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非常重要,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記得有一次和黃彥之的媽媽交流,她說會在接送路上讓黃彥之觀察路邊的風景或天空白云的美景,并且讓她說說,適時引導言語訓練;或者和彥之談談在學校發生一些事情。當然,這樣親子交流需要技巧,甚至需要藝術,不著痕跡方為高手,不然就變成討厭的審問和考試了。
其實,最不著痕跡和快樂的是親子閱讀的交流,聊著別人的故事,想著自己的事情,滋潤著彼此的心靈,彼此都在一個自由、通暢、快樂的樂園里,而對孩子的閱讀和作文隱形提高非常明顯。
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們從來不會好好聽從長輩的教導,但他們會永遠都在模仿長輩。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而不是一味地高壓。
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執行是養不起來的,好習慣不堅持也是的養不起來,都說21天能養成習慣,那也是習慣意識,并不意味著你每天可以自然自由地執行。待孩子習慣養成后,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沖突。
遺憾的是,唯一能得到父母全心全意關注的時刻,往往是父母努力說服他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或者,父母要求他別再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缺少親子閱讀的父母,關注孩子,和孩子的交流是這樣的——
下午一回家:作業做好了沒有,沒有,還不快點寫?!
吃完飯的時候:都這么瘦,多吃點飯?!
晚上夜深了:都這么遲了,還在看電視,還不睡覺嗎?!
第二天清晨:快起床……路上小心點……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
第二天下午:考試考了沒,怎么樣?!
咋一聽,倍覺溫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暖語漸漸升級為咒語。
一看到孩子身影,“嗡嗡嗡”念咒馬上如期響起。
只有咒語,沒有共同的話題,慢慢地,親爸親媽變成了后爸后媽,變成孩子最討厭的人,心事越藏越深,孩子的回答也慢慢變成一種敷衍:
“知道了,你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知道!”
“不清楚!”
“哦。”
“嗯。”
“……”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直接無語了,彼此的對話由蒼白走向空白。
這還是比較委婉的,更有甚至,升級為無休止的爭辯、吵架,彼此關系緊張,充滿怨恨,陷入欲罷不能的惡性循環。
缺少親情互動,缺少信任,缺少交流的語境,這往往會導致孩子潛意識中感到憤怒或怨恨,而這種情緒則以暴躁、慵懶等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或者一直潛伏到青春期爆發,曾經的“歪牙裂棗”,就會變得張牙舞爪,彼此折磨。
孩子們會敏感地感受到,父母從未全心全意陪伴他們,始終有所保留,知道父母辛苦,但絕對不是純粹為了他們。事實上,也不可能絕對為了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夢想、自己的隱秘時空,只不過,有了孩子以后,分割出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物質放在孩子身上。
言語上已經無法正常交流溝通,這個時候,若是有閱讀習慣的孩子,會悄然和文中的人物交流、反思,提高對自己、對父母、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每個人都想不勞而獲,但都知道那是不現實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想追求卓越,與眾不同,區別在于,有些人只是想想,有些人會付之行動,閱讀的力量一旦接力父母的教育,父母只要在旁“煽風點火”就可以了。
很多父母更希望老師能改變他們的孩子,讓他們愿意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而不是致力改善親子關系。朱恒煒的父母說他在家學習看書到時候也好動,注意力容易被小玩件吸引,說明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關注過一段時間,發現朱恒煒是可以做到專心閱讀的,只是缺少一個氛圍,最近一個月,我就發現他的學習狀態不錯。一切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遲早而已,是否能堅持而已。這一點鄭景之的媽媽做得非常好,她說:這說明了一切的問題,其實都在我的身上,只能是慢慢改變了,急不來,我自己也是在慢慢改變對她的態度,我只有通過慢慢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她,
此時,暖語會變成金言玉語,沁人心脾,直抵心府,享受親子交流的幸福,感受孩子成長的快樂。
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吧,那將是一片更美好的世界——
您自由舞蹈,光芒四射;孩子茁壯成長,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