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復仇者張良:出身丞相世家,散盡家財為刺秦,博浪沙一錘成名
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他的祖父叫開地,曾做過韓昭侯(前362—前333年)、宣惠王(前332—前312年)和襄哀王(前311—前296年)三朝的丞相;父親平曾做過韓釐王(前295—前273年)和悼惠王(前272—前239年)兩朝的丞相。張良祖、父兩代人作了五代韓王的丞相,時間累積長達一百多年!足可見張良一家跟韓國王族之間關系的密切!奇階在這里跟大家商討一個問題,張良真的姓張嗎(根據現在的說法)?我們查考史料就可以知道,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所任用的丞相,多是同族子弟,其實韓國也不例外。根據《史記·索隱》記載,“張良者,索隱漢書云字子房。按:王符、皇甫謐并以良為韓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賊急,乃改姓名。”李開元先生在他的《秦崩》一書中稱張良的祖父為韓開地,父親為韓平。于是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張良一家跟韓國王族一樣姓姬,韓氏。那么張良為什么不稱韓良呢?這是因為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后改名換姓的緣故。《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豫讓和《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中的張耳、陳馀也都曾改名換姓,逃避官府的追殺。所以,張良應該被稱為姬良或韓良更準確,或許,在整個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張良覺得韓國復國無望,所以就沒有改回韓氏吧!所以我們看見,其實漢初三杰里面有兩個人都姓韓,如果再加上韓王信的話,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中,姓韓的還真不少,而張良、韓信、韓王信其實都跟韓國王族有關系,韓信的家世背景,我們以后再討論。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張良的父親韓平去世。張良有一個弟弟,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同母弟,所以也難以推斷張良究竟生于哪一年,我們只能根據韓平去世的年份來推斷,張良起碼出生于公元前250年之前,而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至于張良跟劉邦誰更年長一些,我們就不知道了。在韓開地、韓平擔任韓國丞相的的一百年間,韓國除了在韓昭侯當政時期有過短暫的小復興,接下來就是一直委曲求全、窩窩囊囊的活著,不光虎狼秦國一直欺負韓國,連東方五國也不失時機的攻打韓國撈取好處。公元前262年,就是韓悼惠王十一年,秦國攻打韓國,攻取野王,割斷了北部領土上黨郡跟南邊領土之間的聯系,韓國被迫將北邊的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軍民誓死不做秦國人,上黨郡守馮亭率領上黨軍民,集體歸降趙國,繼而引發了兩年后的秦趙長平之戰,這次戰役之后,戰國末期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跟秦國抗一抗的軍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恢復元氣,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不可逆轉。公元前256年,秦國討伐韓國,攻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這一年劉邦出生。公元前254年,韓王入朝于秦。四年后,張良的父親韓國丞相韓平在憂憤中去世。韓平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9年,秦國討伐韓國,攻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公元前244年,秦國大將蒙驁攻伐韓國,攻取十二座城池。公元前233年,韓王安被迫向秦國效地納璽,韓國成為秦國的藩屬國,應秦王嬴政的要求,韓國送王室公子法學家韓非去秦國,但韓非一去不回,被秦王和李斯毒殺。公元前231年,韓國向秦國獻南陽地,秦國派內史騰接管南陽郡。公元前230年,內史騰奉秦王嬴政之命,攻打韓國,俘虜了韓國末代國君韓安,秦王在韓國故土上設置潁川郡,并將韓安遷到了陳縣。看看上面這一系列的年份和所發生的事件,對韓國來講,每一件都催人淚下,讓人嘆息不已!江河日下,國土日縮,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張良的早年就是在這種國將破、家將敗的危機光景中度過的!