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全國職業教育發展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日益旺盛,黨和國家對中職教育空前的重視,2008年國家財政對在校中職生每人兩年補貼3000元生活費,我們重慶市政府近幾年對經濟困難的中職學生(簡稱五類生)實行學費全額減免,這對中職生的求學帶來了利好,對中職教育學校也帶來了更多更好的辦學機遇。我作為一個在中職學校工作三十多年的一個中職老兵,幾十年來,歷經了中職發展的風風雨雨,盼到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春天,身臨其境無不皆大歡喜。
從我校近幾年辦學情況看,2002年1月由縣內五所中職學校合并重組遷建新校,學校占地面積132.47畝,校園建筑面積61868㎡。幾年時間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原在校1400余人,到現在在校學生4600人。僅2008年秋招生2500多人。從學校發展的速度可窺見我國中職發展的形勢和發展優勢:1、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2、中職畢業生受社會親睞;3、中職生就業渠道多門路廣;4、中職生升學創業機會多;5、中職生的一技之長是敲門磚;6、中職就業率比超高校就業率;7、中職生入學的門檻低;8、中職教育的收費低、同時還有國家和地方政府資助政策。當然這一切,除國家的重視及學校全體教職員工付出的努力外,其中中職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中職教育有著過硬的本領,才能充分體現這一優勢。有這些優勢,自然是好事,應該高興才是。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職教育在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中職教育形勢好,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繼續存在著認識不夠,觀念陳舊,師資匱乏、設備簡陋,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辦學特色不突出等問題,中職教育整體上仍是大教育板塊的薄弱環節。為了中職事業的發展,為了不辜負黨和國家對中職教育的厚望,我們在喜的同時,更具有憂患意識,看到不足,思考對策,確保中職教育健康發展。
1、觀念陳舊之憂
目前在社會上仍然有不少人對中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著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的傾向。中職教育的社會地位還未達到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的地位。重學術、輕應用;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還在教育界、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傳統的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還被作為衡量的標準套用于職教。同時.不少學生家長的心理也不利于職業教育發展,鄙薄中職教育,鄙視勞動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交織在一起,職業教育在相當一部分人的眼里還是個二流教育,再加上職業教育的質量不高,自身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家長及其子女不愿就讀職業學校。
2、辦學機制之憂
當前我們中職教育與市場、產業發展之間良性互動的有效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譬如,我們縣人口有150萬,是一個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0萬人,占80%。而且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畜產品的生產基地之一,但我縣四所中職學校開設與農村經濟相關專業的學校少,專業少,即使我校開設了1-2個相關專業,也并沒有真正聯系到農業生產的實際。就業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沒有轉化為有效的職業教育需求,職業教育的辦學機制、人才培養與市場的銜接不夠緊密,職業教育適應市場、服務經濟的能力還比較薄弱。
3、普職比例之憂
普教、職教發展比例失衡,職業教育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我縣近幾年初中畢業生每年近兩萬人,縣內普高招生8000人,縣內中職4500人(最大容量),流出縣外中等學校3-4000人,其余都外出務工了。
4、辦學特色、質量之憂
我們還有很多中職學校仍以學科教育、學歷教育為導向,用升學來吸引生源,技能教育和實踐教育沒有擺上應有的位置,實習實訓設施不配套,專業特色不明顯,因而畢業生質量不高,不能對口就業,就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5、職教師資隊伍之憂
目前我們現有的教師隊伍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還不能適應。
以我校為例,我校的教師隊伍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原來就在職教崗位任教的教師,占少數;二是從普通中學轉入的一部分教師,這部分教師從事職業教育是新手,缺乏相應的經驗,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顯得力不從心;三是最近幾年從普通高校畢業生中補充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學歷高、年輕,經驗明顯不足,且有相當數量的人思想還不夠穩定。文化課教師還勉強過得去,專業課師資嚴重不足。
從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組成來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比例在上升,但是他們的本科學歷與他們的專業不掛鉤。此外,專業課和文化課教師的結構不合理,文化課教師比重偏大的問題也還普遍存在;教師年齡結構也不盡合理,因而造成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少。年輕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知識結構不相適應,缺乏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技能。
6、辦學條件、教學內容、方法陳舊之憂
當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的嚴重短缺,學校的校舍條件和基礎設施不能得到有效、及時地改善。中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其特點就在于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進的實驗設施和實習基地之上的。教育經費明顯不足,致使多數中職學校的教育質量不高,其主要表現在:
一是辦學條件差,設備技術含量低。由于中職學校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收取的學雜費用只夠維持學校的日常開支,無法及時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國家教育部曾在對某省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抽查中,發現實訓場所嚴重缺失,甚至一些國家級重點學校的教學設備還比不上民辦的培訓部,數控專業沒有一臺像樣的數控機床,計算機專業沒有足夠的計算機供學生上機操作實習,只能學習一點理論知識,學生毫無動手能力,三年所學的知識還不如民辦培訓部三個月所學的內容多。就憑這樣的教學設備怎么能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合格的中職生呢?
二是教學內容、方法陳舊。中職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偏重于教與學,面對文化基礎薄弱的職中生,按部就班地進行文化課的教學,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職業道德、法律意識等方面的培養。
7、中職教育自身的盲區之憂
第一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校園化,弱化了其社會性
中職教育必須與社會相融合,依托行業,實行校企聯合。企業是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職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單一的教學過程,其教學過程有一定的實踐性,為此要使學校課堂教學與企業的實習并行。
第二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規范化,淡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
職業教育與學科性教育不同,他直接與生產勞動相關。但目前所有職業學校都按照一個模式辦學,相同專業的所有學生都學同樣的課程。用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更缺乏創造力。近年來,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明顯落后于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教學內容也過于學科化和系統化。另外中職教育的學制過于規范化,都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三年制或四年制,因此,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的需要。
第三個盲區:職業教育過于學歷化,失去了實用性
職業教育是終生教育的組成部分,不是終結教育。但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只重視正規學歷教育而忽視了技術、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忽視了最需要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最終會導致辦學的路子越走越窄,使職業教育陷入招生不足、教學質量下降的困境。
8、中職招生無序競爭之憂
目前,多數中職學校生源困難是不爭的事實,生源大戰已持續有年,為此,招生時節,各校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奇招迭出權宜之計,各顯神通。
一是"招生回扣",一些學校帶頭承諾給辛苦費,有的學校怕在競爭中失利,于是由不屑轉而仿效,且有水漲船高之勢;
二是"獵取情報,廣種薄收",一些中職學校通過各種關系或經濟手段從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或初中學校有關人員手中將"應屆初中畢業生的花名"弄到手,依照其姓名住址廣發錄取通知書,以達廣種薄收之目的;
三是"盲目承諾,優惠政策滿天飛",有些中職學校向社會公布的招生承諾和優惠政策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的,超出可信范圍,優惠使人心動,至于其真實程度只有天知地知;
四是"地方保護,圈定生源"一些縣市為保證本地職校生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采取行政手段,或給初中校長下達任務,或將升高中無望的學生直接分流到當地職校,使這部分學生失去填報其他志愿的自由,使一些部省級重點學校對此束手無策。
如果不以質量求生存,不以質量吸引生源,長此以往會把中職教育引入歧途。
面對這既喜又憂的形勢,我們中職學校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認真思考,敢于創新,乘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東風,才能走出誤區,真正做大做強我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