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漢墓,位于盱眙縣馬壩鎮云山村的大云山頂,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現已確認大云山頂部是漢代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考古顯示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墻,里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跡存在。經過鑒定,這是一處西漢早期的規格極高的夫妻同冢異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劉非。
大云山漢墓
大云山漢墓,位于盱眙縣馬壩鎮云山村的大云山頂上有個水塘,當地人稱之為“龍塘”。就在這龍 大云山漢墓1號墓室塘下數十米處埋藏著一位古代重要人物。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底開始經過近1年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原來這是一處極為壯觀的陵園式諸侯王級別的西漢古墓群,墓園內發現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車馬坑1座,各種等級的陪葬墓13座。大云山漢墓正南方2公里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它與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連,山頂海拔73.6米,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地。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此發現很多漢墓并出土大量珍貴文物。2009年初,一伙盜墓賊在大云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和盱眙縣人民政府投入巨資,于2009年上半年開始對大云山漢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經過一年多的鉆探、發掘,現已確認大云山頂部原來是漢代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考古顯示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墻,里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跡存在。已發現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還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車馬坑。從墓葬規模、形制及出土文物來看,這是一處西漢早期的規格極高的夫妻同冢異穴合葬墓。自2010年7月中旬起,考古現場連續三次對外開放,包括央視、江蘇衛視在內的全國數十家媒體聚焦大云山,對此進行了大量的連續報道,在社會上掀起了游覽大云山的熱潮,一股股人流涌入尚在考古發掘中的大云山,特別是大云山漢墓的墓主身份已成為社會各界的熱門話題。
鹿燈一組兩件
鎏金鹿燈 漢代
鹿燈一組兩件,大小形制相同,通體鎏金。燈通高45厘米,全器從上至下由燈盤、支架、鹿座三部分組成,鹿昂首,口中銜支架,上承盤。燈盤為環狀凹槽,盤徑22.2厘米,盤深2.1厘米,盤內置三只圓錐狀燭釬。支架為靈芝造型,呈橫S狀,上有柿蒂紋花瓣和花苞。鹿座通高30厘米,長24.5厘米,鹿作向后蹲踞狀,昂首向上,鹿角單獨鑄造,可自由拆卸,鹿尾貼地成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撐點,增加了整個燈的穩定性。該燈造型優美,鑄造精良,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為漢代燈具中罕見精品。
編鐘 漢代
編鐘架 漢代
錯金銀銅質俳優俑 漢代
一組四件,均為合范鑄成,大小幾乎相同。俑高7.6厘米,底徑4.8乘4.6厘米。俑形態逼真,造型生動,外表錯金銀裝飾。戲劇性的說唱表演場面是漢代鑄造雕塑作品中難得的珍品。
這四件說唱銅鎮,把當時的說唱人物的生動形象真實的表現出來,是邊說唱邊表演的一剎那情景。說唱俑又稱百戲俑,古代把說唱表演與樂舞、雜耍稱之為“百戲”,在漢代非常繁榮,并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
該組銅鎮出土于一號墓南回廊上層東部車廂內。
錯金銀鑲嵌寶石銅鎮 漢代
鎮,《廣雅·釋詁》解釋為:“鎮,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漢代人是席地而坐,席作為坐具,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席又容易卷角,席鎮的功用,就是在四角將席壓住,使其服帖,席鎮通常四件一組成套使用。大云山漢墓共出土錯金銀嵌寶石虎噬熊銅鎮一組、錯金銀說唱俑銅鎮一組、錯金銀虎鎮一組(殘存3件)、錯金銀虎銅鎮一組(僅存1件)。
四組銅鎮工藝精湛,均以錯金銀為主體裝飾工藝,十分罕見。尤其是這組錯金銀嵌寶石虎噬熊銅鎮,每件銅鎮器身均嵌有約50顆色彩各異的寶石,包括瑪瑙、玉石、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寶石,極其奢華。
錯金銅虎 漢代
五枝燈 漢代
五枝燈一組兩件,兩件大小相同,唯蟾蜍底座造型似有一雄一雌之分。燈通高60.8厘米,最寬處97厘米,由燈盞、燈柱、燈座三部分組成。燈盞呈碗形,直徑9.8厘米,深2.7厘米,盞底有一方錐形支釘,插入燈柱的接口中。燈柱主干兩側各伸出兩條枝干,上飾竹節紋。每支頂端托一燈盞,下層枝干與底座處于同一水平面,增加了燈的平衡性和穩定性。蟾蜍底座為趴伏狀,長18.7厘米,最寬處18.7厘米,背部向上伸出高6.8厘米的銎,上接燈柱。
整燈造型簡潔,錯落有致,古樸美觀,是一件罕見的燈具珍品。西漢時期蟾蜍一直被人們視為神物,當時人們相信蟾蜍是辟五兵、鎮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之物。
羊角紋金飾片 漢代
漢代金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加工工藝的又一個高峰期,尤以掐絲和焊綴金珠工藝最為成熟。掐絲工藝,是將捶打成極薄的金銀片剪成細條,慢慢扭搓成絲。焊綴金珠工藝是將金片切碎后加熱熔聚成粒,使其凝結在金銀絲一端備用。
掐絲工藝和金銀珠工藝通常結合在一起使用,許多器物即是掐絲工藝的精品,又是金銀珠工藝的杰作。大云山漢墓出土的小金花泡,形狀如紐扣,直徑僅1厘米左右,用薄金片錘出半球形,周圍有用金絲捻成的兩重邊飾,頂面也有金絲捻成的花瓣和焊綴得極為細小的金珠,工藝極其精湛。而羊角紋金飾片也是漢代金銀加工工藝的代表作,由于在滿城中山王墓和廣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過同類物品,一般認為此類羊角紋金飾片的使用規格極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