的把握,讓韻字貼合主題旋律,貼合每句的字意。
二、是結構上它具有多變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礎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調性。
四,在煉字方面,追求靈動和多角度錘煉:
避免只追求華麗的表現,常戲言“華麗的一轉身”,穿著太華麗,掛金綴銀的你就很難轉身了,還是輕盈地一甩那水袖吧,風韻卓約,風情萬鐘。
風雅頌課件/鈴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