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麻杏石甘湯,也叫麻杏甘石湯,最經典的肺病治療方之一,《傷寒雜病論》用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現代臨床常用于肺熱咳喘。麻杏石甘湯的神奇,主要在于它作為底方,出現在諸多咳嗽類中成藥的組方中,隨便就能例舉出10個以上,包括:連花清瘟顆粒、金花清感顆粒、止嗽定喘丸、麻杏甘石軟膠囊、麻杏止咳糖漿、咳喘寧片、消咳寧片、克咳膠囊、小兒麻甘顆粒、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清肺化痰顆粒、小兒咳喘靈合劑等等。
以至于我們在判斷中成藥處方的合理性時,都可以直接根據咳嗽類中成藥里面有沒有麻黃這一個指標,來作為重復用藥的判定依據。
那么,為什么麻杏石甘湯如此神奇呢?關鍵還是在于組方精妙。【原文】發汗后,不可更行[1]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2]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63)
《皇漢醫學要訣》:以有喘鳴急迫之候,渴而欲飲水者為主。
【諸家經驗談】
《傷寒論今釋》:白喉初起時,惡寒發熱,煩渴,氣喘,咽喉腫痛,有蒼白之假膜,用麻杏甘石湯輕者數小時,重者一晝夜,熱退身和,腫痛悉去。
《皇漢醫藥全書》:有病而喘息之人,感邪氣而發者,服此,有良效。喘咳急者,面目多浮腫;亦用本方,本方與小青龍湯合方治咳嗽有奇效。
《古方臨床運用》:橘泉氏用本方,治小兒百日咳之痙攣性劇咳,或嘔吐、或咳血,無論有熱無熱,每獲頓挫之效,且咳血者,往往血即止,痙咳,亦顯緩解也。
《張氏醫通》:冬月咳嗽,寒痰結于咽喉,語聲不出,此寒氣客于會厭。乃卒然而瘖也,用麻杏石甘湯。
《漢法醫典》:白喉初期,用麻杏甘石湯加蘇子、桑白皮。
華岡氏:喘息劇者,于麻杏甘石湯或麥門冬湯加沒食子,有效。
【諸家緒論】
陸淵雷:本方主證,為煩渴喘咳,凡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而有煩渴喘咳之證者,悉主之。
《傷寒大白》: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
《漢方治療各論》:麻杏甘石湯,喘咳初起用之,屢奏卓捷之功。
又:加答兒性肺炎,有發熱及輕度之咳嗽,呼吸困難等證,小青龍湯,或麻杏石甘湯。
《三因方》:惺惺散(即本方去杏仁,加茶、蔥煎服),治傷寒發熱,頭疼,腰痛。
《仁齋直指附遺》:五虎湯(即本方加細茶)治喘痰氣,回春五虎湯(即本方加桑白皮)治咳嗽,《漢方治療各論》云,本方特別有效于小兒。
按:此方近有用治急性肺炎者,謂為妥善之方劑,惟石膏,始終宜少用,以本方加茯苓即茯苓杏仁甘草湯合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3]。
【方歌】
傷寒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涼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熱效力彰。
四兩麻黃八兩膏,11甘五十杏同熬,
須知禁桂為陽盛,喘汁全憑熱勢操。
注釋:
[1]更行:更,再也;行,用也。更行,即再用。
[2]無大熱:指表無大熱。
[3]黃耳杯:耳杯,為古代飲器,亦稱羽觴,橢圓形,多為銅制,故名,實容一升。
【功效配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清宣肺熱,平喘止咳。本方是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半斤組成。柯韻伯《傷寒來蘇集》云:“一加一減,溫解之方轉為涼散之劑矣。”方中麻黃辛溫,宣肺止咳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解肺熱,其用量大于麻黃一倍,使麻黃由辛溫之性轉為辛涼之用,以宣散清透肺熱;杏仁佐助麻黃宣肺降氣,止咳平喘;炙甘草化痰止咳,和中緩急,調和麻黃與石膏寒熱之性。四味相合,共奏清熱宣肺、止咳平喘之功。麻黃與石膏相配,以及麻黃與杏仁相配,是清熱宣肺及平喘止咳的常用對藥。
上四味藥,先水煮麻黃,去上沫,再入其他藥同煮,去滓溫服。
【方證論治辨析】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邪熱壅肺證。癥見發汗后,汗出,氣喘,無大熱。
