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我愛上了讀書……
我幼時的記憶里,總覺得讀書是一件高雅的事。看長輩讀書,總是帶著個鏡片,就著日光或燈盞,翻開一冊冊線裝書,津津有味的念起來,令我忍不住要靠攏過去看個究竟。后來,等到自己上學時,才發現書其實一點都不好讀。那么多的字要認,要默寫;那么多的課文要背誦;還有那么多的考試要應付。讀書,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玩。惟一能夠提起我的興趣的是《課堂內外(小學版)》,里面的童話、人物小故事,把小小的腦袋塞得滿滿的,一下子就長出許多想象的翅膀來。
我喜歡讀書的感覺,一個人盡情享受,徜徉在優美的文字世界里,透過作者的筆尖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好友交談,而交一好友也如同讀一本好書,都是啟迪我心靈智慧的途徑。讀著各類書籍,有種至于時空穿梭機的感覺,仿佛自己時刻就能回到過去,或是去到任何作者營造的環境中去。那是的我是最愜意,最自由的,心靈也是最靈動的。
寂靜的夜,橘黃的燈,一份平和的心態,手捧本喜愛的書,或與古人圣哲進行心靈的交流,或與書中主人交手言談,悲其悲,悅其樂,或放任自己于自然之中。手捧一卷書,心行萬里路,感山河之錦繡,大海之深邃,天空之遼闊;聆聽大海的洪濤,松林的虎嘯;感受那歷史的厚重滄桑,風霜雪雨。
書讓我徜徉在一個自由的天空中,展翅飛翔在自己的思想意念下,我可以自由想象:我是一滴水、一顆樹、一條魚、一只鳥,是火紅的太陽,是清冷的月光,是俊逸的白云。我可以帶著自己的思想走進書去和他們交談,也可以順著他們的思想走出書來。
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也是放飛心靈的過程。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期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可見,讀書能使人超凡脫俗,平添一股書卷氣。在你閑心有余的時候,拿一本《余秋雨散文》從中得到哲理的思索,于是理性的、靈性的,在萬籟無聲的世界里,如遙遠的夜空飛過一顆流星,如平靜的湖面掠過一聲雁語;如沉寂的嚴冬滾過一陣春潮;如久逢甘露的欣喜。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到了一種境界,人自然是清醇爽朗、胸襟高遠,也不會為了芝麻大小的事而斤斤計較。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也就在無形之中增了些靈氣,也顯出些透亮和沉靜;少了些平庸、萎縮和輕浮,處事也多了些理智與思考,少了些煩躁與不安,做也多了一些平穩與和諧。
書,確實給了我許多,不僅讓我了解歷史,更讓我在書中領略生活,領略山水,釋放自己的情懷。也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發現自己所祈求的價值取向。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現代人們對物質的貪欲,精神卻越來越空虛了。不過精神世界的空虛完全是可以通過擴大閱讀來解決的。要知道這個世界有無數的書籍能回答你“如何做”的問題。法國散文家蒙田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帶給人們的愉悅是含蓄漸進的。”讀書的時候,你不要局限于僅僅用雙眼掃過書上的字句,還要用腦子去解讀、理解。書中有趣的或是充滿哲理的部分會像一粒種子埋在你的腦海里,這粒種子會在未來的歲月中使你不知不覺地產生新思想。不要期待讀書會讓你的學識、修養有立竿見影的提高,它是在潛移默化中重塑你的人格的。
很多經典的書籍內容十分豐富,總是能給讀者留下期待和無限想象的空間。書籍和所有的藝術本就是人類借以跨越時空局限的最高形式,雖然很多好的書在歷史中淹沒了,但是能穿越時空流傳下來的,大小也蘊含了諸多的奇妙在里面。跨越別人的國家,翻譯到我們的國家來,跨越漫長的時間,存留到今天,大小都值得一看吧。在這上,我有比較深的復古與崇洋。愛默生在《讀書的必要》一文中說道:書中的思想不是死板地受到白紙黑字的限制和約束的,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能夠在不同國家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的理解和詮釋的。我十分贊成這一觀點,就像音樂無國界一樣,書籍尤其是那些經典著作也是無國界的。那些飽含深情而又充滿哲理的文字總能深深打動人的心靈,讓人不由自主的為之陶醉。
閑來讀書,是一種享受,也許讀不出“黃金屋”,但卻能讀出健康,讀出快樂,讀出幸福。張潮說的好:“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有時候我們讀得不只是書中的文字,而是那些文字凝練后的另一種生活。我們透過這些文字體會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雖然有些事情我們無法親自經歷,但是卻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人生的感悟,從而減少走彎路,選錯道的遺憾。我想一個人要想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的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唯一的方法應該是讀書了!
然不管將書看作社會生活,還是把社會生活看做書,都需要我們有顆善感的心,從社會生活中感受書中真理,從書中感悟生活真諦!都是讀書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