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主張禁佛的皇帝有三位,這三位都是天縱奇才有為之君,但是都因為禁佛的原因而離奇早逝,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位禁佛的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祖彎弓射大雕?諸葛亮射小鳥?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音“必”)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時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
拓跋燾出生于平城,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后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拓跋燾善于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滑臺等重鎮要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在拓跋燾皇帝鎮壓蓋吳起義的同時,發現關中地區的佛寺內藏匿武器,拓跋燾懷疑僧侶與蓋吳相勾結,于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詔滅佛。宣布佛教為邪教,在各地焚毀所有的佛像和佛經,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禁止佛教的傳播。
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這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正值人生巔峰時期卻被離奇殺害,曾多次擊敗柔然,穩定邊境;向南擊敗劉宋,曾一度飲馬長江;西逐吐谷渾。在十二歲的時候就敢帶兵抗擊柔然,在整個古代歷史上來說,都是罕見,北魏更是在他的帶領下統一了北方,如果不是早逝的話,一統天下只是長短問題。
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雄斷。在位期間,借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也極為罕見。此外,他廣泛搜羅漢族士人,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推動了魏朝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位禁佛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字禰羅突,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
西魏大統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于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據說他“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 宇文泰因此很喜歡他,常對人說:“成吾志者,此兒也。”
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輔城郡公。孝閔帝元年(557年),孝閔帝宇文覺受禪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護廢孝閔帝,擁立明帝宇文毓繼位。十二月十六日,遷任宇文邕為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
這是替身么?陳曉東你真把林依晨給吻了?
武成元年(559年),入朝擔任大司空、治御正,進封為魯國公,兼任宗師。北周明帝十分親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議。宇文邕性格深沉,識見宏遠,不是因為北周明帝垂問,他始終不輕易發表意見。北周明帝常常嘆息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并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于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系主要是戰爭關系,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北周武帝親政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經過滅佛,國家經濟勢力增長;二是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軍事優勢形成;三是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齊,卻處于“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的狀況。
575年,宇文邕大舉進攻北齊,并于一年半后消滅北齊。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討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時年僅36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
楊堅建立的隋朝知道吧,嗯,楊堅就是奪了宇文家的江山,而隋朝的富有,還真不是楊堅一人就能積攢下來的,而是宇文邕時期政策開明,百姓富裕,加上隋朝對于北周是和平演變,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所以人民相對安居樂業,當時南方的陳朝已經腐敗到一擊即潰的地步,所以楊堅建立的隋朝,還真不費什么力氣,但也沒有太大的發展。
如果宇文邕沒那么早死的話,率軍分五道討伐突厥,或許北周時期疆域就能超過唐朝疆域了,而隋朝連打個高句麗都大戰好幾次,最后還玩滅國了,真是無語;這也難怪后來宇文家要造楊家的反了,江山本來就是宇文家的。
第三位禁佛的皇帝:唐武宗——李炎
唐武帝李炎是誰?哪怕熟悉唐朝歷史的人也很少聽到過這個人的名字吧?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異母弟。初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采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于含風殿,廟號武宗,葬于端陵。
唐朝從中期開始,就有國力日衰的跡象。或許一個朝代維持了太久,讓這些皇子皇孫們生活得過于優越,所以皇帝的能力也是每況愈下,是一個不如一個。到了武宗這里,能做到網羅賢能之士,革除弊習,打擊宦官、外擋邊患、內平藩鎮的皇帝還真不在多數。雖然武宗并不是個能干的人,但他敢于納諫,聽取能人的意見,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大唐作為中華歷史上最輝煌的王朝,傳承接近三百年,能夠在唐末最后幾十年還能出現一次“會昌中興”,如果這位才活了三十多歲的有為之君,能多活十幾年,或許唐朝還能繼續延續下去,可惜歷史上連李炎如何死的都沒有說,實在是詭異。
也或許是受到南北朝隋唐這三位禁佛帝王的下場,所以唐之后的歷代帝王,都不敢再禁佛了,也就導致了佛教在中華大地徹底扎根,“盛世出佛,亂世出道”,古人誠不欺我。
更多內容,請關注黑白歷史(微信公眾ID:heib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