太陽病風寒在表,發汗當解。此證發汗后病未解,不能再用桂枝湯者,病必有變。其證或因汗不得法,致邪氣內閉而化熱,或為風寒束表,肺有蘊熱,若再用辛溫發汗,則肺熱加重。此證不用桂枝湯者,是肺熱已經形成。肺合皮毛,肺熱內盛,迫使津液外泄則汗出;肺主氣而司呼吸,熱邪壅肺,肺失肅降,肺氣上逆則氣喘;因邪熱壅肺,已無表證,故肌表無大熱。本證可伴發熱、咳嗽、痰色黃、口渴、舌苔黃、脈數等癥。治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清宣肺熱。
【原文】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傷寒論:162)
太陽病誤用攻下,使邪熱內陷于肺,故不可再用桂枝湯;若汗出而喘,肌表無大熱,而熱壅于肺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清宣肺熱。
【用方思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的汗出而喘,是表邪已解,邪熱壅肺;麻黃湯證的無汗而喘;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的有汗而喘,均為太陽表邪未解,影響肺氣的宣降所致,臨證應注意區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臨證應用,首先應注意麻黃與石膏的比例,一般用量應控制在1∶5之間;若肺熱甚者,可加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等;痰熱甚者,可加桔梗、貝母、前胡等。臨床用本方治療小兒肺炎、麻疹合并肺炎、非典型性肺炎、百日咳、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等病。
如果從“湯液經法圖”角度看,很顯然,咳嗽氣喘是肺實證的表現,麻杏石甘湯應該是以瀉肺為主的治療方。那么,它是怎么瀉肺的呢?怎么實現治療肺金病證的“咸-酸-辛”配伍結構的呢?我們來看看。
第一,麻黃。
麻黃是“咸-酸-辛”配伍結構中作用比較強的辛味藥,補肝和散肺。《輔行訣》原文記載“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描述的就是這種辛味散肺、宣肺氣、開肺閉的作用。所以,麻黃用在麻杏石甘湯里面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發汗,而是為了宣肺散肺。
第二,石膏。
雖然石膏在《中國藥典》中標示的藥性為“甘、辛,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但這是功效藥理的觀點,不是法象藥理的觀點。從法象藥理的角度看,石膏是白虎湯的主藥,而白虎屬于西方之神,而且石膏的自然顏色為白色與灰白色,再加上石膏止渴生津的作用,煅石膏斂瘡生肌的作用,我們有理由推測,石膏其實是一個酸味藥,它的五行屬性,要么是“金中金”,要么是“金中土”。
苦杏仁是苦味藥,甘草是甘味藥,而苦甘化咸,得到咸味瀉肺的作用。所以,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苦杏仁,與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甘草配伍使用,就可以得到瀉肺平喘的咸味。
于是,麻杏石甘湯的組方4味藥,完美地構成了苦杏仁與甘草配伍苦甘化咸瀉肺、石膏味酸補肺、麻黃味辛散肺的“咸-酸-辛”配伍,是“二咸(苦甘化咸)一酸一辛”的配伍結構,巧妙精當。從功效上看,這其實不是一首單純的瀉肺方,而是補瀉兼施、以瀉肺為主的方劑。我們總說麻杏石甘湯溫清并用、宣降相合,其實就是補瀉兼施的同義詞。說麻杏石甘湯瀉肺,就是說它能夠治療咳嗽、氣喘、身熱,說麻杏石甘湯補肺,就是說它能夠治療汗出、口渴、煩燥。
麻杏石甘湯(圖源網絡)
治療肺熱咳喘的麻杏石甘湯為什么要用熱性藥?
麻杏石甘湯可以治療肺熱咳喘,也可以用于熱象不明確的其他咳喘,只要是肺實病證,以咳嗽、有痰、氣喘、胸悶為主肺實病證,不管有熱沒熱,還是外寒內熱,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即使從四氣角度看,麻杏石甘湯的組方也不是單純的寒涼,而是寒熱并用,溫清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