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課改”靜悄悄
——濰坊濱海鯤城學校課程改進紀實
濰坊一路向北,在渤海之濱、白浪河畔、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腹地坐落著一座現代學校——濰坊濱海鯤城學校。學校里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名優教師、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匯集,教學成績多年在濰坊市和濱海區全面領先,教學設備先進、校園環境優美。
走進這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發現這里就像一所研究院。老師們除了耕耘在課堂,悉心與學生談心之外,還分批次到名校學習取經。老師們案頭的書也很特別,《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備課專業化》《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理解為先——單元教學設計指南》《從教走向學——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學習的本質》……有課程設計理念的,也有學習策略路徑的。校園里一道風景就是每周的讀書沙龍、案例分享會、經驗分享會。“理解目標”“核心任務”“表現型評價”“量規”“元認知”這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卻成了教師們交流的高頻詞匯。自助餐廳里,老師們多是邊吃飯邊研討問題,回到家,因為一個問題用手機交流近一個小時也常有發生。
這所年輕又特別的學校里,老師在做教育嗎?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他們追求什么?
1
把學生放在學校中央
把老師放在心上
“核心價值觀念”是學校的靈魂。經歷7載春秋的歷練,學校師生共同創造了“把學生放在學校中央,把老師放在心上”的核心價值觀。李興基校長這樣解讀:“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它也是一個家庭或社區:孩子們天真爛漫、談吐文雅,健康快樂,老師們怡然自得、熱愛教育、互敬互愛。老師和學生平等的、自由的、幸福地創造著學校美好的未來。”
“核心價值觀念”決定了學校的使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發現知識、檢驗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在創造中長大”,學校以建立十二年一貫制創造課程為目標,以科研促教改,推進“大單元教學設計”項目。李興基校長堅定地說:“我們要踐行'把學生放在學校中央、把老師放在心上’的核心價值觀,持續思考如何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撲在學生身上。小初高都要竭力推進“大單元教學設計”項目,鎖定課堂這一學生成長、教師提升的主陣地,不遺余力地堅定前行。”
“核心價值觀念”催生了扁平化管理。為了讓聽見炮聲的人指揮打仗,學校以教學部為中心建立教育體系。教學部有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積極推進“以聘代評”評價方式改革。教學部根據學生的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特色發展。
“核心價值觀念”讓我們探索出了“第一責任人制度”。學校校長是第一服務官,學部校長是第一執行官,學科組長是第一研究官,教師是第一育人官。這一組織架構改革把學校的精力、財力、資源都聚焦在學生發展身上。凡是學生的問題都有人跟進,凡是學生的需求都優先滿足,凡是學生的利益都全面維護。
2
朝著未來教育
從“看見”到“領跑”
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新評價,國家全方位規劃了課程育人的藍圖。如何將國家的教育藍圖變成現實?我校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從新課程的上層理論和國內外實踐經驗出發,明確了“通過課程改進促進學生成長”的實踐思路。
教師是課程改進的主體,關乎著教改的成敗和質量。我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合理,業務素質一流,具有課程改進的基礎條件。如何調動教師課程改進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學校安排老師們分批次到“未來學校”發現“未來教育的樣子”。教師們北上大連四十八中,南赴深圳紅嶺實驗小學,西飛成都棠湖中學,東驅青島中學。先進優質學校的教育生態讓教師們看到了學校未來的模樣。看到了,相信了,思想統一了,目標明確了,主動變革的信心和決心不斷匯聚和壯大。
學校副校長袁延香: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石。按照“跨界融合、理解本位、問題導向、真實表現、深度探究”的設計思路,采用的是跨學科、綜合主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多種真實的情境遇到問題,展開深度探究,并獲得學科理解或跨學科理解。
學校副校長任子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應該是結合新課改、新高考的要求,并且能夠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的任務的課堂,從問題出發,以概念聚合、逆向設計、真實情景和深度探究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課堂,實現了課程改革從知識為本,向學生發展為本的轉變,更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能夠引導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學校副校長代國強:支持夢想,贊美創造,每個學生都能夠專注自信;允許學生犯錯,接納不同,用心呵護每個學生的天賦與尊嚴,讓他們發現自己,接納自己,成就自己,學生在自由中形成自律,在規范中養成習慣;教育回歸真實,每一位老師都會俯下身子,用心注視學生們的眼睛,傳遞教育的溫度,用七分等待,三分喚醒,陪學生一起慢慢長大。
