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咋能不聽領導的話?
我到某省聽課,一位老師在上閱讀課時,既沒分組,也沒在閱讀時讓學生裝模作樣地討論。在列表填文章細節時,他先讓學生自己填,而后核對分析,而不是一開始就同桌合作。
其實,他這樣上課的程序沒什么特別,但在那個地區和學校就是很特別的了。因為他們學校有規定,不管哪科教學,上課都要發導學案,課上都要圍桌而坐,都要不時討論。最后15分鐘,都要筆頭檢測知識。我問那位老師,領導那么規定,你不執行,難道不怕懲罰嗎?那位老師說,那我也得按規律辦事,為學生著想啊。
李俊和反思:不可用一種模式限定教學
這位老師“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值得學習。
所謂只唯實,意思是教學的一切應該從實際出發,即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考慮專家們在教學法書上是怎么說的和行政領導是怎么要求的,更要尊重教學的實際環境。比如班容量,該班以前的教學情況,教學設備,家長狀況,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點。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形式怎么可以用一種模式來限定?
分組討論式教學,班容量三四十人還可以,中國有的班60人,70人甚至80人,如何討論?教師如何管控?有的老師用唱歌教初中句型,這個辦法不錯,可對于一位不擅長唱歌的老師如何學他的方法?有的評課標準把上課是否流暢作為評優條件,這其實是在逼老師做假。不流暢才是上課的真實狀態。什么都會答,叫起每個學生都是優秀生,那還要你老師做什么?浮夸風,做假風,空談風在危害我們的教學。教師應該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聽到一種新的做法,首先應該問一個為什么。怎么對教學對學生有利就怎么做,反之就堅決不做,不要盲目跟風。
故事2:
老師與老虎
有一位教師要講涉及動物的課文。她和別的教師一樣計劃在導入環節展示一張動物的圖片,以期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她在最后導入的圖片中把自己加了進去。她采用了照片合成的技術,制成了她和老虎親密呆在一起的照片。當學生看到照片里不僅有老虎,還有自己的老師時,他們的興奮之情遠遠超過了平時的每一節課。
李俊和反思:激發興趣,讓學生愛上你的課
英語課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學生一些技能和知識,還在于每節課都應該給學生一點樂趣,增強一點自信。興趣就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用功的前提。教學的最大失敗就在于學生對我們的課不感興趣了。教師應千方百計,殫精竭慮,冥思苦想,利用各種辦法讓學生喜歡你的課。當學生喜歡上你的課,沒有你的課的時候還想你的時候,你的教學就離成功不遠了。
教學時還應注意貼近的原則。什么叫貼近?就是我們上英語課時,無論學單詞句型或短文,無論是聽說或讀寫,也不管是在舉例造句或翻譯,都要盡量結合現實,結合身邊的實際。
所謂實際,就是要聯系教學班的實際,聯系這個班的學生,老師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如果我們前邊說到的那張照片里的人物不是授課的英語教師,而是別的人,那學生的感覺就會差一些。我們看到有的老師在講到過去時態時,就會和學生談論他們昨天的活動,講到體育時就會議論班里的籃球賽,講到世界著名建筑時就會聯系長城和頤和園。
為用而學,在用中學,是我們必須牢記的基本原則。今后講課時千萬要記住:與學生聯系,與教師聯系,與生活聯系。
故事3:
老師做得有點少?
