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學期的最后一天。不知有多久,已經沒有一個完整的假期了。所以,對休假失去了熱情。反倒是因為在假內,周末也不分,有事就被召喚。
現代社會中的人慢慢被奪取了時間,失去了太多自由。有時,我會想到教育上,我們那么倡導學習的自主,以為有創造力的學生才是未來社會急需的人才。可是,當我們審視社會,又會發覺在許多的時候,不需要所謂自主和自主的創造,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需要被迫收入一個套版里,即要合乎秩序和規范。
在教育的語境中,給予學生個性的解放,是一件難做的事。一方面做教師的習慣于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不給學生太多自學和自主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學生很少,他們也比較習慣按照老師說的辦,聽老師的話,做一個乖巧的好孩子。
我們呼喚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復蘇,其實又有一些擔心:學生能自主嗎?他們自主后,我還能做什么?我們有一份潛在的職業憂慮,即以為學生自主精神的解放,會剝奪一些教師的權利,因為這勢必是發生在教育環境中,師生之間的一次分權。
由教師全權管理教學,演變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暫且不管有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主和有多少學生樂于接受自主學習,那么教師普遍會覺得舊有的教學模式被顛覆,而自己在新的處境中無所適從。這種教育理念所沖擊的是教師的習慣心理,而很多教師心理形成的屏蔽反應,就是質疑,學生行嗎?當大勢驅動,我們需要為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創設條件的時候,我們不約而同接受的是,有一個雙主體論,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兩個不在一個層面的東西硬被拉扯在一起,在一個時空內運行,不出問題就怪了。這其實不是學術問題,究其根本是政治上的妥協,即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權利上各占一半,這是一次分權。從教師在教學上一人說了算,到學生參與課堂,有了較多的發言,我們會看到在課堂中教師是退了一步而學生相應進了一步。
然后,回到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會發現一些現象容易理解了。現實條件下,我們接受的課堂,是教師控制下有限的對學生自主性的開放,即教和學互動性比較突出。教師并不接受學生絕對自由的教學。這大約是教師在改革上可是退守的底線了。
因此,在文化心理上,教師所構筑的是一道無比堅固的防線。中國教育環境中,教師偏重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我們比較接受權威,以為只要接受權威指揮,之后的發生取得的效果就是最佳的。于是,只要按照老師說的辦,聽老師的話,學生的成長就是最佳的。教師的作用類似于威權人物。
目前教師視角沒有得到本質的改變。我們推名師,觀摩課,看得都是老師。教師在課堂中駕馭得當,學生適度參與,有序有效的課堂是大眾認可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學生的課堂自主和學習自主,其實并不是建立在其思想解放基礎上的。即不是學生主動說,老師你要給我學習的權利,不要都聽你的,我要自己說了算。這種絕對自由的學習是不是存在,未來會不會有,我都有些懷疑。
教育中的自由是有條件和受到限制的,未來社會也是這樣。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是不是可以發揮創造力,這與其生存的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現在我們看到了在高端人才上,我們不夠頂尖,人數也少。可是這僅僅是教育培養人才不足和有些失誤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即使他有創造力,是不是可以施展出來。這就是說,社會的用人機制也要有適應性改變的。
創造性人才是在高度自主的環境下,他本人也要有自主意識,而且堅持自主探索的形成性結果。有人說,好的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這話非常有道理。
給予一些學生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權利,少干預他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形成創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