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日擔當,非菖蒲與艾草莫屬。
端午清供,除去歷史因素,因主角為草類,其生長遍及大江南北,且有實際生活功用,插花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現實。
端午節插花,是少見的跨越所有社會階層的全民藝事。
《西湖老人繁盛錄》載:“初一日,城內外家家供養,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梔子花之類……雖小家無花瓶售,用小壇也插一瓶花供養,蓋鄉土風俗如此。尋常無花供養,卻不相笑,惟重午不可無花供養。”
古人會從菖蒲、艾草、石榴、萱草、蜀葵、梔子等當季植物中任選五種作為端午清供,并稱“午時花”。
又有“天中五端”說,在江南,一般指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我等北地,有其中三兩樣,加以本地時令花也可吧。
庭院內,艾草與菖蒲皆有。
插花時,再配以時令花材,作品即成。
家庭端午慶盛況在《水滸傳》《第十三回》可尋:
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堂家宴,慶賀端陽。但見:
盆栽綠艾(柳),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金,美女高擎表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弦管笙簧,奏派聲清韻美;綺羅珠翠,擺兩行舞女歌兒。當筵象板撒紅牙,遍體舞裙拖錦繡。消遣壺中閑日月,遨游身外醉乾坤。
當日梁中書正在后堂與蔡夫人家宴,慶賞端陽。
《紅樓夢》原文第三十一回也提到了古人過端午的三個習俗:“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蒲艾簪門”就是在門兩邊插上蒲艾等香草。
因何慶端陽?
從自然因素講,農歷五月后,濕熱多蟲,瘟毒并行,蒲艾等皆為芳香植物,中醫講“芳香化濁”,其對人體有清健之功。
從人文因素講,中華民族作為龍的傳人,在這一日祭拜龍祖,后又有紀念屈原的概念疊入。
慶之意,內核還是祈安康。
生活多辛苦,創造一點儀式感,或許會添幾分歡喜。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