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與一位小學校長討論學校課程與教學的話題。我的基本觀點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校的課程與教學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理解與落實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各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有一項艱巨的任務是理解這些要求,因為這些文本中出現了大量的未加解釋的“新名詞”“新概念”,形形色色專家的解讀又是從概念到概念,名詞到名詞,如果不能以自己的閱讀求證慢慢地將這些概念與名詞搞清楚,實施起來難免發生偏差。一旦出現大的偏差難免誤人子弟,所以第一步還是要組織教師研讀和審視這些文本,最為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文本提出的目標任務,如此,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實現這些目標。
其次,要認識到學校課程不應只是符文件規定的標準,還應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負責任的教學必須思考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思考如何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出發設計與實施教學。
還要組織教師討論如何應對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性要求,思考如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跨科目或跨領域互相聯系,如何科學而藝術地將多個單元或領域組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主題,并培養他們跨領域思維和學科交叉能力,而不是在如何搞出一個“大單元”教學模式方面玩噱頭。
為確保課程的有效實施,還要制定一個可行的課程實施計劃,包括確定各個學科總的目標任務質量要求及評估標準等,涉及到具體學科則要明確每個單元或領域的授課目標、學習活動、評估方式以及時間安排,以確保所有教師都能在不同的單元或領域上對照要求進行有效的高質量的教學。盡管有些難,但這是基本的教學要求。
關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首先要研究的是視角與方向:如課程整體設計視角、兒童發展視角、學科教學視角、教學方法視角、地域文化視角、跨學科視角等。除了課程整體視角,對外腦的建議是要審慎看待的,沒到現場考察,沒與學校師生員工探討提出來的建議一定是不靠譜的,即便到了現場也與師生員工有了些探討,提出來的建議也不能保證是靠譜的,主體一定是學校的師生員工,本不能末倒置。還有一個不能倒置的就是“主業”與“副業”的問題,學科課程一定是“主業”,校本課程、特色課程一定是“副業”,本末倒置是會出問題的。
為保證課程實施的質量,需要對其進行監督和評估,以確達到預期效果。這里又有一個制定質量標準的問題,否則就沒有依據,當然也可以通過收集學生反饋、教師反饋和教學成果來評估,但這些同樣需要有個基本的標準,否則就沒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