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解表藥 發散風熱藥:薄荷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Mentha ha- plocalyx Briq. 和家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var. piperascens (Malinvaud)C. Y. Wu et H. W.Li 的全草或莖葉。味辛,性涼。入肺、肝經。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辟穢、解毒。主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內服:煎湯(不宜久煎),2~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煎汁涂。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1. 揮發性成分 新鮮薄荷葉中含揮發油0.8%~1%,干莖葉含1.3%~2%。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醇或薄荷腦(Menthol),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Menthone),含量為8%~12%。還含有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莰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Menthenone)。
       2. 酚類成分 薄荷中有異端葉靈(Isoraifol- 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 glucoside)、薄荷糖甙(Menthoside)等黃酮類化合物及鞣質、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和咖啡酸。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a. 對胃腸平滑肌的作用 薄荷油對小鼠離體腸肌有解痙(抗乙酰膽堿)作用。但在整體條件下不能促進腸的推進性蠕動,有時甚至表現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刺激嗅覺及味覺引起的繼發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肌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比前者強一倍。
       b. 保肝作用 給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損害實驗模型,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其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但未恢復正常。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性均較對照組輕,但壞死病變卻較對照組重。
       c. 利膽作用 薄荷醇與薄荷油給大鼠口服,表現強大的利膽作用。給予薄荷醇3~4小時后,膽汁排出量約增加4倍,隨后作用減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較持久,服藥5小時后膽汁排出量增加50%~100%。實驗表明:含有揮發油多丙酮干浸膏組比 50%甲醇干浸膏組的利膽效果強。此乃因為揮發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強的利膽作用。薄荷醇的醇羥基乙酰化后,其利膽作用減弱,說明醇羥基在利膽作用的產生上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對大鼠以 butadione 引起的實驗性胃潰瘍,給予從薄荷油蒸餾所得的蘭香油烴有治療效果。
       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內服小量薄荷有發汗解熱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熱。
       同屬植物圓葉薄荷精油和歐薄荷精油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50mg/kg)。兩者對中樞神經系統都有抑制作用,且后者比前者更能延長小鼠中樞抑制時間。在自發活性測量中,后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比前者更有效,但兩者對大鼠的條件反射均沒有影響。兩者不同劑量給藥都能降低小鼠和大鼠的體溫。
       3. 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薄荷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弗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劑對孤兒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 對皮膚及黏膜血管的作用 薄荷醇與薄荷酮對皮膚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應用于皮膚,能刺激神經末梢感受器,可使局部皮膚或黏膜的冷覺感受器產生冷的感覺,反射地引起皮膚或黏膜的血管收縮。因其對皮膚的刺激作用,并可緩慢滲透入皮膚內,引起長時間的充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調整血管的功能,以達治療作用。薄荷醇的復方局部應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5. 抗早孕及對子宮的作用 薄荷對小鼠有抗早孕作用。薄荷油不同劑量皆有一定抗著床與抗早孕作用,作用強度隨劑量增加,每只0.035ml,抗著床率達 100%。終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宮收縮加強,也不能排除蛻膜組織等的直接損傷。薄荷水溶部分也對大白鼠有抗早孕作用和興奮子宮作用。家兔孕后第6 天或第 9 天宮腔內分別給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第 12 天處死觀察胚珠變化,結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終止早孕及抗著床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加強子宮收縮無關,對α及β受體皆無影響,但能輕度加強縮宮素的作用,與對滋養葉的損害有關。
       薄荷熱水提取物體外實驗對人子宮頸癌 JTC-26 株有抑制作用。
       6. 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烏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氣81mg/kg,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降低分泌物重量,吸入243mg/kg 則降低黏液排出量,這可能是對呼吸道黏液細胞的直接作用。薄荷醇能減少血液與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氣管炎時,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氣腔道增大。用于鼻炎、喉炎時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進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釋,而表現明顯的緩解作用。
       【臨床運用】
       臨床報道:
       1. 治療外感高熱 薄荷、芥穗、銀花、杏仁、生石膏、前胡、黃芩、竹葉、柴胡、生甘草、板藍根各10g,連翹15g。水煎,一日服4次、6次或8次。治療外感高熱73例,24小時恢復正常者13例,占17.8%;無效2例,占2.47%。有效率為97.26%。〔中醫雜志 1991;32(3):52〕
       2. 治療急性乳腺炎 薄荷、橘葉各60g,水煎,過濾,用毛巾浸湯熱敷患處,每日1劑,早晚各敷1次。共治療40余例(未潰膿者),療效良好。〔廣西赤腳醫生 1977;(1):43〕
       3. 治療慢性蕁麻疹 薄荷15g,桂圓干6粒,煎服。每日1次,連服2~4周。治療40例,顯效32例,好轉4例,無效4例。〔福建醫藥雜志 1980;2(5):6〕
       4. 治療黃褐斑 薄荷、柴胡、黃芩、梔子、當歸、赤芍、紅花、莪術、陳皮、甘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黃褐斑45例,痊愈6例,基本痊愈23例,顯效12例,無效4例。〔山東中醫雜志 1982;(3):153〕
