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國劍
核心提示
又到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一些老年人出現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適癥狀后,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卻看不出任何異常。專家提示:心臟疾病有很多種類,相應地也有很多檢查手段,患者應通過哪種檢查以幫助確定病因,應盡量聽從醫生的建議。
河南省中醫院心內科主任王振濤教授說,心電圖作為一種最常規的心臟檢查方式,方便、便宜、無創,病人樂于接受。但心電圖對冠心病的敏感性、特異性均不高,有60%的冠心病患者心電圖會出現缺血性改變,但有40%的患者不發作時心電圖會完全正常,單憑一張心電圖不能作出冠心病診斷。很多人在心臟不舒服時心電圖有明顯異常,一旦癥狀緩解,心電圖就正常了。
對懷疑冠心病的患者,目前臨床上針對不同的排查目的,較常用的心臟檢查手段有如下幾種:
1
動態心電圖:
最適于發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動態心電圖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連續記錄人體心電圖變化的檢查方法,又稱Holter監測心電圖儀。與普通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于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這樣可以提高對非持續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最適于發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因此,對心慌心亂、胸悶心痛、頭暈眼黑、不明原因暈倒的病人是明確原因的有用檢測方法。
2
心臟超聲:最適合查心肌梗死
心臟超聲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查,對心臟結構的連續性、心臟各腔室的大小、室壁厚度、瓣膜的情況、運動情況及心功能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適合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及心臟功能的判定。特別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臟超聲能了解梗死部位的心肌運動情況,對于心電圖懷疑心肌梗死而病史又不明確的病人,通過心臟超聲檢查可做出初步診斷。
3
運動心電圖:可查勞力型心絞痛
運動心電圖就是一邊做運動,一邊做心電圖的一種檢查。在心電圖的監測下,讓患者負荷不同程度的運動,來評估病患的功能狀態及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和普通心電圖相比,能讓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況下檢查患者的心臟缺血儲備能力,如出現癥狀,類似一種勞力型心絞痛發作。結合其他,可以對冠心病做出診斷,或判斷冠脈狹窄的嚴重性及預后,也可以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最常用的運動心電圖是運動平板實驗。
4
冠脈CT:不能做冠脈造影就用它
冠脈CT屬無創傷的檢查方法,實際上是通過多排螺旋CT(簡稱MDCT)對冠脈進行掃描,從而了解冠脈病變情況。目前臨床上最先進的MDCT已經達到512排。此為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許多患者因懼怕冠造檢查的副作用而樂于接受此檢查。冠脈CT最適合于不能做冠脈造影,臨床上不傾向冠心病但又需要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也可對介入或搭橋術后療效評估;與冠脈造影相比,冠脈CT對于冠脈斑塊鈣化程度、了解冠脈管壁及冠脈外情況、檢查先天性冠脈發育異常等也有優勢。
5
冠脈造影:冠心病診斷“金標準”
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觀察冠狀動脈形態的方法,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具體做法是,通過在橈動脈或大腿股動脈插入導管至冠狀動脈口,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冠脈造影能顯示所有較大冠脈的供血情況,較明確地揭示冠狀動脈阻塞性病變的位置、程度與范圍等,其結果可為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搭橋術方案的選擇奠定科學依據,也可根據病變程度對預后做出判斷,是目前診斷冠心病,對冠脈進行評價的一種可靠檢查。
6
心肌核素顯像:敏感性高、特異性差
通過靜脈注射核素,根據心肌對核素的攝取,檢測心肌冠脈血流灌注情況,了解心肌活力狀態,診斷心肌缺血、急性或陳舊性心肌梗死時心肌損傷范圍。不過這個檢查存在著敏感性高、特異性差的問題,就是有問題的病人一個也跑不了,但也有一部分不是冠心病的人做出來也會有問題。
7
血管內超聲成像(IVUS):
適合冠脈介入性治療
血管內超聲成像通過血管內送入一超聲探頭,到達冠脈內部,對冠脈內部狹窄情況及管壁情況進行評價。和冠脈造影只能看到血管腔的大小相比,血管內超聲成像能夠更精確地顯示冠脈內斑塊的形態、組成特點及性質。通過對冠脈管腔最小直徑、最大直徑、管腔偏心指數、管腔橫截面積、管腔面積狹窄指數的測量,更準確地判斷病變的程度。在彌漫病變及不規則病變的診斷中較冠脈造影具明顯的優勢。
8
血液檢查:發現心臟危險因素
對于冠心病患者或懷疑冠心病患者,常規進行血脂、血糖相關檢查,作為一種危險因素進行篩選,同時對于不同危險程度患者,指導血脂、血糖達標情況。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還應進行心肌標志物的檢查,如肌鈣蛋白、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等,這些能反映心肌受損傷情況,對危險分層及判斷預后有很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