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把寫作能力看成一枚硬幣,那么,這枚硬幣的正面就是作文能力,反面則是作文批改能力,它們統一于硬幣,是硬幣不能分割的兩面。但是,遺憾的是,多年來,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語文界對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一直持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由于此,學生作文老師改,遂成傳統語文教學“法定”的事實。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前雖不理想,但還不大顯著的學生作文能力受到了社會的嚴重挑戰。面對這種一下子使語文教師頗為尷尬的局面,語文教師陷入了沉思。
當少數有志之士在沉思中把眼光無可奈何地投向以前那么不屑一顧地學生批改能力時,一個新的問題緊跟著出現了,怎樣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呢?在這個問題的推動下,許多優秀的語文教師,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出發,做出了可貴的探索。這方面魏書生的成功如一聲春雷,令許多語文教師羨慕不已。但是,毋庸諱言,大家由于稟賦、氣質、文化素養等因素的特殊性,他們的經驗往往難以大面積的推廣。因此,開展大面積的探索,大面積的試驗,也就成了每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在縣教研室和學校領導的支持下,筆者在本校初二兩個班開展了這項試驗。實驗歷時兩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筆者又在初三兩個畢業班實施了這項實驗,同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F在,筆者將這項試驗的具體做法介紹如下,供語文界同仁參考。
一、轉變觀念,明確目的
轉變觀念,明確目的,是培養學生批改能力必須走好的第一步。在培養學生批改能力的整個過程中,這一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轉變觀念,包括兩層:一是教師自身觀念的轉變,一是學生觀念的轉變。
我們先說教師觀念的轉變。
教師必須轉變學生作文教師改的傳統作文教學批改觀。樹立學生作文學生改的新型作文教學批改觀。教師必須轉變學生作文學生“不能改”或“改不了”的傳統作文教學的學生觀,樹立學生作文學生“完全可以改”的新型作文教學的學生觀。如何樹立呢?根據筆者三年來的經驗,關鍵的因素在于學習。學習先進的作文教學理論及優秀語文教師的成功經驗,方達此目的。三年來,筆者先后學習了葉圣陶、呂叔湘的作文教學思想,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作文教學思想及其獨創性的做法,同時還自費訂閱了《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四種雜志,對這些雜志上刊登的有關作文批改方面的文章,筆者更是仔細閱讀。通過學習,筆者的作文教學批改觀、學生觀起了很大的變化,新的觀念逐步代替了舊的觀念。
培養學生的批改能力,光有教師觀念的轉變,就想讓學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這還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因此,教師在自身觀念轉變后,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設法轉變學生的觀念,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批改作文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從而樹立自己作文自己改的自改意識。這一步在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整個訓練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學生的思想通了,跟教師的想法一致了,他們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就能做到認真細致,樂于負責,作文批改的質量就能得到保證。
在兩年多的實驗中,筆者是這樣培養學生的自改意識的。
1.向學生宣傳作文批改的好處。作文批改有三大好處:批改前的讀文是閱讀能力的鍛煉,下批注是寫作能力的鍛煉,同時前兩步會起來,直接鍛煉批改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的作文批改思想。
3.向學生介紹魏書生等優秀語文教師的作文批改經驗。
4.經常向學生介紹各種語文報上刊登的論述學生自批作文的文章。
5.介紹中外文學史上一些著名作家的自改經驗,讓學生明確自改不僅是語文寫作的必要環節,而且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6.結合高考、中考作文題中的改錯題,進一步宣傳語文批改的目的,鞏固學生批改的興趣。
7.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作文批改的部分,讓學生明確:培育自己的批改能力不僅是語文教學專家大力倡導的事,優秀語文教師努力實驗的事,而且是大綱以“法定”的形式確認了的事,從而使學生真正深刻領悟到:自己作文自己改,是學習語文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律。
所謂明確目的。即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明確:學生自批自改作文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這一關上,我們必須防止以下兩種糊涂認識:①學生認為教師這樣做是“偷懶”;②教師認為自己這樣做是減掉了自己的麻煩。前者會導致學生把作文批改僅僅視作替老師“完任務”“交差使”;后者同樣會形成“完任務”“交差使”的心理,不過它是在老師的心理上形成的。在培養學生自批作文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或者其中任何一方,一旦抱有這種心理,學生自批作文的實踐就會流于形式,最終導致這場實驗的失敗。
二、教給方法,實踐訓練
觀念轉變了,目的明確了,緊跟著的第二步就是怎樣批改?怎樣批改,關鍵是掌握方法。學生自批自改作文必須掌握的方法有兩類:一類是符號法,一類是批語法。
符號法是用特定的批改符號批改文章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在原文中進行的批改。筆者指導學生批改時常用的符號有:波浪線,用以標畫寫得好的句子;叉號,打出文中的錯字;另外還有調換號、增補號、刪除號等等。
批語法簡單來說就是下批語的方法,下批語要因文而下,不同體裁的文章,批語應該不同。為此,我先后給學生教了記敘文批改法、議論文批改法、說明文批改法和應用文批改法。限于篇幅,這里筆者僅介紹一下記敘文批改法。
記敘文批改法。
1.看格式。
2.看書寫。
3.看錯別字,
4.看標點符號,
5.看主題。筆者通常要求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①實在,不空洞;②鮮明;③集中、統一。
6.看材料。筆者通常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來看:①真實;②與中心一致。
7.看思路。要求學生從三個方面來看:①層次清晰;②過渡自然;③前后照應。
8.看語言。要求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①通順流暢;②簡潔準確;③形象生動。
學生懂得了方法,就可以指導他們進行實際的批改練習了。這一階段,筆者經常采用的方法有:同桌互改、小組批改、自批自改等方法。同桌互改,就是同桌間互相交換作文本進行批改的一種方式,批改完畢后再把作文本交換給對方,待其改正完文中打出來的錯字、別字、病句后交給學習委員。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若干人,選一位組長,然后在選出的組長的主持下進行批改,即為小組批改。筆者通常的做法是,前后兩個桌子為一組,每組四人,小組長由這個這四個人輪流擔任;小組長除主持本組的批改外,每次的作文講評也由小組長負責。自批自改,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由于這種方式對學生的批改能力要求較高,故宜在平級間采用。
做好這一階段的工作,除應注重方式方法外,以下兩關值得重視:
1.每次作文講評,學生的作文批改應成為講評的主要內容之一。