教師張娜:身為教師的我們,面對大勢所趨的課程改革,我們沒有退路,只能毅然前行,提前做好改革的心理準備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準備。調整心態,更新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雖然現在的我依舊有些迷茫,但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相信即將到來的改革必定再次激發每位老師的熱情,相信老師們終身追求的教育值得我們期待,并最終實現!老師們的眼中會再次有光,臉上有笑!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布。就在8天前,2022年4月13日,我校的大單元教學案例分享會吸引了臨朐文華小學的觀摩,壽光教育局數學教研員趙金惠主任,濱海區數學教研員韓風光主任進行了點評。
2022年6月19日,高中部郭靜老師的“高中生物'遺傳的細胞學基礎’單元教學設計”在2022年深派教育高質量發展展示交流活動分享。
學校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已實現區域領跑,成為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新樣板。
3
大概念
將“珍珠”穿成“項鏈”
我校優秀教師云集,他們的課堂都是一件件作品,每一個知識點都夯得得很實,學生的成績也非常好。但是在“課程改進”的實踐中,自我否定,勤奮學習,走在最前列的也是他們。
袁延香副校長說:“客觀上,各項標準、內容、進度、時間像枷鎖一樣困住了教師的手腳和大腦,以至于讓我們忘記了從哪里出發,忘記了學習應該有的樣子。實事求是的講,我們進行的這項改革正是力圖還原“學習”本來的樣子,用對大概念的理解作為目標導向,以深度理解來確定學習程度,以真實表現性任務驅動學習,持續開發學習工具搭起學習臺階,創設真情境、真任務、真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把教師的“講”降下來,把大把的學習時間、空間讓給學生,師生進入真正的學習,體會到學習的真正價值。大單元教學設計讓教師站在更高更系統更完整的視角設計教和學,以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大概念的理解為目標,以教材為載體,通過真實情境中的真實任務來驅動,展開指向理解的深度學習,自主加工成知識、技能、概念、理解、元認知等,最后再回到真實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部以“大概念”為引導,著力真實性任務的創設,讓學生在任務中發現知識,建立知識的生活理解。四年級語文組編制某單元學習任務“請閱讀葉圣陶爺爺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文章和雙龍洞橫切面圖,理出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找出地點,把路線圖補充完整,并思考自己是怎樣找到這些地點的?你能用同樣的方法理出《頤和園》一文的順序并畫出路線圖?”在這個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產生了“默讀文章、分清主次、找關鍵句、決定取舍、聯系上下文猜想找地點、畫路線圖等”學習行為。
初中部以“大概念”為目標,著力于學習成果的研制,通過作品的展示和評價,提高知識的自我理解。初中項傳聞老師以“花,一種詩意的中國文化表達”為大概念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大任務”:請你化身為閱讀推廣大使,當一回“護花使者”,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從本組選文中,探究到的花和人、花和主題表達的關系繪制成海報,并向沒有讀過的同學來推介作品,讓他們看花識文、聞香閱讀。要求:主題明確,圖文并茂,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能揭示隱藏在花背后的文化價值。孩子們自己繪制海報,進行文本推介,嘗試詩配畫,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
高中部以“大概念”為基礎,著力概念地圖的研制,通過梯度任務的設計,提升知識的深度理解。高中李玉國老師以“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揚長避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大概念,設計了四個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根據阿拉伯大袍的特點,結合西亞北非的位置地形圖,說明與當地環境適應,分析該地此環境面積廣大的原因?學習任務二、利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示意圖,概括西亞、北非區域特征并說明其相關性。學習任務三、白袍衣料可能是何種材質,在西亞和北非產地有哪些?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是什么,閱讀以色列農業發展,給新疆農業發展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學習任務四、《新聞聯播》中又出現了敘利亞政府軍跟西方支持的反對派激烈軍事沖突造成的貧民傷亡,你家長非常疑惑為何長期沖突不斷,請用所學知識給家長解釋?”,四個層級提升的任務配合學習資源和評價量規,有效引導學生理解“人類和環境的協調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大概念”就像是一根線,將教師的“專家理解”串起來,學生沿著這根線,發現知識、鍛煉技能,編織成一串串“素養”的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