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課本劇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課本劇在安排時特別突出了“笑”對孔乙己的傷害,體現了作者對人情冷暖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
精心選材,以劇本形式再現情境。孔乙己的一生可寫的事情很多,作者圍繞“偷”“欠”做文章,重點寫了兩次喝酒的情景,在中間穿插了“管家”追趕的細節,表現了好喝的癖好導致人生悲劇的主題。相對課文來說,情節集中,語言簡練,重點突出,中心明確。人物:孔乙己、短衣幫眾、伙計、掌柜。
(幕啟。一條小街,一家敞門的酒店,短衣幫眾上臺,孔乙己隨后上臺。)
短衣幫(大笑):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
孔乙己(不回答向著柜內):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伸手向袋內掏,掏了九文大錢,整齊的排在柜上。)
短衣幫(故意高聲):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孔乙己(瞪大眼睛):你怎么可以憑空污人清白……
短衣幫(搶著,對著其他人說):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短衣幫頓時大笑,伙計將酒與豆放上柜。)
孔乙己(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竊書不能算是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然后自言自語,只是吃酒,短衣幫大笑,伙計也側耳旁聽。)
短衣幫:孔乙己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加上好喝懶做,有時還做偷竊的事。
(短衣幫一片欷?,伙計低頭沉默。)
伙計:但他在我們店里,可比你們好得多了,他是從來都不欠賬的。
(短衣幫眾都點頭,各有所思,喝完酒與伙計一起將桌子搬下臺。一會兒,孔乙己手拿著東西,抱頭沖上臺,后面有幾個管家趕了上來。)
管家甲:偷我們的東西,兄弟們,快抓住他。
(孔乙己下臺,管家們追下臺。)
(幕啟。仍是此店,無夕陽,地面上有落葉。伙計,掌柜,短衣幫上場。)
掌柜(取下粉板,皺眉。):孔乙己長久沒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到柜臺下,抬頭。):溫一碗酒。
掌柜: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頹唐的面色):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
掌柜(又笑了):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
孔乙己(低下頭):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不是偷,怎會打斷腿?
孔乙己(低聲):跌斷,跌,跌……(抬頭似懇求的望著掌柜。)
(此時短衣幫又笑了,伙計將溫好的酒端了出去,放在了門檻上。孔乙己從口袋中摸出四文大錢,伙計接著,孔乙己喝了酒,便在眾人的哄笑聲中走了。)
(短衣幫下場。)
掌柜(看著銅板,對伙計):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伙計走出酒店,望著孔乙己去的方向,若有所思。)
我的一片天空
脫掉長衫,學會變通。孔乙己破舊的長衫終于脫掉了。孔乙己脫不掉長衫,改變不了喝酒的嗜好,被人嘲笑、毆打,一旦遇到人指點迷津,他學會了變通,脫掉了長衫,穿上了西裝,發揮了專長,成為“孔家學院”的創辦者和國學的傳承人。看來,變通是改變自我的法寶,最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設置疑問,巧妙對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可孔乙己有嗎?作者圍繞“天空”做文章,通過想象,打破現實的時空界限,在夢境中與大家都熟悉的然而“大約的確”死去了的孔乙己對話,揭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天空”。作者在對話中表現了深刻的主題。小鳥有藍天可以飛翔,小魚有大海可以遨游,駿馬有草原可以奔馳,而我呢?……
我帶著疑問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蒙?間我感覺仿佛有人在輕輕地敲著我。我揉了揉迷糊的眼睛,一位穿著長衫的人站在我的面前。“這不是孔乙己嗎?”我不禁叫了出來,他點了點頭。我好奇地追問道:“你不是已經……”孔乙己嘆了口氣,略帶憂傷地說:“我是死了,被那些冷漠麻木的人害死了。這也怪我自身的迂腐,不過幸好周公收留了我,不至于讓我像孤魂野鬼一樣。”孔乙己敘述完了自己的遭遇后,便問起我。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頭說:“其實我在想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孔乙己好奇地問。“我的一片天空。”我脫口報出。
“天空?”孔乙己的眼神又暗了許多,“我的一片天空’?可惜我沒有自己的天空啊!在八股取仕的考場上我名落孫山,在那個社會我沒有自己的天空,又因為我穿長衫,那些短衣幫們也與我格格不入,我哪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啊?”
聽了孔乙己傷感的嘆息后,我不禁想到如今的社會,我的天空是多么廣闊。我的思緒如泉涌般噴射出來,我一邊拍拍孔乙己的肩膀安慰他,一邊向他講述著我的那一片天空:“學校是我的天空,在學校里我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我既有機會站在演講臺前公開地競選大隊委,又可以在考場上奮力拼搏理想的名次;我既可以在學校的周刊上豪情滿懷地發表議論,又可以在運動場上展示我體育健將的英姿。我的天空是多么的廣闊。我可以在廣闊的天空中不斷地追求和拼搏,獲得成功和喜悅。”
孔乙己聽了我的肺腑之言后,羨慕地望著我說:“如果我身處你們這個社會多好啊!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也可以在這廣闊的天空中盡情地展現自己,去爭取美好的生活!”