2.對個別不認真者,教師應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讓其重批,或者老師主動與其結成“互助組”進行批改等。
三、規范糾正,反復歷練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批改作文更是這樣。初次批改,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其規范糾正的作用,把學生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規范糾正的方法主要有:
1.示范。老師把自己親手批改的作文,或者把班里改的比較好的作文向全班學生傳閱,以點帶面,促進全班批改質量的提高。
2.有針對性的講評。講評作文時,教師應抓住一兩個在全班帶有共性的問題,集中講評,以求講評一次見效一次。
3.重批。問題如果過于普遍,且較為嚴重時,老師除了做好講評以外,還應要求學生重批,不妨就把重批作為一次作文訓練。
4.個別指導。對那些學習差、反應慢、在作文批改方面問題太多的學生,教師應予個別指導,促其進步。
一學期如果能指導學生這樣反復訓練上七八次,學生自批作文的能力會有長足的進步。
四、深化認識,養成習慣
學生批改作文,開頭興趣很多,勁頭很大,經過一段時間后,往往會出現“還原”現象,即在心理上重新回到“學生作文老師改”的傳統作文教學觀念上去。學生的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在行為上就會出現種種抵觸現象:或者故意拖延作文批改的時間,待下課后,交老師批改;或者不按要求批改,自行其是;或者書寫潦草,態度不認真;或者故意推脫自己不會改;或者不讀作文,只照抄批語,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這里不能詳談。但是據筆者兩年多的經驗,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學生對自批作文的做法持懷疑態度,對自批作文的好處認識不夠深刻。這時教師就要針對這一根本原因,相機引導,深化學生對作文批改的認識。在這一關上,筆者的做法有:
1.讓學生明確,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乃是培養自己自立自律自強的獨立人格的基本途徑之一。大家知道,在我國,大多數初中生畢業以后將走向社會,從事各種各樣的勞動,而現代社會則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生存。不具備自立自律自強的獨立人格是不可想像的。如何具備這一人格,這正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這一根本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設法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也就成了作文教學責無旁貸的基本任務。而我們這樣做,正是為完成這一教育任務所做的努力。
2.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乃是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的基本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現代社會對對學校教學提出的根本要求。要切實有效地落實這一要求,就必須把這一要求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貫徹到教學的各個方面中去。作文教學(包括作文批改)就是這些環節中的一個環節,這些方面中的一個方面。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成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一總途徑中的一個分途徑。
3.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作文自己改乃是作文的基本規律。為了給學生講清這一關,我常常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①給學生講講中外文學史上一些著名作家關于文章批改的精彩論述,以及他們不厭其煩修改自己文章的動人事跡。兩年多來,我先后給學生講了托爾斯泰、曹雪芹、白居易、魯迅等中外許多著名作家的修改事跡;②有選擇地講講中國古代的文章修改理論。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國,號稱文章大國,其文章的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因此有選擇地給學生講講這些理論中學生能夠接受的某些見解,對學生深入認識自批作文的意義幫助很大。兩年多來,我先后給學生講了孔子、曹操、劉勰、杜甫、白居易、歐陽修等歷代圣哲先賢的文章的批改觀。
4.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學生作文老師改的危害性。學生作文老師改至少有兩大弊端:
①容易使學生養成懶惰、依賴的思想,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
②不利于作文質量的提高。這一關我們可以借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理解。葉圣陶先生曾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我先后結識的不少國文教師、語文教師不在少數,這些教師都改過不計其數的作文本。他們得到的體會跟我相同,都認為改作文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工作。”為什么“學生作文老師改”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工作”呢?首先,它不符合作文的規律。自己的作文自己改是作文的基本規律。這已為古今中外許許多多寫作者的寫作實踐所證明。其次,它難以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對此,呂叔湘先生曾做過形象的描述。他說:“據我猜想,大部分學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給我評了幾分,然后看后頭的批語,四個字還是八個字,怎么批,完了,抽屜里一放,算了。”試想,學生這樣對待老師的作文批改,老師給學生改的作文,還能發揮它對學生作文的促進作用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經過上述教育,學生的認識深刻了,思想解放了,自批作文的行為走上了自覺化、科學化的道路。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規范措施,使學生批改作文的做法制度化。這樣一來,即使我有事不在,學生也能按部就班,照常批改。
五、鼓勵創新,獨抒己見
指導學生批改作文,開始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機械性,批改符號怎樣使用,批語怎樣下,一般都有硬性的規定。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這不是指導學生批改作文的目的;指導學生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因此。在指導學生硬性地模仿一段時間,待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各類作文的批改方法后,教師就應積極地引導,鼓勵學生在不違背基本的批改方法的基礎上,寫出有新意、有創見的批語來。根據筆者三年來的經驗,這一階段就年級而言,宜在初三下學期實施;就學生而言,宜在初二下學期開始,鼓勵優秀生先做。從實踐情況看,參加實驗的學生中有1/3能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201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均規定:作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批改文章的能力,并逐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如何培養、如何養成呢?筆者三年來的探索,僅僅是個開頭,其中的許多問題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思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