       5. 治療小兒外感發熱 薄荷、蟬蛻各 3~9g,生石膏10~40g,甘草3~6g。每日1劑,水煎分3 次服。嬰幼兒可不拘次數,當水頻服。咳嗽加桑葉、款冬花;咽痛加連翹、桔梗;食滯加炒麥芽、雞內金;大便干燥加大黃,治療240例,總有效率為95.4%。〔河北中醫 1991;13(2):5〕
       6. 治療咽炎a. 薄荷、甘草、桔梗各3g,麥門冬、板藍根、玄參、生地各6g,菊花、金銀花、白茅根、蓮藕節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 劑為1療程。治療急性咽炎200例,顯效178例,有效18例,無效4例。一般治療1個療程可控制癥狀, 治療2個療程即愈。〔廣西中醫藥 1986;9(1):15〕
       b. 薄荷、甘草、玄參、麥冬各15g。將各藥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勻,分裝小袋。治療慢性咽炎80 例,結果痊愈40例,顯效21例,有效17例,無效 2例。〔中藥材 1992;15(4):45〕
       7. 治療急性結膜炎 車前草(子)50g,薄荷10g,水煎2次成500~600ml,待藥液涼后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患眼,洗時撥開上下眼瞼,使藥液進入眼球結膜,每日1劑,洗3~5次,至痊愈。共治療12例紅眼病,連洗3~5天痊愈者7例,洗6~7 天痊愈者4例,洗7天以上者1例。〔新中醫 1985;17(6):
       47〕
       方劑選用:1. 治療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份,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2. 治療瘰疬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干),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干,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
       (《太平圣惠方》薄荷丸)
       3. 治療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4. 治療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綿裹塞鼻。(《本事方》)
       配伍效用:
       薄荷配伍柴胡、白芍、茯苓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養血柔肝;茯苓健脾補中;薄荷助柴胡疏散肝經郁滯,四藥合用,有疏肝養血,健脾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療肝郁血虛、脾胃受損之兩脅作痛、寒熱往來、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脈弦而虛諸癥。
       薄荷配伍蟬蛻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透疹止癢;蟬蛻疏風清熱、透發癮疹,輕清升散、善走皮腠,同時能引薄荷入血祛風止癢。二者伍用,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斑疹、祛風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之頭痛、發熱、咽喉疼痛;麻疹初起或疹透不暢者以及蕁麻疹、皮膚瘙癢等癥。
       薄荷配伍鉤藤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肝經,功擅疏風清熱、透疹利咽、疏肝解郁;鉤藤味甘性涼,入肝、心經,長于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二者伍用,共奏祛風清熱解表、清利咽喉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之發熱、無汗、微惡風寒、頭痛、身痛者;咳嗽因內傷或外感所致之,且日久不愈者以及肝陽上亢之頭脹頭痛、頭暈目眩者。
       薄荷配伍桔梗 薄荷疏散風熱,清頭目而利咽喉;桔梗開宣肺氣而利胸膈咽喉,二者相使伍用,可散風熱,利咽喉,對于風熱之邪所致之咽喉腫痛療效佳。
       薄荷配伍金銀花、連翹 薄荷散風清熱;金銀花、連翹疏散透邪,清熱解毒。三藥合用,共成辛涼解表,宣散風熱之效,主要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癥。
       薄荷配伍牛蒡子 二者均有疏散風熱及透疹作用,相須應用,可加強疏散風熱、透疹之功,用于治療外感風熱表證及麻疹初起、疹出不暢之癥。
       【注意事項】
       宜忌:陰虛血燥、肝陽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薄荷醇(天然品)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小鼠皮下注射5 000~6 000mg/kg;大鼠皮下注射1 000mg/kg;貓口服或腹腔注射混懸液均為800~1000mg/kg。薄荷醇(合成品)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小鼠皮下注射1 400~1600mg/kg;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均為1 500~1600mg/kg。
       臨床應用薄荷,毒副作用很少見。曾報道一例因腹脹誤服薄荷油20ml,15分鐘后發生頭昏、眼花、惡心、嘔吐、手足麻木、逐漸昏迷、血壓略降(9.31/7.98kPa)。經靜脈輸液,并給予中樞興奮劑,于第二天恢復。
       【醫家論藥】
       “薄荷,其性辛涼而輕浮,故能散在上之風熱,除氣逆之脹滿,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經之領頭。與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熱。與桑白皮同用,能瀉肺經之邪。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調經順氣。”(《藥鑒》)
       “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藥品化義》)
       “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于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于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本草求真》)
       “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穿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瘛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醫學衷中參西錄》)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癥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于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由于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本草經疏》)
       附注:薄荷,主產于我國南方一帶,故有南薄荷之稱。以江蘇蘇州地區所產者最佳,稱蘇薄荷,歷來被奉為道地藥材。《本草綱目》曰:“入藥以蘇產者為勝。”薄荷習以生品入藥,適用于既有表證又見有脘痞嘔惡者。
       薄荷如經文火微炒入藥者,稱為炒薄荷;若炒至微焦存性入藥者,則稱為薄荷炭。薄荷炒后辛散之力已緩,發汗力較生品弱,宜用于外感風熱有汗之證,可防汗出過多而耗正氣;炒炭則擅入血分,可散血分之熱。但臨床上炒制品的應用較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解表風熱藥-薄 荷
藥材詳解⊙解表藥——薄荷
一味治療口瘡牙痛的王牌中藥:薄荷的神奇功效與作用
薄荷功效與作用有哪些_薄荷功效大全詳解!
每日記一味中藥——薄荷
第二十二講 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概述 \發散風熱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乡县| 台前县| 汉源县| 张家口市| 鞍山市| 锦州市| 武鸣县| 申扎县| 资中县| 临清市| 乌拉特后旗| 雅江县| 南城县| 灵武市| 富民县| 葫芦岛市| 中西区| 长白| 新密市| 古浪县| 永靖县| 上栗县| 象州县| 石柱| 偏关县| 井冈山市| 涪陵区| 桐庐县| 平度市| 宁阳县| 灵璧县| 上饶市| 浑源县| 左云县| 华亭县| 惠州市| 浏阳市| 项城市| 南昌市| 龙江县|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