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進行到1942年,英國的皇家空軍憑借著雷達和新型戰機的投入使用,在空戰領域已經對德軍占領了上風,局面也由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轟炸德國。
1942年的3月至4月間,英軍發動了2次大規模的轟炸行動,分別出動了190架轟炸機和468架轟炸機對德國的兩個城市進行轟炸,結果轟炸不僅造成大量的建筑物被毀,更重要的在德國民眾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后者才是英軍希望看到的。
英軍的重型轟炸機“蘭開斯特”
時任皇家空軍轟炸司令部司令的哈里斯,計劃來一次千機大轟炸,即一次出動1000架飛機,在短時間內對德國一個城市進行密集的轟炸。當時空軍轟炸司令部下轄37個中型和重型轟炸機中隊,裝備了大約400架的飛機,另外還有大約400架的后備轟炸機,即使如此飛機的數量也還相差200架,最后哈里斯又向皇家岸防司令部借用了250架飛機,這樣終于湊足了1000架。
“溪流”式密集編隊,讓英軍很好的躲過了德軍雷達的探測。轟炸機大編隊飛行最容易被雷達發現,為此英軍發明了一種“溪流”式密集編隊,就是一種縱長橫短的條狀編隊。這主要是針對德軍的雷達系統設計的,當時德軍的雷達已經可以引導戰斗機夜間在空中作戰,但是一架“華蓋床”雷達系統,一次只能引導一架戰斗機,因此英軍可以用轟炸機的數量來壓制德軍。
巨大的轟炸機機頭
轟炸目標的選擇,直接影響著轟炸的效果。最初身為轟炸司令部司令的哈里斯希望轟炸德國的第二大城市漢堡,從而造成巨大的“轟動效應”,但是丘吉爾首相認為應該轟炸德國的工業中心埃森,這樣有利于打擊德軍的裝備補充能力。顯然二人都不想讓步。
萊茵河畔的科隆
最后作戰室的專家們們給出的目標是魯爾工業區的科隆,一則科隆距離英國本土較近,可以縮短轟炸機的航程,二則科隆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如果摧毀科隆,那么德國的運輸能力將會大大削弱。否定埃森的理由則是埃森是一個工業城市,簡直就是一個“霧都”,每天無數的煙囪冒出大量的濃煙,在夜間轟炸機根本無法找到目標。
轟炸中唯一幸免的科隆大教堂
由于德國漢堡連續多天的陰雨天氣,城市上空始終是厚厚的云層。德國城市科隆的噩夢就此開始了,1942年5月30日的夜間,1047架飛機從英國境內的53個機場奔向德國科隆,飛行員們到達西歐上空后,開始尋找萊茵河作為飛行坐標,因為科隆就坐落在萊茵河畔。
準備裝彈的蘭卡斯特
第一批到達科隆的轟炸機飛行員們,迅速就找到了自己的轟炸區域,而德軍的防空部隊卻沒有能夠事先發現英軍,隨著英軍一顆顆燃燒彈投下,整個城市頓時火光沖天。這樣的大火,使得英軍后續轟炸機編隊輕易的就找到了轟炸的區域,這些轟炸機連續轟炸了大約1個小時。
驚人的毀壞能力,因為英軍投擲的大部分都是燃燒彈,所以科隆城的火光在160公里外都能清晰的看到,大火燃燒的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市中心更有一半以上的街區被徹底的燒毀。科隆城市大約有70萬的常住人口,但是轟炸后至少15萬的市民逃離科隆。
投彈中的轟炸機
最重要的是,這次轟炸英軍僅僅損失了43架飛機,損失率為4%,大大低于平時的戰損率,從此德國的厄運開始了,埃森、不萊梅,這些城市都一一遭到了千機大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