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文章第六篇,以上文章,優先發表于本人公眾號:民商法交流】
公司資產是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前提,資本三原則的確立是為了保護公司外部債權人,進而維護市場交易秩序與安全。
公司經營必然伴隨經營風險,為促進經濟發展與繁榮,鼓勵交易,股東有限責任與法人獨立人格孕育而生,該原則使得投資者可以在一次次投資失敗中借助股東有限責任東山再起,但是,部分投資者在投資失敗、公司經營不善時,為擺脫困境,企圖用金蟬脫殼等方式逃避債務。
一、 違法減資
公司資本是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前提,關乎著公司的償債能力和對外擔保能力,為了保障債權人的權利,公司法明確規定嚴格的公司減資的法定程序和限制,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公司需要減少注冊資本時,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
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
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但公司法并未規定違法減資程序的法律責任,對于實踐中,部分公司減資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故意隱瞞債務且未履行通知債權人的義務,企圖以此逃避債務,可以要求股東應在其減少出資的范圍內就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對該等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案例一:公司減資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故意隱瞞債務且未履行通知債權人的義務,債權人可直接要求公司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裁判要旨:
上海萬翔公司作為有限責任公司,未依法定程序進行減資,損害了南通三建公司作為債權人的利益,耿放作為減資當時上海萬翔公司唯一股東為公司違法減資,未向債權人清償債務卻作虛假聲明公司已清償全部債務,并承諾由其擔保公司未清償的債務,理應就系爭債務向南通三建公司在減資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上海萬翔公司是否始終由耿放控制,經營中是否違規,以及耿放與原股東之間矛盾糾紛,均不影響耿放應當承擔上述責任的認定。
就上海萬翔公司仍未清償債務部分,南通三建公司選擇向耿放直接主張權利,有事實依據,于法不悖,應予支持。
案例來源:
耿放訴江蘇南通三建集團有限公司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案,(2015)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384號。
案例二:公司減資未通知已知債權人時股東的補充賠償責任
裁判要旨:
公司注冊資本金對公司債權人具有擔保作用。
公司減資未履行通知已知債權人的義務時,減資行為對該等債權人不發生法律效力,公司股東應當在其減少出資的范圍內就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對該等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案件來源:
上海一中院判決陳梅華訴上海孝誠健康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等服務合同糾紛案,(2010)閔民一(民)初字第6768號;(2011)滬一中民一(民)終字第1488號。
二、 剝離優質資產設立新公司
一般而言,企業重組是指企業以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運用資產重組、負債重組和產權重組方式,優化企業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和產權結構,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但部分公司企業借助企業重組,剝離優質資產設立新公司,將債務留在母公司,企圖以此逃避債務。
一般而言,剝離優質資產設立新公司的同時獲得了新公司的股權,形式上并未對公司債權人造成不利影響,在母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仍可以申請執行其對子公司的股權。
但是,執行股權,是否可以達到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筆者持否定態度。
股權執行難已然成為執行一大問題,股權執行存在著如下問題:
(1)股權價值難以確定;
(2)為轉移資產創造空間。
執行中雖說可以凍結股權,但是,從凍結到最終的拍賣還存在一段時間,一本而言,被凍結股權公司的名下資產并未被查封,致使拍賣股權時,公司僅剩一空殼;
(3)股權難以變現。
基于人合性(特別是有限責任公司)及缺乏對目標公司內部情況的了解,股權拍賣的成交率極低。
基于對債權人的保護,能否要求子公司在獲得的資產內,對母公司債務向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對此,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并未規定。
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02年12月3日 法釋〔2003〕1號)第七條規定:
企業以其優質財產與他人組建新公司,而將債務留在原企業,債權人以新設公司和原企業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主張債權的,新設公司應當在所接收的財產范圍內與原企業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上述規定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改制司法解釋條文精釋及案例解析》中也指出,上述規定的第七條主要適用于國有企業改制中逃債的問題,但,能否擴大適用于一般的公司以金蟬脫殼方式逃債的情形?
案例三:企業以其優質財產與他人組建新公司,新設公司在所接收的財產范圍內與原企業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裁判要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審理企業改制相關民事糾紛案件規定)明確了企業改制中應當遵循”債隨資走”的基本原則;
第七條規定,企業以其優質資產與他人組建新公司,而將債務留在原企業,債權人以新設公司和原企業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主張債權的,新設公司應當在接受的財產范圍內與原企業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市污水公司未經債權人同意,在未能足額清償債務的情況下,將大量優質資產(2億多資產)無條件劃轉至水務集團,致使市污水公司喪失對外償債能力,故其應在接收資產的范圍內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案例來源:
吉林市市政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訴吉林省長城路橋建工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吉民終462號
案例四:廣州市潤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廣州氣體廠有限公司、廣州廣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房屋買賣合同糾案,(2016)最高法民申3375號
裁判要旨:
氣體廠公司在潤力公司無違約行為的情況下,單方面通知潤力公司解除合同,將項目土地使用權無償劃轉給新設全資子公司廣昊公司,并申請將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名稱由氣體廠公司變更為廣昊公司,其上述行為明顯違反企業法人資本維持原則,試圖利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逃避合同履行,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原審參照改制規定第六、七條的規定,認定氣體廠公司”將土地無償轉到全資公司廣昊公司名下,屬于惡意違約,逃避債務”并無不當,判決由廣昊公司和氣體廠公司共同承擔根據《包銷協議》約定應由氣體廠公司承擔的合同義務正確。
類似案例如:
遼寧天力土產有限責任公司、沈陽妮羽貿易有限公司金融不良債權追償糾紛案,(2017)最高法民終10號;
中國建設銀行山東省分行與山東禹城中農潤田化工有限公司、山東興禹化工集團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上訴案【商事審判指導.總第6輯(2004.2)】
由此可得,公司以剝離優質資產設立新公司方式逃債的,債權人可以直接參戰改制規定,要求新公司在接收資產的范圍內承擔連帶清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