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能夠與曹操、孫權二人平分三國,這其中少不了諸葛亮的出謀劃策。然而,是人都有缺點,諸葛亮錯失了3名將士,直接導致了蜀漢后期無將可用的局面。若留一人,或許鄧艾也進不了成都。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是一句俗語,也是一個典故,描述了蜀漢朝中無將可用的局面。這種局面是真實存在的,蜀漢后期,將士極度匱乏,甚至還需要年齡已過70歲的廖化去拼搏殺敵。先不論其身體機能怎么樣,單論廖化已是高齡,卻還要為國家出生入死,這就顯得未免有些不人道了。
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雖然夸贊其為“天下奇才”,但也曾言:“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說白了,諸葛亮不懂權變。而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tǒng)一三國。
第一位將士是劉備的養(yǎng)子劉封,他武藝深厚,劉備也格外欣賞他,曾手把手地教導他做人的道理以及帶兵的技巧。在幾次重要戰(zhàn)役中皆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為劉備信任。不管從哪里來看,這劉封都是實打實的人才良將。
然而,劉封不發(fā)兵援助關羽,結果關羽敗走麥城,這件事讓不少人心生芥蒂,包括劉備,也包括諸葛亮。除此之外,劉峰欺凌孟達,迫其降魏。在劉備讓劉封率兵援助關羽時,劉封并沒有聽令行事,其給出的理由是怕內部不穩(wěn),孟達作祟。這類考慮也確實說得過去,然而,諸葛亮卻是告誡劉備,“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意思是劉封的性格太過剛硬,將來不好控制,怕是對繼承人劉禪造成威脅。
諸葛亮的話,劉備向來都會采納,于是劉封被賜自盡。然而,諸葛亮算錯了一件事,失去了劉封就等于失去了上庸,《三國志》記載:“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河水下統(tǒng)大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是劉封占領了上庸,諸葛亮后期北伐的時候,因為上庸丟失,導致蜀國很難和吳國進行合作,最終導致北伐失敗。
第二位將士名曰馬謖,是一位精通兵法的新秀小將,蔣琬稱贊馬謖為“智計之士”。然而,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此人聰明有余,實戰(zhàn)經驗不足,暫不可委以重任。可諸葛亮卻不聽,尤其是在225年,諸葛亮率兵討伐雍闿時,馬謖的“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計策,不僅讓諸葛亮斬殺了雍闿,還因此赦免了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
此舉后,諸葛亮對馬謖更是萬分看后,不只是將其當作心腹,更是在征戰(zhàn)南中之時,違背眾人意見,任命馬謖作為主將去鎮(zhèn)守街亭。諸葛亮或許也考慮了馬謖的短缺之處,為其添置了一位經驗十足的副將。然而,大敵當前,主將發(fā)布的命令,哪里是副將能阻止的。結果,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zhàn)部署,對戰(zhàn)曹魏名將張郃時,不過幾個回合便被張郃打敗,若不是副將王平率部隊前來支援,馬謖便是要葬身于戰(zhàn)場之上。
這場戰(zhàn)爭損失慘重,在糧道街亭失守后,諸葛亮不得不下令退兵。因馬謖在出兵前立了軍令狀,所以在返回軍營后,諸葛亮流著眼淚將他斬首。
從根本上來看,馬謖是個好的參謀。若是想要重用便是可以從基層做起,一點點地提升經驗,一步步的委任官職,在風云變幻的戰(zhàn)場中,讓馬謖為姜維出謀劃策,或許又是另一番風景了。然而,諸葛亮卻在其還是戰(zhàn)場小白的階段,硬是委以重任,這場仗又豈有不輸的道理?處死馬謖,也讓蜀國少了一名本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除了這兩位大將,還有第三位大將,便是魏廷。這位鎮(zhèn)北名將,不管從經驗還是從資歷來說都是一位合格的將領。雖然他并不是被諸葛亮賜死的,但他后來的悲劇與諸葛亮還是有關。魏延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但諸葛亮臨死前,為了明確撤退的策略,也只是把楊儀和姜維叫了過去,卻沒讓魏延參與。
諸葛亮死后,素來與魏延不合的楊儀,也直接上奏,說魏延要謀反。就這樣,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誅其三族。
這是為何?因為魏延性格高傲,不善控制情緒,人緣較差,雖然他為劉禪的重臣,可諸葛亮對他還是有幾分忌憚,怕劉禪定難以駕馭魏延,也怕魏延會棄蜀而投魏。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魏延不死,蜀漢不滅”。如果由他駐防漢中,他的防御體系不被改變,鐘會就打不進漢中,至于綿竹之戰(zhàn),也不會讓諸葛瞻去迎戰(zhàn),魏延會提前在陰平小道防守,鄧艾進不了蜀漢腹地。
司馬懿稱諸葛亮不懂變通,過于循規(guī)蹈矩。而諸葛亮雖然絕頂聰明,但他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沒有失去這三位大將,或許綿竹之戰(zhàn)的結局或可逆轉。可如果就是如果,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認為的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