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半夜的寫這個不是很吉利,但是又想了解中國的喪葬文化,所以還是寫了,阿彌陀佛
大家知道什么是石槨嗎?石槨就是石制的外棺,古人將遺體放進(jìn)木質(zhì)棺材里,再將棺材放到石質(zhì)棺槨中,主要是避免木材日久腐爛,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而什么人可以用石槨呢?這樣要根究回我國古代的棺槨制,我們都知道,人不分貴賤,但一定分三六九等,即使死了,也會通過棺槨制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
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
槨,套在棺外的外棺。
木棺出現(xiàn)于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xiàn)木槨,用于氏族中之頭領(lǐng)。
(仰韶文化的代表:魚紋彩陶盆)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guī)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
(漢廣陵王墓)
帝后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準(zhǔn)厚四寸,無槨。【普及一下“兕”:上古瑞獸,狀如牛(水牛),蒼黑(全身呈現(xiàn)青黑色),板角(就是獨(dú)角獸那樣的犄角)。逢天下將盛,而現(xiàn)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騎)】
(三棺五槨)
后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按照周代關(guān)于喪葬的禮儀規(guī)定,天子要用二槨五棺,諸候用一槨三棺,大夫用一槨二棺,士用一槨一棺,棺和槨之間一般都不是緊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槨就成為一種室,就是平常考古的術(shù)語所說的槨室。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對中華棺槨制有一定了解了。但是如果從文字上再來看看這個“槨”字,是否也了解了呢?
一開始,我一直讀chún,以前老師教過,不懂讀的字就讀一半,哈哈!但實(shí)際上這個字讀:guǒ,我們又看看它的字形是怎樣演變的:
(摘自國學(xué)大師網(wǎng))
棺,金文
《說文解字》: 棺,閉合的木盒,是用來掩埋尸體的木盒。既是棺材。
而在《說文解字》里面, 柩是指棺木,裝著遺體的棺材。所以大家清晰了嗎?中華文化源遠(yuǎn)流長,值得我們回味了解,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晚安!
祝大家百無禁忌,一切順風(fēng)順?biā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