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大約二十多歲,因為當時還年輕,所以他還沒有步入仕途,但是由于他們家族跟韓國王室之間那極其親密的關系,張良對韓國的滅亡有著超乎常人的痛心感!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韓國滅亡的時候,雖然張良并沒有入朝為官,更沒有做韓國的丞相,但張良家里的奴仆都有三百人,可見張良家里資財豐盛,但張良遣散了這些奴仆,甚至連自己的弟弟不幸夭折也沒有給他厚葬。為什么張良會這樣做呢?他要用這些家產尋求勇士來謀刺秦王嬴政,來報家國之仇!父親的憂憤而死、韓王安的屈辱被擄,弟弟的不幸去世都給張良極其沉重的打擊,在張良的心意里,這一切的不幸遭遇,都是秦王嬴政和他的先祖造成的,我一定要殺掉秦王嬴政,為國家和家族報仇!公元前226年,即韓國滅亡后的第五年,韓國故都新鄭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秦叛亂,進而引發以陳縣為中心的楚國地區的大規模反秦叛亂,當時韓王安就在陳縣,自然而然地就卷入到了這一場政治風波當中,秦王嬴政為了根除后患,就處死了韓王安。韓王安的死,對張良來講,無疑又是一次重大打擊,因為連主公都死了,韓國還能復興嗎!張良對秦王嬴政的仇恨又加深了一步!《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良嘗學禮淮陽”,淮陽就是陳縣,很可能新鄭、陳縣等地爆發反秦大暴亂的時候,張良就在陳縣呢!他也可能就參與在其中,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被秦政府給抓到。韓王安的死更堅定了張良的志向,就是堅定不移地反秦。隨著山東六國相繼被秦國所滅,韓國復國的希望更加渺茫,但張良心里為家國復仇的火焰從未熄滅,于是他產生了刺殺秦始皇的念頭。張良離開陳縣東行,到了東方見到了倉海君,倉海君是誰呢?史學家并沒有定論。奇階覺得,他很可能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君主,而這個君主也很可能就是燕國滅亡后逃到朝鮮半島的燕國王室成員,燕國與秦國也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們的王室成員與張良一拍即合,鼎力幫助張良向秦國復仇,當然這只是奇階的猜想罷了!倉海君向張良推薦了一名大力士,能夠非常靈活地舞動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想要砸哪里百發百中,不差分毫。張良一見大力士,如獲至寶,十多年來的積憤再一次涌上心頭,這一次我一定要讓嬴政這小子嘗一嘗我的厲害!從韓國滅亡,張良散盡家財四處尋訪能刺殺秦王嬴政的勇士到他遇見倉海大力士,已經十多年過去了!張良已經從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伙變成過了而立之年、擁有很多人生閱歷和智慧的青壯年了!根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楚國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平王殺死了,于是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他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借著專諸的幫助,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于是自立為吳國國君,就是吳王闔閭,而伍子胥也借著吳王闔閭發兵楚國,大敗楚國大軍,從墳墓里挖出殺害父兄的楚平王的尸體,鞭打三百下,以發泄對楚平王的仇恨;晉國人豫讓,曾經侍奉智伯,智伯特別地尊重寵幸他,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所殺,于是豫讓更名改姓,經過化妝把自己弄得連自己的妻子和老友都不認識了,想盡辦法要刺殺趙襄子,但最終失敗,留下忠臣志士的美名;韓國貴族嚴仲子跟丞相俠累結下仇怨,他四處尋訪能夠幫他向俠累報仇的人,終于找到聶政。嚴仲子以非常尊貴的禮節來對待聶政,但聶政一開始并沒有答應嚴仲子,因為他還有老母需要侍奉。待到母親去世以后,聶政才起來幫助嚴仲子,終于殺掉了俠累,替嚴仲子報了仇。后世留下了“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的美譽。聶政替嚴仲子報仇算是“士為知己者死”的佳話;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荊軻刺殺秦王的故事,以及高漸離刺殺秦始皇的故事等等。這些刺客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他們忠肝義膽、英勇無畏的精神值得學習。張良一定早就聽說過這些刺客的故事,尤其是荊軻和高漸離刺殺秦始皇的事跡,這是前幾年才發生的故事。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時候,嬴政還沒有統一天下,但荊軻刺殺秦始皇仍然失敗了。