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最不喜歡的“十種”老師
一、體罰學生的老師:學生最怕、最難受、最恐怖的就是當犯錯時受到老師各種形式的體罰。體罰侮辱學生的人格,學生在同學面前失去尊嚴。
二、狀告家長的老師:當學生出現問題時,老師動輒就打電話狀告家長,讓家長教訓學生,或是讓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和孩子一起當面接受老師的批評,致使家長都害怕見老師。
三、作業過多的老師:老師布置的作業量過大,一是學生失去了自由活動的時間;而是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能完成;三是導致教師自己也無法認真批改。
四、處事不公的老師:在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或沖突時,老師帶著學生成績、過去表現、人際關系等偏見去處理,或偏聽一面之詞,不做調查研究,不能實事求是。
五、歧視差生的老師:老師看不到后進生的優點和長處,即使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績或表現優秀,也會被老師另眼相看,甚至懷疑其真實性。
六、不守規矩的老師:一是上課遲到、下課拖堂,讓學生沒有課間活動時間,甚至沒有上廁所的時間;二是不安課表上課,挪用課程,特別是占用體育課。
七、失信諾言的老師:事先向學生定下的規矩或承諾,到頭來不兌現,或是隨意改變。
八、教學無術的老師:不求上進,教學思想和方法老套,缺乏教學藝術,課堂乏味,甚至抓不住重點,學生很難聽懂。
九、言行不雅的老師:說話粗魯、羅嗦、舉止不文明、衣冠不整、生活邋遢,讓學生覺得當他的學生不光彩。
十、嚴肅有余的老師:課內課外只講紀律,要求學生絕對服從。缺乏生氣和活力,沒有詼諧陽光,使學生害怕接近,更不敢張揚個性。
教師當記“一句話”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老師由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到評頭論足和叛逆反感,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瀆職的老師。這些老師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熱愛教師職業,不喜歡與學生在一起,不能把心思放在教書育人上。不受歡迎的老師往往“身在教室心想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活只有數量,沒有質量,更談不上什么職業幸福感。總之一句話語,沒有愛,便不可能贏的學生的歡迎。
警惕“兩個流”
霸王流:高高在上,說一不二,學生被迫按他說的去做。虛晃搶課上,總是占別的教師的課,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喜歡拖堂,喜歡布置大堆的作業,恨不得讓學生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他一門功課上,把自己科目的成績建立在犧牲其他科目成績的基礎上。
混事流:經常遲到早退,隨意調課,很少提前備教材備學生,上課的隨意性很強,作業和試卷批改拖拉,一個對勾到底或一個“閱”字完事,學生成績好與差,課堂紀律靜與吵,獎金福利多與少——無所謂。幾十年教下來,叫不出幾個學生的名字,教學方法單調守舊。
“三大缺失”要不得
一、缺少愛心。許多教育專家明確提出,缺乏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育中的愛不同于一般情感,是教師對學生以母愛為起點的情感投入。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要不斷地給予學生愛,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處理問題。不要偏激的理解為愛學生的工作,是任務,而是要從內心真正理解后再去愛,這樣的愛才是最真的,才是適合學生的。有老師照本宣科,機械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上課無激情,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老師愛自己的孩子或辦自己的私事勝過一切,可以拋下幾十雙求知的眼睛;有的老師上課讓學生自學,不管不問,出工不出力。學生自然不會認同這樣的老師。
二、缺少學習。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能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但現實生活中能堅持學習的人并不多。繁雜的教學任務和日復一日的學生管理,讓許多老師喪失了學習時間,甚至連反思的時間都沒有,這是目前中小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老師站在講臺上要求學生要好好學習,可是輪到自己,總有一大串原因,青年組建家庭事情多,中年人生活壓力過重,老教師不思進取,為晉級可以拼幾年,一旦功成名就,便放棄了學習。還有一個文人清高的原因,不愿向周圍的先進或優秀老師學習,更別提向學生學習了。不學習導致了老師的學識水平只能停留在學生時期的知識層面上,應對信息化時代三年五載還可以,時間一長就難免暴漏知識的缺陷,以致照本宣科,講課枯燥無味,跟不上新課改的步伐。不學習的老師怎談讓學習喜歡呢?
