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子教育智慧》點滴感悟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對教育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法,“知言養氣”的哲學思想,“浩然之氣”的美學理念,氣勢磅礴的說理藝術,無不顯示著智慧的光芒。
今天一些學校校訓仍彰顯著孟子教育智慧的豐富思想內涵,山東大學的“氣有浩然、學無止境”,鄒城一中的“天下為己任、規矩成方圓。”等等,足見孟子教育智慧仍閃爍著跨越時空的絢麗光彩,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孟子教育智慧仍是我們穿越教育迷霧、錘煉教育智慧、擁有教育思想、深入進行優質教學研究的必讀之作,尤其他的“教亦多術”的教育藝術和“思則得之”的學習觀對我影響頗深。
“教亦多術”的教育藝術
把孟子“教亦多術”的教育藝術融進優質教學研究中,需要我們做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要研究學生不同情況,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不同于他人的愛好、特長、不足,不同于他人的學習成績、生理特點、動機興趣。還要關注和理解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尊重認同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要求,因材施教、和諧育人。為此須“教亦多術”。
我們的優質教學研究提出了“學習百家,自成一家”的思想,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這需要我們潛心學習研究和實踐,通過厚積而達到在教學上的薄發。正如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他不是具體拳法套路而是一種武學思想,靠這種思想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武術的無盡魅力,但這種思想根植于李小龍博學修煉的種種武術技藝,我認為教學不也如是嗎?且以為一個不善學習孤陋寡聞的教師想“教亦多術”也不過望梅止渴抱殘守缺罷了。
“思則得之”的學習觀
《孟子·告子上》:“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強調思考對學習的重要性,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無收獲。要求我們主動自覺地運用教育思考,獲得新知,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學生自己動腦筋,得到的東西格外深刻。光聽老師講,自己不思考,得到的東西就不太深刻。”
看一看我們的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滿堂灌”現象仍有很大市場,凌亂瑣碎的“滿堂問”式教學又貫以所謂的“新課程”理念又應運而生,好像要突出學生主體性,就要把所有問題交給學生,我們不禁要問“學生有時間思考嗎?”這不正是學而不思則罔嗎?不久前馬來西亞的教育家張發先生和臺灣的資深語文教育家蔡玲女士簡約大氣注重思考注重能力培養的語文課較好的體現了“思則得之”的學習觀,令我感受頗深。
新課程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重視學生思考帶來的體驗性。還要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對學習內容進行個性化解讀,使學習成為一個富有生機的思考過程,也使教育更符合教育規律,這就需要我們有自己的教育思考,用思考去導引教育教學,努力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去解放學生固有的靈性,讓學生在教師“教亦多術”的教育藝術引領下和“思則得之”的感觸中,有利于自己成長。
只言片語的一點感受不一定準確,不妥之處望大家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