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各地都會有若干活動,來推進全民閱讀,為打造書香社會造勢。讓愛書人也過過節,有點看得見的“福利”,這主意真心不錯。
在為“世界讀書日”點贊的同時,也有點隱憂:從前,我們沒有“世界讀書日”,但我們卻天天讀書,對于愛書人來說,有節沒節無所謂,讀書其實就像“過日子”。現在,有了“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我們大抵都會鄭重地去讀書,或勸別人去讀書,但過了這一天,卻很有可能一切照舊。讀書,真的變成了“過節”。
于是,問題來了:對讀書人來說,是“過日子”好呢,還是“過節”好呢?
愚見當然是“過日子”好,“過節”可能撐壞了胃口,而“過日子”卻更安心,借用一首歌名——那是一種“穩穩的幸福”。
是的,如果人生中有一種”穩穩的幸福”,它一定叫讀書。讀書是這個世界對人最公平的饋贈,無關種族、貧富、官階和房子大小。讀書可以增長見識,明曉事理。足不出戶,花費不多(何況還有許多免費服務),就能神游世界,聽到歷史深處的聲音,跨越時空和古今中外各色精英交流,我實在想不出世上還有什么比這更賺的事情。
讀書還能撫慰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正確看待人生的榮辱和起落,平心靜氣地和這個世界打交道。讀書使人安心,免于浮躁。倘使人人愛讀書,那家庭就會變得和諧,社會更加純凈,所謂的“書香社會”,大抵也就指日可待了。讀書于人于己于社會,都利莫大焉。
最近,麥家在《朗讀者》中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家書,感動了無數的父母。信中的結尾,就是勸兒子多讀書。原文摘錄如下:“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后饒舌一句,剛才我說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讀書就是回家,說得真好!書就是人類的心靈歸依,讀書就是心靈的一種歸鄉。而且,最重要的是,書永遠不會背叛你,它是一輩子的朋友、家人,默默地在那里,隨時等你回家。
在我這樣上了一點年紀的人看來,讀書,就是一種生活的習慣和需要,和到點吃飯困了睡覺無異,因此,讀書既無需勸諭,也不用推廣。但這樣的習慣和需要,也和我輩的經歷有關,我成長的年代精神食糧實在有限,連可看的書籍寥寥可數。我們饑不擇食,并由此愛上讀書,養成習慣,也在情理之中。這遠說不上崇高,因為一切都是我們自主選擇的結果,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樂趣,需要一些東西來安頓我們的心靈,我們最終找到了讀書——一切就是這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讀書從來無關崇高,而和趣味有關。
“為什么我們已經墮落到要推廣閱讀?”白巖松曾振聾發聵地詰問,但我覺得他也不必如此激憤。時代不一樣了,今天的年輕人面臨的選擇更多,有許多東西可以讓他們感到生活的趣味。他們冷落了讀書,自然會追捧其他的文化活動。讀書,并不一定比上網崇高,但讀書需要調動人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培養人們的主動思維能力和人文情懷,因此,讀書才需要推廣,甚而今天“閱讀推廣人”已成為一種職業,這并非時代的墮落,或許正是一個時代多元性的表征。這樣的事情國外也屢見不鮮,英國人讀書比我們多,但英國政府每年堅持舉辦讀書節,大大小小的讀書活動幾乎貫穿全年;日本官民協力,曾在2010年啟動“讀書年”活動;俄羅斯則早在2006就啟動和實施了《國家支持與發展閱讀綱要》。可見,讀書興趣淡薄,并非中國獨有,而是“時代癥候”之一。
除此之外,今天讀書的含義也在變化,電子書和紙質書幾成抗衡之勢,我看沒什么不好的,本來也是各有優長,讀者各有所愛,又何需大驚小怪。
讀書是人類最古老的愛好,今天遇到了點新問題,我覺得也無需太過憂慮。讀書的動力在于樂趣,只要這個樂趣在,讀書遲早會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今天,政府和民間開展的各種推廣和服務活動,最終目的無非還是要讓人們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有樂趣,才會有動力,進而才會成為習慣和需要。
讀書之樂,主要來源于非功利性的閱讀,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讀點“無用”之書。無用之書,并非真的沒“用”,它的“用”需要時間才能看得出來。古往今來,那么多文學名著,似乎都沒什么用,讀不讀兩可,但它就是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欲望空前膨脹的時代里,我們更需要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柔軟、豐富和堅強。讀無用之書,才能成有趣之人,有用之才。
關于讀書,我們自古就有“開卷有益”的訓導,也有“不做無益之事,何悅有涯之生”的喟嘆。二者其實都對,因為讀書,不僅有益,而且有趣,可以益智,更能怡情。如此劃算的事情,我們還猶豫什么呢?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