三、缺少陽光。這里的陽光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在教師群體中三十歲的人五十歲的心臟的大有人在,不到退休年齡而身體先夸的老教師也不在少數,更有一些教師心理或多或少的出現異常,他們缺少鍛煉和心理疏導,直接導致了一些教育悲劇的發生,如講課時突然暈倒,甚至因職業倦怠而導致抑郁等。這些悲劇都在警示著教師陽光生活的重要。
四“bi”老師招人嫌
逼——為了搶時間,怕學生偷懶;爭先進,怕學生落后,把學生困在教室里一天十幾個小時搞學習。全然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拼命搶占課間操、體育課、音樂課給學生補課,逼著學生做無休止的重復練習。結果大家都費力了,效率不見提高。天長日久,學生心生厭惡,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大大降低。這樣的老師其實不如開動腦筋,多用智慧換種方式讓學生輕松自覺地高效學習。
鼻——有的老師一站講臺上,就如同進了無人之境,鼻孔朝天,滔滔不絕自我“陶醉”,演一個字的“別樣精彩”;講臺下,眾生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老師與學生缺乏互動交流。整個課堂老師是主角,是權威,不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或者眼里只把講課當成差事,只求完成任務后走人。他們沒有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至于學生的精神是集中還是渙散,對所將內容是掌握還是困惑,不愿知曉,懶于管理。
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有些老師喜歡用比較來批評或者表揚。當學生做的不時,就找一位優秀的學生來進行比較,“你看XXX同學多好……”當學生做的很好時,就找一位很差的學生來進行襯托,“比XXX同學強多了……”殊不知,效果適得其反。拿優秀學生與差生比較,不管是比較優點,還是比較缺點,對學生的發展都是有害的。人是需要被承認的,老師應該學會欣賞每個學生,看到他們每個人的不同,看到他們每個階段的不同。
避——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來請教時,不承認自己不明白,不去學習,反而回避問題或者推搪——此類問題高考不會考。如果勇于承認自己的知識有限和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學生不僅不會低看老師,反而會更加尊重老師。
五種“類型”當戒除
一、簡單粗暴、不可理喻的教師。教師脾氣要有所節制,如果簡單粗暴,學生就會厭惡透頂。
二、以師為尊,不尊重學生人格。有些教師,自認為知識豐富,學歷高人一等,端起架子。在尊卑差別很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可能喜歡教師的。
三、獨斷專行,不顧及學生感受。有的教師在班級管理上。事無巨細,皆有嚴格制度。不僅如此,一些制度缺乏人性化,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個性差異,執行起來,還頑固死板,不允許有任何的特殊情況出現。這樣的教師學生不會喜歡。
四、迂腐陳舊,不及時更新換腦。有些中老年教師好賣弄資格,一位自己出道早,就很了不起。面對日新月異的課程改革,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一個不學生、拒絕變革的教師,是對人對己最大的不負責。不僅會遭受同事的非議,還會成為學生攻擊的對象。
五、自吹自擂,不愿悔改者。有的教師上課,口無遮攔,把自己吹的神乎其神,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耽誤了學生的學業。這樣的課堂,也許一時半會能博得學生的言笑,但時間一長,自吹自擂終會被學生識破,從而露出馬腳,不可能得到學生的真心喜歡的。
六“好”習慣需改正
一、好動怒。有些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動不動就大聲嚷嚷,甚至發火、動怒、痛罵。其實,有理不在聲高,責備無濟于事。也許老師的威嚴一是鎮住了學生,但并沒有從內心真正打動學生。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教師的威信首先應建立在耐心上。”沒有耐心與愛心,又哪來動心與改變。、二、好嘮叨。有人說,教師的強項就是語言表達,能說會道,這可以說是優點。但另一方面,若處理不當,也可能成為缺點。試想,看電視時,同樣的廣告反復滾動播放,它能給你好印象嗎?
三、好吹噓。有些老師擔心學生對自己的可不感興趣、不買賬,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與水平,更有意無意、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吹噓自己如何能干,怎樣優秀,甚至貶低同學科或其他學科教師。殊不知,過分標榜炫耀自己的老師不可能贏的學生的好感。因為欽佩源于內涵,尊敬來自修養。
四、好拖堂。在我們的身邊常有這樣的老師,她們不僅提前上課,而且推遲下課。可謂教學認真負責,時間爭分奪秒。在他們看來,下課拖堂沒什么,表明自己教學很投入,也是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學生補課。其實,這樣的拖堂不僅沒有效果,而且讓學生非常反感,同時也反映出老師備課不到位,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是違背了教育教規律。正如托爾斯泰而言,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三考托唐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五、好懲罰。不可否認,現在孩子的教育難度確實很大。于是,不少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動不動就實施懲罰甚至體罰。如罰抄、罰站、罰背,寫檢討,喊家長,回家反省,等等。必須承認,教育需要懲戒,適當懲罰,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若長期使用,必然會適得其反。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是想,教師如此反復對學生進行懲罰教育,你又怎么可能被學生喜歡?指望他們朝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更是一句空話。
六、好私利。教育最需要公心,最需要淡泊名利。但有些老師在變動座位、任免班干部、填寫評語、家訪、評先評優時,目光卻盯著有背景的學生家長,盯著常常聯系走動的家長。“私”字當頭,想讓學生愛你不容易。
為“另類”老師畫像
沒有激情滿堂灌,照本宣科思路亂。
不修邊幅形象差,沒有笑容太古板。
搶占時間總拖堂,題海戰術重負擔。
缺乏愛心搞體罰,知識老化無特長。
遇到矛盾叫家長,有償家教收禮忙。
老師們,反思一下自己吧!看看自己會不會也是學生不喜歡的老師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