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中客
字數:2899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編者按:西漢建立后,劉邦大封功臣,張良身為帝王之師,被劉邦封為留侯。但已功成名就的張良并未像蕭何和韓信那樣,繼續為漢家天下發揮余熱,反而是選擇了遠離政治,一心修道的隱逸之舉。那么在輔佐劉邦登基后,面對韓信、彭越相繼被殺,蕭何被囚這樣的危險局面,張良又是如何做到從權力之爭中全身而退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代謀臣張良的處世智慧和他的精彩人生。
據《史記》記載,張良的先祖是韓國貴族,本姓為姬,且祖上從爺爺輩開始,就一直是韓國的丞相——輔佐了五代韓王。到了父親姬平這里,也做了幾十年的丞相,直到韓悼惠王二十三年,父親姬平去世。張良因為年少,沒能夠子承父業,也就是說,“丞相世家”到了張良這一代,就斷了。
公元前230年,距父親姬平去世已二十年,強大的秦國滅了韓國,張良便再也沒有機會延續家族榮光了。弟弟也在秦滅韓的戰爭中不幸去世,張良心灰意冷,變賣了家產,傾盡全部家財,游走各國,結交豪俠。
雖然國破家亡了,自己的理想也沒能夠實現,但張良對故國感情深重,心中興復韓國的意志不但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稍減,反而與日俱增,更加地堅定。
公元前227年,韓國滅亡的第四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荊軻刺秦王”。雖然行刺失敗,但張良卻不這樣想,他覺得這是秦王嬴政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于是內心便萌生出一個想法——只要靠近秦王,一個力士就可了結秦王性命。
從此,他便開始四處尋找合適的人選,楚國沒有找到,便去齊國找。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倉海君”的引薦下,張良找到了一位能扔出一百二十斤重鐵錐的大力士。
于是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又迎來了繼荊軻以后的第二個刺客。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張良與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準備狙擊秦始皇。當秦始皇的馬車馳過時,大力士瞅準時機,猛地將鐵椎砸向秦始皇的御輦,可惜卻砸偏了——鐵椎擦著始皇的車輦飛過,砸中了副車。巡行隊伍頓時大亂,張良和大力士見此急忙逃走,刺殺失敗。
秦始皇對這次行刺大為震怒,好家伙,總有刺客想害朕,于是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刺客。
張良為逃避追捕,這才更名為張良,逃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張良雖是一介文弱書生,但他一心為國復仇,四處游走,尋找合適的殺手來行刺滅國仇人,他的家國情懷著實令我們感到敬佩。
行刺失敗,更名換姓后,張良一邊養病,一邊檢討自己。他認識到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況且現在天下已定,也無可奈何了,于是他便選擇修身養性,學習黃老思想,經常到城南小沂水上的圯橋漫步,觀日出日落,沉思、檢討自己。
有一天,張良站在橋頭正思索著什么。一個穿短袍的老翁,步履蹣跚地來到他跟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伙子,下橋去給我拾鞋。”
這把張良聽得一愣,心想這老頭說話怎么這么沒禮貌?讓我給你撿鞋,還這么理直氣壯的!但轉念一想,自己現在被全國通緝,還是不要惹是生非的好,就看在他年紀大,腿腳不方便的份兒上,幫他一把,正如孟子說的,為長者折枝,這是后輩應該做的事。于是壓下了怒氣,下橋拾了鞋,交給了老人。
可是這老頭不僅不言謝,還以命令的口吻對張良說:“給我穿上。
嘿!這怎么還得寸進尺上了呢?罷了罷了,他一老翁,我與他計較什么。既然拾了鞋,就把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地上俯身替老人穿上鞋。
老人這才滿意地笑著離開了張良。
老人詭譎的行動使張良百思不得其解,他呆呆地目送老人離去,頭腦盤旋,隱隱的悟出了點什么——老人似乎專門到橋頭來讓張良拾鞋,目的是想要試探他!
張良準備離開時,老人又折了回來,說:“孺子可教矣。五天后,在這里見我!”
