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幫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日益普及,網絡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網絡以其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和顯著的交互性特點,使得其對中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加上中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正確形成,從而在中小學生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諸如影響學習、身心健康,嚴重的出現青少年犯罪等等,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看到這些,心情更是無比沉重,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的社會、學校、家長應該如何去做? 關鍵詞:網絡 信息素養 工具 當前是一個網絡信息化的社會,我們誰也阻擋不了這種趨勢,雖然網絡給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等帶來了困惑,給廣大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種種不利因素,但是我們要以唯物主義的辯證觀看問題,不能因噎廢食,要認真看待網絡有利的一面,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化不利為有利。本文就是持著對網絡的這樣一種辯證態度,首先分析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原因,再從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分析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原因 (一)、網絡自身的特點,吸引力大 多媒體內容的豐富性是其他任何一種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如武俠小說、游戲機、錄像機等媒體的單一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它把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到處都是新鮮事物,而且在不斷地更新,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款多功能的游戲機。因此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中學生對網絡的極度迷戀。 (二)、家庭和學校教育問題 據筆者了解,喜歡上網的學生,大多數抵觸父母、老師。這種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存在問題。學校教育方面的主要表現在:學校、班主任、授課教師對網絡的正確認識不夠,沒有很好地和學生溝通,從思想上進行教育,對學生上網這種現象的教育方法不多、不夠耐心、細心,顯得力不從心,通常就是采取“禁學生”、“堵網吧”這類命令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家庭教育方面:許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就可以了,把教育問題全部推給學校了,尤其是留守兒童,表現的就更為明顯了,等到出現問題時,就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輕則批評打罵,重則輟學務工。很顯然,在以上兩方面教育都存在問題時,孩子便被從學校和家庭推向了社會,作為不能自主的青少年,只能逃避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去尋找現實世界所缺少的東西,去發泄內心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從而網絡成為他們最好的避風港。 (三)、學生自身問題 中小學生處在身心成長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正確形成,好奇心強,爭強好勝,不易辨別是非,更重要的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如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一些問題往往不想辦法去克服,而是選擇逃避,在現實中解決不了的就逃避到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去發泄。 (四)、網絡環境問題 隨著網絡文化的廣泛傳播,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信息犯罪日益嚴重,網絡環境越來越差。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無知,通過這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來賺取非法利潤。 二、通過原因,找出解決問題方法 在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面前,我們不能采取生硬的解決方式—“堵”,要針對上述提及的原因,追根朔源,采取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都能快樂地成長起來。 (一)、思想教育問題 如何幫助學生盡早建立和適應正確的網絡道德規范,減少由于網絡負面影響所帶來的損害,是保證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培養教育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人才的需要,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應當聯合起來,給予足夠的重視,要積極地采取有效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們要多關心、理解、尊重、信任學生,多給他們一點理性的愛,而非溺愛,通過我們的正確引導,讓他們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真面對現實,回歸現實,在現實中成長起來,對網絡有個理性的認識。 (二)、信息素養 我國在中小學校里已經普及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我們不能僅僅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知識理論,更應該要著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教育,諸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檢索技術等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觀念、信息法規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見,它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學科知識教育,而是培養學生具有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開發學生可持續性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選擇能力和免疫能力,并在終生學習中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應該加強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使教師樹立起信息素養教育的觀念,盡快建設一支質量合格的信息技術教育師資隊伍,同時要完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充實教學內容,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信息條件。 (三)、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社會和學校要加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包括周會、團隊活動、科技活動、文娛體育活動、衛生活動等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思索人生價值的精神需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分辨是非、真偽、善惡、美丑的能力和對高道德問題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學生走出課堂,接觸實際,接觸社會,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學們的精神生活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使同學們認識到現實生活的樂趣和重要意義,讓他們對現實生活充滿希望,充滿激情。 (四)、加強網絡文化的監管 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控與管理,凈化網絡環境,是我們保護青少年成長刻不容緩的重大職責,這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面對網絡上良莠參雜的信息流,一方面各地各政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主動做好工作,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有關監控機制,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嚴厲打擊,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強化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的意識,充分發揮公眾舉報的作用,加大媒體宣傳和輿論監督力度,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大興網絡文明之風,調動社會各群體對凈化網絡環境的積極性,在全社會形成抵制網絡垃圾的良好氛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五)、將網絡由娛樂工具轉化為學習工具 既然學生都對網絡感興趣,那么我們就應該利用好網絡,化不利為有利,大力提倡網絡學習,讓網絡在我們廣大的中小學生里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工具角色。因此,我們不僅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功課來學,還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來幫助我們學習。我們學習知識,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加工、理解、再認識,產生新的知識和信息,在我們頭腦里形成印象,然后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以利用,這才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同樣我們學習信息技術也是為了將其變成我們使用的工具。網絡資源有其很大的優勢,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當前教育的一個熱點就是提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努力抓好信息技術教育,將網絡變為學生們學習資源的寶庫,將計算機從單純的“游戲機”轉變為多功能的“學習機”。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教學網站中交互功能的建設,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校際之間的交流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工具,使學生在進行網絡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互動,以此來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網絡學習的效果。 三、總結 在網絡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要想使愛玩好動的青少年完全將網絡資源合理的利用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困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作為我們第一線的教師,責任更是重大,但是只要我們堅定自己的意志,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去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我相信這光明的一天遲早會到來的。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作者:何克抗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存問題及解決方法》作者:董文君 【3】、《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者:張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