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這個名字許多網友應該并不陌生,一個破產邊緣的小公司在他的帶領下一舉成為了世界級的家電企業,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譚旭光,他和張瑞敏的“經歷”極其相似,當時譚旭光接手濰柴集團的時候,該企業也是“瀕臨破產”。企業賬戶中只剩8萬元,總負債3億,10000多名職工已經有6個月沒有發放工資了。但譚旭光并沒有放棄這家“奄奄一息”的企業,在他的帶領下,濰柴集團就像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現如今的濰柴集團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商,而譚旭光本人也被稱為“第二個張瑞敏”。
譚旭光在業內還有一個外號叫“譚大膽”,那是因為他在公司戰略布局時敢想、敢做、敢實踐,當時的中國重汽和濰柴集團還沒有“分開”,濰柴集團在譚旭光的帶領下“一路高歌”,于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柴油發動機生產商。此時濰柴集團的盈利已經遠遠超過了母公司中國重汽。后來與中國重汽“分開”后,濰柴集團的盈利一路“扶搖直上”,在2018年的時候年收入高達2360億元,而曾經的母公司中國重汽才剛剛突破千億關卡。
也正因為這些,中國重汽在2018年的時候再次回到譚旭光的“手中”,經過半年的時間后,譚旭光就開始了對中國重汽的改革。在今年2月1日中國重汽的職工代表大會上,譚旭光對職工代表傳遞了兩個“信號”,“第一就是,企業不養閑人、不留懶人、不要庸人,還有一個就是,2019年降低成本將會是重中之重,計劃全年降低成本50億,要是完不成50億那么40億也可以,只要達到預期計劃金額,我們就會拿出20億用來漲員工工資”。
在職工代表大會上,譚旭光對近期網上流傳的中國重汽將裁員2萬人的消息予以了證實,他坦言,中國重汽的確需要裁員,要繼續做“減法”,要“減掉”那些閑人、懶人、庸人。其實這樣的裁員方式也不是譚旭光第一次做了,在當時剛剛接手濰柴集團的時候他也是這么做的。
當時譚旭光進入濰柴集團的第一件是就是向銀行借了一筆貸款,把所有拖欠的工資全部補發上。然后才是在改革上“大展拳腳”,將全廠的34個管理部門減少到21個,從員工到干部全部進行了“優化”,把全公司14000人,減到7000人,并且把能干事、肯干事的一群人福利待遇全部提高,經過他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后,濰柴集團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僅僅兩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反虧為盈。
曾經有一家外資企業提出用技術與濰柴集團合作,條件就是要濰柴集團的控股權,但是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譚旭光的當場否決,他說道:“就算你的技術再好,資本再雄厚,想要合作,必須濰柴做主,民族品牌必須堅持獨立發展的主導地位,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譚旭光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一向是這么的“硬氣”,現在重新“掌控”中國重汽后,為了使企業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譚旭光把他的“硬氣”再次“發揮”了出來,在他的“字典里”,做企業就要有斗志、有激情,敢于實踐,不向困難屈服,只有這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