后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荊軻的好友在被熏瞎了眼睛以后得以接近秦始皇,他想用灌了鉛的筑砸死秦始皇,還是失敗了。當張良打算刺殺秦始皇的時候,秦始皇的戒備已經加強了許多,刺殺的難度無疑非常之大。但張良是一個敢于賭一把的人,他散盡家財就是為了為家國報仇。如今已經尋得大力士,怎么能夠輕言放棄!因為高漸離刺殺秦始皇失敗以后,秦始皇就不再接近東方六國人了,所以,近距離接觸秦始皇非常困難,到皇宮里面去刺殺秦始皇已經不再可能。所以,既然皇宮里面不可以,就改在露天刺殺秦始皇。那么,露天刺殺的風險依然非常大,因為秦始皇護衛森嚴,一方面難以接近,另一方面行動以后的逃跑怎么安排。第一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20年,就是他統一天下后的第二年,這一次主要的目的是告慰先祖,自己已經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第二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9年,這一次是東巡,秦始皇玩得不亦樂乎!于是東巡后的第二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巡游,走的路線跟第二次一樣,他打算重溫去年時游東方的樂趣。張良是一個深賦謀略的人,他在得知秦始皇東巡路線的時候,就在思考刺殺的地點和方法。思來想去,張良想到了一個地方,就是博浪沙。這個地方雖然是原野,并沒有山脈,但是經常刮沙塵暴,風沙揚起的時候,遮天蔽日,幾米之外就看不見人影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利于刺殺之后的逃跑。但是風沙揚起的時候,能見度很低,這也是刺殺的一個難點。但是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什么條件都具備的地方又哪里能找得到呢!張良既知道秦始皇的出行計劃,就帶著大力士早早地來到了博浪沙,因為這個地方是秦始皇本次東巡的必經之地,張良和大力士還在這里趁著沒人的時候演練了一番。張良清楚秦朝君臣車輦的規定,即天子六駕,就是天子坐六匹馬拉的車子,大臣四駕,就是大臣坐四匹馬拉的車子。但秦始皇因為已經經受了兩次刺殺,所以他現在每次出行都安置了很多的副車,這些副車也都是六駕,所以六駕的車子很多,這讓刺殺的人無法分辨究竟皇帝坐在哪一輛車子里面。當秦始皇東巡的車隊慢慢臨近博浪沙,張良和大力士早已做好了狙擊的準備,當六駕的馬車進入狙擊范圍的時候,一時間,張良和大力士都無法分辨究竟皇帝坐在哪一輛車子里面,但是時機已到,不能延誤,大力士就甩起大鐵錘朝著自己覺得可能的那輛馬車的車棚扔了出去,當是時,車毀馬鳴,張良見車輛已砸中,就趁著風沙揚起趕緊離開了現場。至于大力士是死是活,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后來,張良才知道,他們砸中的只是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通緝刺殺者十天,但是最終也沒有找到行刺者。但是奇階想,張良的這次舉動,會有多少無辜的人被牽連而喪命呢?當張良中年以后再思想自己年輕時所做的一切,或許也會嘆息自己的年輕氣盛吧!有關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這一段故事,后世的評價基本上是正面的,有很多位詩人就張良的事跡抒發感慨之詞,贊頌張良的有勇有謀。現將詩歌列舉如下:【唐】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北宋】王安石《張良》:“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元】唐奉《博浪沙》:“博浪沙頭有浪痕,子房曾此報君恩。層層疊玉清晨潤,漠漠隨風白晝昏。野鳥步回迷篆籀,神龍飛去擁昆侖。河流幾度成陳跡,惟有芳名萬古存。”【明】孫子良:“博浪沙邊報主恩,丹衷耿耿孰堪倫。黃河此去埋遺跡,午吹南來慘斷魂。流水無情消發月,芒名不朽貫乾坤。我來一吊傷懷抱,獨依熏風拭淚痕。”張良刺殺秦始皇最終失敗了,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張良成為英雄,你想,沒有鼎力的后盾支持,想刺殺成功,何等難哪!即便是荊軻這樣的有燕太子作為支持,不也是刺殺失敗了嗎?從中國大歷史的角度來講,張良行刺秦始皇對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影響甚微,就算是他僥幸成功了,但歷史發展的進程并不是一個張良和一個大力士就可以改變的。張良的刺殺行動失敗,對張良的打擊大嗎?奇階覺得,不大。為什么呢?因為他即便是沒有成功地砸死秦始皇,但是讓秦始皇受了驚嚇,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給了秦始皇一點顏色看看,也算是在最大程度上發泄了對秦始皇的仇恨,就像豫讓不能成功地刺殺趙襄子,臨死前刺了趙襄子的衣服幾下,也算是報了主公智伯的知遇之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