張良由此更加困惑不解,感到離奇,但他心里知道,這個老人不簡單,于是答應了老人五天后再見。
五天之后,張良一早就到了橋頭。但老人已先到達,他生氣地責備張良說:“與老人期,后何也?”意思是說,你來見長者,怎么能比長者來得晚呢?于是生氣地走了,然后又甩出一句話:“五天后再見”,留下一臉懵逼的張良。
明明我來得也很早啊,唉!罷了,看看他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又過了五天,張良去了橋頭。這回他可是起得比雞都早,心想應該不會晚了吧?可沒想到老人又先到了,嘿!敢情這位長者是住在這橋上吧?
老人不理張良,聲色俱厲地責備道:“為何又落在后面?后五日復早來。”
張良懵了,我就不信這個邪了!
五天過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橋頭。果然,這次自己是第一個到的,不一會兒老人也來了。
看到張良后,滿意地點點頭,從懷中取出一編竹簡送給他并說道:“讀此書簡可以為帝王之師,十三年后若想見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老人離去,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
回到家后的張良,發現老人給的書簡正是《太公兵法》。
張良早年在陳地拜一名儒生為師,學到了不少知識,對當時盛行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各家的學說有了大概的了解,但遺憾的是他沒讀到過任何一本兵書,如今,這本兵書來得正是時候。
十三年后,張良來到濟北谷城山下,果然找到了一塊黃石,他內心對那位老者很是感激,于是把黃石供奉在家中。
史稱張良所遇老人為黃石公。
這個傳奇故事,載于《史記·留侯世家》,它神化張良得到仙人指教,才成為帝王之師,但故事孰真孰假已無人知曉,只是刻畫出張良這個人的隱忍能力非常強。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廣結豪士。項羽的叔父項伯,就是因為殺了人,被張良收留,兩人才成了莫逆之交,也正是因為這段關系,才讓劉邦在日后的鴻門宴中得以逃脫。
由于秦始皇的暴力統治,天下苦秦久矣!
秦二世繼位后,天下大變,陳涉吳廣等人起兵反秦,各地也隨之爆發了起義。
張良覺得機會來了,便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打算投奔當時自立為楚王的景駒,沒想到半道上遇見了劉邦,這緣分說來就來,擋也擋不住,他對劉邦早有耳聞,又見其手下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一班文臣干將頗有氣勢,心中很是敬佩。
在與劉邦的交談中,他發現對方居然對自己說的軍機、治國、朝代興衰等都能點評精到,而且很認真的聽自己說,不禁感嘆:“沛公氣概,天下難尋。”于是決定跟隨劉邦。由此開始了兩人君臣和合的序幕。
張良跟隨劉邦一行人到達薛地后,見到項梁,項梁打算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
此時,項梁在義軍中威望極高,且各路將領齊聚薛地,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義軍會盟,張良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對項梁說:“您已經擁立了楚王,而韓國的公子橫陽君韓成也很賢明,可以立他為韓王,以增加同盟的力量。”
由此可見,張良心中對故國的感情謂之深切!
項梁同意后,張良便起身前往韓國找到橫陽君韓成,立他為韓王,張良則為韓王司徒。此時他的內心非常高興,仿佛看到了希望,積極的為韓國重建而奔波,還與韓王一起率領軍向西攻取韓地,他們奪得了幾座城邑,但立刻又被秦軍奪了回去,于是兩軍便在潁川一帶“撕扯”。
在張良與秦軍周旋于潁川的日子里,項梁因輕敵,于秦二世二年,被秦軍主力章邯打敗。
面對項梁戰死后的頹勢,楚懷王對起義軍進行休整整頓,將呂臣和項羽的軍隊合并,以項羽為魯王,封長安侯;以劉邦為武安侯,并決意進攻關中,宣布“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由于篇幅有限,后續我們將繼續連載更新相關內容,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本號。
參考文獻
《史記·留侯世家》 司馬遷
《一代謀圣:張良》 金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