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文內容摘自中醫書籍,僅供專業人士學習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后再引用。對于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藥品類信息為研究性資料,僅供專業人士學習參考,請不要依據本站內容自行試藥、用藥,否則,責任自負。
薄荷,最早出自《新修本草》。薄荷的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功效和作用。
【簡介】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產于江蘇、浙江。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切段。本品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以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生用。
【性味與歸經】
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與作用】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應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風熱感冒和溫病衛分證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癥,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風熱上攻,頭痛眩暈,目赤多淚,喉痹,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蠶等藥。
3.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蟬蛻、牛蒡子、檉柳等藥,如竹葉柳蒡湯(《醫學廣筆記》)。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荊芥、防風、僵蠶等祛風止癢藥同用。
4.肝郁氣滯,胸脅脹悶 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行氣,常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此外,本品芳香辟穢,兼能化濕和中,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泄瀉,常與香薷、厚樸、金銀花等同用。
【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長于發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理氣和中。
【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研究】
1.化學成分 主要含揮發油:薄荷腦(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α-蒎烯,檸檬烯等。《中國藥典》規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80%(mL/g),飲片不得少于0.40%(mL/g)。
2.藥理作用 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酰膽堿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醇有利膽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此外,本品有祛痰、止咳、抗著床、抗早孕、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