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漢墓出土的這件金縷玉衣
在2002年被公布為
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一。
由于不適宜搬運和拆裝,
這是它近30年來首次走出河北博物院。
724件珍貴的滿城漢墓出土文物,今起亮相“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
本次展覽的展品總計151套724件。觀眾耳熟能詳的滿城漢墓精品文物幾乎悉數亮相。
“自帶仙氣”
錯金銅博山爐
高26厘米、腹徑15.5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它是熏香用具。爐身上匯合仙山、大海、神龍、異獸等多種元素,反映出漢代人求仙和長生的信仰體系,也體現了大漢王朝“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胸懷與氣度,其高超的鑄造技藝充分詮釋了盛世時期漢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細節真的超級好看:
“干了這杯我們還是朋友!”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
高59.5厘米、口徑20.2厘米、腹徑37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它是盛酒器。在國家博物館2017年的“秦漢文明”展覽中,你或許見過它。它的原主人是楚王劉戊,是后來被皇帝賜給劉勝的。
在展廳中你還能見到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錢,還有其他精美的酒具,可以想見劉勝夫婦平時的奢華享樂,酒宴賓客的場景。
“我中山靖王必須有名有姓”
“中山內府”銅鑊
高22.5厘米、口徑 41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如果沒有這件銅鑊 [huò],估計就無法得知墓主人的身份了。在口沿上有銘文寫著:“中山內府銅鑊,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西漢中山王只有劉勝在位時間超過39年。這么精確的時間記載,在滿城漢墓刻銘銅器中是唯一的一件。
“不用帶我飛翔,我自己有翅膀”
銅朱雀銜環杯
高11 .2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這件精美的器物乍一看像不像高腳杯?朱雀銜環站立在獸背上,通體錯金,鑲嵌綠松石。朱雀呈展翅欲飛狀,喙部銜一可以轉動的玉環,頸、腹鑲嵌綠松石。獸呈匍匐狀,昂首張口,四足分踏于兩高足杯的底座之上。
它在出土時杯內還有朱紅色痕跡,推測為化妝品,所以它可能是王后美妝神器。
“2000多年前的LV”
錯金銀銅豹
高3.5厘米、長5.9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豹身上的圖案是不是神似LV?漢代都是席地而坐的,這樣的銅豹是在人坐時鎮席用的。豹的身軀用金銀錯出斑紋,雙眼鑲嵌白瑪瑙,體內灌鉛,讓它使用起來更加穩重。
滿城漢墓是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在中國考古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漢代諸侯王、后一級的大型崖洞墓,滿城漢墓墓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 充分反映了西漢盛世時期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以及當時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創造力。
通長188厘米
展覽中,最受關注的要數河北博物院珍藏的金縷玉衣。本次展覽策展人王輝介紹,兩漢諸侯王墓出土的玉衣共30余套,而這件玉衣在全國出土的眾多玉衣中占有最高的地位。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葬服,也是漢代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玉衣。
在它被發現之前,人們只能憑借史料的記載想象金縷玉衣的模樣,而滿城漢墓金縷玉衣則首次完整呈現出玉衣的真顏,為人們揭開了金縷玉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