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上映的《綠皮書》不錯,是奧斯卡獲獎影片,在周末的下午,我一人去電影院將它看了。不愧虛名,是一部好電影。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出版的旅游指南,其中標記了可以供黑人吃飯和住宿的地方,因為20世紀60年代,黑白種族歧視非常嚴重。
白人托尼給黑人鋼琴家雪利博士做司機,陪他從紐約一路南下在美國南部進行為期八周的巡回演出。兩個不同階級、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公路上、演出大廳、酒店、酒吧......在整個旅途中發生了各種故事,一路更加互相了解,也互相幫助,托尼從嫌棄黑人到對雪利才華以及人品認可十分尊重,而雪利也因被托尼從一次次困境中解救出來心懷感激,兩人從對立到認可,在途中逐步建立了友誼,并發展成摯生的友誼。
托尼是個“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混混”似的人物,他厭倦那些上流社會的虛假作勢裝模作樣,靠著“拳頭”解決事情,也因此在小城小有名氣,被雪利雇來做司機。他真實不做作,從開始就是個開心但具有平庸之惡歧視黑人的善人。
雪利有著過人的音樂才華,曾在白宮為總統演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優秀鋼琴家,他為白人演出才華被他們認可但又被邊緣化,不能與白人在一起吃飯,不能用同一個衛生間,他笑臉與上流社會的人談笑風生,但回到車里,回到酒店總是面無表情的沉默。
“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那我到底是誰?”
無論在黑人世界還是在白人世界,他都是被孤立的那個。
在托尼的引導下他逐漸的與自己和解,在橘鳥酒吧為黑人快樂的演奏,去托尼家與他家人一起過圣誕夜,他似乎不再那么矛盾,也開始有了另一種快樂。
影片最后,兩個人建立起了友誼。此電影的海報主打友誼,而實際上更多的讓人考慮種族歧視問題。總體來說,這是部觀起來輕松有很多笑料讓人感到溫馨的電影。沒有直接的將矛盾將偏見給白人或黑人群體,不會讓人看得壓抑。算得上好電影,但作為奧斯卡影片離我的期望值還有些距離,不夠深刻有力度,更算不上經典之作。可能是如人所說由于“政治正確”被評上的吧。
今天在愛因斯坦祝賀蕭伯納的文中恰好看到這樣一段話,他評價蕭伯納的話我覺得一部分也可以用于鋼琴家托利,他本可以選擇在北方以三倍的價格演出,卻要選擇去危險的南方,他想讓白人看到黑人的才華與高雅來贏得尊嚴與尊重,為消除種族歧視做出努力,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借愛因斯坦的話表達我對鋼琴家托利的敬意:“極少有人能夠超然物外,看到當代人的弱點和愚蠢,自身又不受其影響。面對人頑固的天性,這些孤獨的人往往會失去改變社會的勇氣。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利用他們微妙的幽默與優雅,并以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藝術為媒介,讓這一代人看清自己的面目。”
此電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