孔乙己滿懷信心回到生活中,脫掉了那破舊的長衫,穿上了西裝,辦起了“孔家學院”,專門講授國學,這不,他來到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正和兩個華僑親切交談呢!
“小伙計,走吧,明天德育處要查處奇裝異服呢!”同位搖醒了我。
“孔乙己呢?孔乙己難道死了?”我還沒從夢中醒來。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同位說,“你看,課文寫的很明白,他好吃懶做,當然死了。對了,咱快點買運動服去。”
好的,隨著鈴聲的落下,我們向門外飛去……
瑪蒂爾德
馬蒂爾德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項鏈》中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出身于“小職員”家庭,又嫁給了一個“小書記”,這兩個“小”字注定了她是屬于社會的中下階層的一介平民。小說敘述了這個平民女子的人生命運。她的命運由于丟失借來的項鏈而發生重大轉折,她的性格則隨著命運的變化而發展變化。那就是十年艱辛后,瑪蒂爾德終于還清了債務,可是發現項鏈是假的。
女主人公瑪蒂爾德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長舉辦的晚會的邀請。瑪蒂爾德由于虛榮心作祟,向一個貴婦人借了一條項鏈。后來這條項鏈不慎在舞會上丟失。為了賠給朋友一模一樣的項鏈,瑪蒂爾德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艱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當她在還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貴婦人時,婦人卻告訴她那條項鏈其實是假的。唉,一夜的風光,她卻為此付出了十年的艱辛。
――摘自《項鏈》
課本鏈接
《我的信念》《熱愛生命》《你是你的船長》
1.感受幸福,促成美滿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人有虛榮心并不一定是壞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人上進心的表現。但凡事皆有度,超過合理的度,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瑪蒂爾德正是因為虛榮心太強,才會有不幸的結局。
2.播種決定收獲。瑪蒂爾德這樣一個有著極度虛榮心的女人,我們當然要持批判的態度。但是,我們是否就把她一棍子打死呢?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瑪蒂爾德的表現如何?顯出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主意,償還債務――堅強。堅強是困難的敵人。
3.承擔責任成就大寫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遇上這樣或那樣的不幸,該如何面對不幸?面對不幸不能只是云里霧里的遐想,更需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不幸是使人由幼稚經過艱苦的磨煉而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它會使人對人生充滿信心。人只有學會面對不幸才會走向成熟,才能演繹一出悲壯的人生之歌。
責任讓人美麗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
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僅有的是巖石般的冷峻。一個人舉行了成人儀式,真正地成為社會一員,責任就作為一份成年的禮物已不知不覺地落在他的背上。責任是一個你時時不得不付出一切去澆灌的花朵,而它給予的往往只是靈魂與肉體上的痛苦,這樣一個精神的十字架,我們為什么要背負呢?因為承擔責任不僅是人應該具備的品德,承擔責任也提升你的人格――責任讓人美麗。
20世紀初一位名叫弗蘭克的美國意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經過艱苦的積蓄,弗蘭克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了破產,也讓所有的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三十年的艱難困苦,三十年玉汝于成,當弗蘭克寄出最后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于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而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也讓他成為最美麗的人。
我想起了《項鏈》中的瑪蒂爾德,一個有著千般風韻的愛美的女子,貧窮而美麗的她,面對丟失了好朋友的鉆石,并沒有逃避或耍賴,而是毅然決定要償還這筆債務,她用十年的艱辛和最美麗的年華償還了一筆“誤會的寶石”,在那一刻,瑪蒂爾德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
責任的存在,是上蒼留給世人的一種考驗,許多人通不過這場考驗,逃匿了。許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荊冠。逃匿的人隨著時間消逝了,沒有在世界上留下一點痕跡。承受的人也會消逝,但他們仍然活著,死了也仍然活著,精神使他們不朽,也使他們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我們至今沒有忘記那個天黑了還不肯回家、站在路邊哭泣的孩子。因為他要站崗,別的孩子早散了,可他為了堅守崗位寧愿站著哭泣,因為這是他的責任――一個傻得可愛的美麗的孩子。
責任不僅是我們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責任也提升人的境界,讓人變得美麗。
本篇文章內容豐富,立意深刻,極富文采。全文有引用名言,有名人事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作者用描繪的手法展現了馬蒂爾德在丟失了朋友的項鏈之后她人性的美好,表達了“責任成就美麗人生”這個中心,直擊生活現實,觀點鮮明,立意深遠。
形象填充,內容生動豐富。作者在行文中描繪了馬蒂爾德的材料,既為文章增加了說服力,也充實了內容。如用“她用十年的艱辛和最美麗的年華償還了一筆‘誤會的寶石’,在那一刻,瑪蒂爾德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一句,將文章的語義推到了頂點,水到渠成引出觀點――責任讓人美麗。文章以瑪蒂爾德歷經艱辛賠償“鉆石項鏈”這樣的典型事例顯得極有說服力,揭示出承擔責任帶來的收獲――彰顯人格精神,提升品德境界,也讓人變得美麗。
瑪蒂爾德盡管有虛榮的缺點,但其“敢負責”“講誠信”的品格卻易被同學們忽略。