一位初中英語老師在講語法過去時的時候,沒有像我們平常做的那樣,先說明規則。而是一上來就和同學聊昨天他們學校的運動會。It began at 9, You got the first place. 同學們很愛聽。然后再把剛才說的幾個句子展示,讓同學體會動詞的變化。當學生對過去時態多少有些認識時,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過去時態的句子。由學生總結過去時態的規律,教師只做必要的提示和補充。然后是讓學生背誦關鍵的例句和各種形式的操練。
李俊和反思:別為學生包辦代替
這位教師的高超之處在于她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學習,不包辦代替。
正像任何學習活動一樣,英語學習的成功也需要學習者內心的強烈愿望和情感動力,以及由此引發的系列學習活動。沒有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或者說自主學習,要想學好英語是不大可能的。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具有學好英語的欲望,能自己確定目標,自己安排進程,自己設計活動,自己尋找材料,自己監督自己,自己總結經驗。
作為教師,要把自己的全部教學活動和注意力集中在四個字,即讓學生“愛學會學”。要利用各種手段,使他們愛聽,愛說,愛讀,愛寫。須知,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件事有強烈的持久的沖動與欲望,他就能成為這方面的天才。使學生會學,是教師面臨的嚴重挑戰。
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個人演講,習慣于家長式地布置任務,習慣于“聽我的”,這種命令式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一切依賴教師,離開教師寸步難行。這類教師其實是在好心辦壞事。學習活動中的包辦代替,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際上成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絆腳石。
語法學習不可不抓,也不可太抓。懂一些語法基本規則就可以了,不必弄得過細。學生學語法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的體驗。教師不要過分迷信自己的講解。即使講得很棒,學生不會用也是徒勞無功。
故事4:
是老師的閱讀課還是學生的閱讀課?
有一位教師在高二上閱讀課時,領學生學習了一篇關于紐約五個博物館的課文。在上課時她展示了熟練的講解提問操練的技能。第二節還是閱讀課,她換了一個方式。她找了另外的五篇短文,是介紹另外五個博物館的。每篇文章約500個詞,并配有圖片。那節課45分鐘,她讓學生自己看了30分鐘,然后依據她設計的表格填寫信息,最后根據ppt讓學生自己核對答案。這節課沒有解釋,沒有翻譯,也沒有語法分析。
李俊和反思:技能是練會的,不是講會的
這位老師的第二節課,回歸了閱讀課的本意—閱讀經歷。閱讀課就應該以閱讀為主。
閱讀是一項技能。技能是練會的,不是講會的。閱讀的學習與提高首先是投入閱讀的實踐。你不讓學生去看,學生如何能了解閱讀的特性?可惜,我們現在流行的閱讀課模式,把過多的時間用來分析文章的特點,句子的成分或詞匯的運用,實際真正看文章的時間也就幾分鐘。有的老師,雖然沒怎么分析詞語,但過分重視精讀,一篇短文翻來覆去的看,而不重視泛讀。其實,泛讀對提高閱讀水平更重要。閱讀的提高首先是保證閱讀量。以精讀為輔,以泛讀為主。堅持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在英語學習中,是學生自己的體驗重要,還是教師的講解重要?當然是學生的體驗。沒有一個游泳教練會阻止學員下水的,也沒有一個駕校的教官只會熱衷于講解而不鼓勵學員自己去嘗試的。英語教師一定要注意走出演講的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學生使用英語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監督者和參與者。至于說閱讀的規律,不用我們擔心,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會有深刻感悟的。學生自己感悟出的東西會有更深刻的記憶和更準確的理解。
故事五:
The heart of education is education of heart(教育的核心是心靈的教育)
高中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講的是一位本身是殘疾人的教師,幼年時受到老師的親切關照,后來自己當了老師則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輔導一個殘疾孩子,使其成長為一個人才。在學完課文做分組討論時,一位英語老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和社會的實際討論:我們平時是怎么做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殘疾人?不少學生在這樣的討論中顯然受到了觸動,甚至有同學不僅檢查了自己,還批評了春節晚會上經常拿殘疾人開玩笑的小品節目。
李俊和反思:通過教英語,教學生如何做人
英語老師不僅僅是教英語的,我們的任務應該是通過教英語來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如果我們的學生英語很流暢,但既不孝順父母,又不尊重老師,還不愿意為大眾服務,這樣的學生學得再好又有什么意義?功課不好都沒什么,但不能讓學生道德低下。寧養一個笨蛋,也不能養一個壞蛋。所以,應該記住一句話:The heart of education is education of heart.
各科老師都應該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當做一件大事來抓。英語課上滲透品德教育,可以針對課文內容及時與實際生活聯系,句型教學所舉例句要傳達正能量,錄音錄像要慎重選擇材料,美國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作文的題目應鍛煉學生說實話,不說假話。閱讀英語文章時應該訓練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不一定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
此外,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最好的教科書。教師能熱愛學生,認真工作,行為規范,彬彬有禮,謙虛謹慎,樂于助人,豁達開朗,一視同仁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和良好的影響。
(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實習編輯 方藝芬 綜合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