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本篇文章層次井然,結構嚴謹,行文灑脫,情味雋永,通過古今中外人物的對比來表明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勇敢面對,鑄就幸福大義。作者用馬蒂爾德的材料表達出只有抓住現實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直叩人生常有之困惑,暢言樂觀人生之美好,觀點鮮明,立意深遠。
形象對比,彰顯奉獻主題。作者在文章中安排了嫦娥、馬蒂爾德、葛朗臺作為反面人物,用杜甫、李白、司馬遷、范仲淹作為正面材料來表明自己對幸福的看法――奉獻、付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是擁有無盡的財富,是衣食無憂的生活,還是受人矚目的地位,如果這些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古往今來,無數人執著地追求著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懷抱著幸福的夢想,吞下了長生不老丹,飛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可獨守著寒冷的廣寒宮,她是否會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
而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的馬蒂爾德,在戴上項鏈做著幸福夢的同時,卻沒有想到這幸福是那樣地短暫,她為她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對嗜財如命的葛朗臺,擁有如山的金幣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但當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輪椅上盯著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時,這樣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覺別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適合,更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
當中國的封建學子們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為之奮斗終身時,吳敬梓則用他的筆給我們繪出一個中舉后的范進喜極而瘋的場面,幸福就是如此嗎?我懷疑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認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寫照。司馬遷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詮釋著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陽樓的范仲淹面對滾滾的江水,吟誦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此為幸福。
感嘆古人對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漸漸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樣的。它不是千金的財富,不是受人矚目的地位,而是為人,為別人著想的奉獻,是付出,這就是我要的幸福。
播種?開花?結果
播種一粒種子,收獲一樹碩果;播撒一束鮮花,艷麗一時,終將萎蔫;采集一顆種子,它會綿綿亙亙,細水長流終成一簇。
播種,看似簡單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好。馬蒂爾德如果沒有誠信的招牌,朋友怎會仗義相幫;馬蒂爾德如果沒有貪圖一時的虛榮,怎么會播下十年辛酸的凄慘;馬蒂爾德如果不種下誠信的種子,怎能挺過十年的凄慘。但如果馬蒂爾德只為自己,放棄責任,放棄誠信,我們還會期望開出誠信這朵道德的鮮花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只有播下金燦燦的種子,才能收獲累累碩果。播種對于智者是繪就精彩的根本線條,對于勇于攀登者是登上頂峰的基石。播種在于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于不懈努力斗志昂揚的追求。
開花,看似美好的展現,但它會蒙蔽心靈的窗戶,如果方仲永的天才智慧不被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蒙蔽乃至磨滅,那么無疑開出的是一朵燦爛奪目的花兒,并非一朵無名的小花;如果恥師之人擇師而學之,那么文壇將會涌現出無數知識淵博的智慧之星,豈能說伯樂不識千里馬;但美麗的花兒沒有欺騙進取的人,蘇軾沒有擇石而叩之,而信罷,而是游于江諸之上,迫近其原理,慎思然后詳之得其原委。花兒美,但美麗的后面隱藏著花兒更美的哲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而應深思而慎解其內涵。
結果,看似豐收的跡象,卻孕育著更深刻的人生理念,識破騙局終見彩虹。古人有云: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是的,只有深究事物的本源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如果為了任務的完成,修路工人偷工減料,只求結果不求使路基堅實的過程,那么這只是一種搪塞,一種不負責任的舉措,一種做人最忌諱的行為。結果固然很重要,但比結果更重要的是使果兒香甜的過程。如果你不懂得只有經歷一番磨勵才能成功,那么屬于你的必將是失敗。
成功只青睞于經歷艱難的人,成功只會青睞注重每個環節的人,成功更青睞注重追求成功歷程的人,成功屬于不懈探索者,成功屬于不懈追求者,成功屬于播種――等待開花――細心照料,終得結果者。
成功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
成功不在于結果是否完美,而在于努力的過程是否精彩。
本文題目新穎,并且以此結構全文,脈絡十分清晰。用排比句起始,富有詩意,然后分三個小論點,以豐富論據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說理透徹,見解獨特,論證深刻,條理清楚。
付出才有收獲。寓意明確,展示生活深層感悟。任何事情的發展都經歷了“播種-開花-結果”的過程,你播種了什么樣的種子,相應的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因而播種尤為重要。馬蒂爾德付出十年的辛苦收獲了誠信人生。
多角度解讀,理順意明。在分析馬蒂爾德的材料時不僅從虛榮心的角度,而且從誠信、責任的角度,發人之不發,說人之不說之語,使人精警。再次告訴人們――成功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成功不在于結果是否完美,而在于努力的過程是否精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