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地處中國西北部,位于黃河中上游地區,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國土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17′—107°39′。北緯35°14′—39°23′之間。南接甘肅,東接陜西,東北、西北、北鄰內蒙古。東西寬50—250公里,長約456公里,南北尖,中部寬,形似十字。寧夏地處我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地勢南高北低。具有多樣性、復雜的自然條件。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回族聚居地區,截止2004年末,全區人口587. 71萬,其中回族人口206.49萬,占全區總人口的35.14%,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寧夏橫跨中國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大致以三關口—青銅峽鎮—大小羅山東麓—固原市—新民一線為界,東及北東為中朝準地臺,西為昆侖—祁連—秦嶺造山系,前者相對穩定,以升降運動為主;后者表現為在地槽基礎上于加里東期回返形成的褶皺帶。它們以不同的演化過程控制著區域性沉積作用、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及構造運動,同時控制了寧夏礦產的形成與賦存。總體上,我區地層發育較齊全,巖漿活動微弱,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以煤和非金屬等沉積礦產為主,內生金屬礦產類少而規模小的特點。
我區已發現礦種(包括亞礦種)65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煤分為無煙煤、煉焦用煤、非煉焦用煤3個亞種),金屬礦產8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9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10種,建筑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28種,水礦產2種。
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包括亞礦種)有31種,其中能源礦產3種(煤炭、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礦產1種(鐵),有色金屬礦產2種(銅、鎂),貴金屬礦產1種(金),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6種(熔劑用灰巖、熔劑用白云巖、冶金用石英巖、冶金用砂巖、鑄型用砂、耐火粘土),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4種(硫鐵礦、電石用灰巖、制堿用灰巖、磷礦),建材和其它非金屬礦產12種(石膏、水泥用灰巖、玻璃用白云巖、玻璃用砂巖、水泥配料用砂巖、玻璃用砂、陶瓷土、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建筑用輝綠巖、飾面用大理巖、水泥配料用板巖),水氣礦產2種(地下水、礦泉水)。
全區已發現的礦產地(未包括水礦產,以下同)357處,其中大型礦床75個,中型礦床108個,小型礦床174個。查明的礦產地上資源儲量表的計有120處,其中煤54處(最小單位為煤礦,胡魯斯臺4個井田未計入內),有煤田4個,煤礦區15個,找煤區4個。
石油礦產地(油田)7處,其中油氣田4個,油田2處,天然氣田1處。
金屬礦產地12處,其中小型鐵礦4個,小型銅礦床1個,小型鎂(冶鎂白云巖)礦床5個,小型金礦床2個。
探明非金屬礦產地47處,其中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地8處,建材原料非金屬32處。
我區礦產分布較廣, 5個市20個縣(區)不同程度地均有礦產地分布,僅吳忠市利通區和西吉縣尚未發現礦產地。同時也相對集中,如賀蘭山北段、中段,衛寧北山、寧夏東部,青龍山,海原盆地東麓,原州區東部等礦床、礦點密集分布。不同礦種有其特定的分布區域,無煙煤、煉焦用煤、硅石主要分布在賀蘭山北段;非煉焦用煤、石油(氣)主要分布在靈武市、鹽池縣一帶;石膏主要分布在海原縣東北部和鹽池縣中部南北一線、中衛市西部;石灰巖分布最廣,但主要集中在賀蘭山中段、牛首山、米缽山、青龍山等地;白云巖主要集中在青龍山和賀蘭山中段;天然石英砂主要分布在青銅峽市和原州區;內生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衛寧北山、西華山。
我區礦產資源時間分布(成礦時代)由元古宙古元古代(25億年左右)始至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元古代在賀蘭山北段發生與混合巖化作用有關的金礦化,形成金礦點。中元古代薊縣紀(15億年—10億年)在南華山一帶沉積高鎂碳酸鹽、后經變質形成冶鎂白云巖和熔劑白云巖礦床。新元古代青白口紀(10—8億年)先在賀蘭山中—北段沉積了較純凈的石英砂巖、石英巖及泥巖,形成眾多大型硅石礦床和賀蘭石礦床。后又在青龍山、賀蘭山中—北段沉積了較純凈的白云巖,形成冶鎂白云巖礦床。古生代寒武紀早世(5.7億年)在賀蘭山中段蘇峪口一帶形成沉積型磷塊巖和白云巖(熔劑用)礦床。奧陶紀(5—4.5億年)全區全部處于淺海環境。廣泛沉積了碳酸鹽巖,形成眾多的石灰巖礦床,質純者可作電石用,大部可滿足水泥用;個別含鎂高的地段可作為冶鎂用白云巖。泥盆紀(4.17—3.54億年)我區香山—寧衛北山一帶局部沉積了含銅砂巖,后經熱液改造形成了銅礦床或礦點。距今4.5億年時發生了加里東運動,在南—西華山一帶巖漿上侵帶來熱液活動,發生了金、銅、硫鐵礦礦化,形成了小型金礦床、硫礦床及銅礦(化)點。石炭紀晚世至二疊紀早世,我區自北向南發生海退,在海陸交互地帶及河—湖—沼澤地帶沉積了分布范圍廣、層數多、厚度大的煤層及粘土礦,形成眾多煤田、煤礦區,是我區最有價值的礦床。早石炭世在甘塘至野貓子山香山一帶形成石膏礦床及石灰巖礦床。在2.5億年前后發生了晚華力西運動,在寧衛北山等地熱液活動較強烈,形成了小型金、硫、銀(鉛)、鐵礦床及眾多鐵、銅礦(化)點、重晶石礦點等。中生代侏羅紀中世(1.8—1.55億年)是我區又一重要的成煤期。在鄂爾多斯及其它山間盆地形成了層數多、厚度大的煤層。白堊紀晚期在六盤山盆地沉積了鹽類礦產。新生代古近紀漸新世(4000—5000萬年后)我區發育內陸盆地,氣候干燥,在海原、鹽池一帶沉積了多層分布較廣的石膏礦床及粘土,是我區石膏主成礦期。新近紀中新世內陸盆地中沉積了粘土類礦層,石英砂等,可用作水泥配料粘土、磚瓦粘土、鑄型用砂、水泥配料用砂、玻璃用砂等。第四紀全區處于剝蝕狀態,在溝谷及山前沉積了建筑用砂礫石石英砂及少量鐵質砂礫巖。
外生礦產是我區的主要礦產,其重要成礦期有6個,新元古代青白口紀早期為硅石成礦期,晚期為冶鎂白云巖成礦期;古生代奧陶紀早期為石灰巖成礦期;古生代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為煤成礦期;中生代侏羅紀中期為煤成礦期;新生代古近紀漸新世為石膏成礦期。
內生礦產成礦作用微弱,只形成小型鐵、金、硫礦床,其形成時間為加里東—晚華力西運動期間。
我區資源儲量較豐富的礦產有煤、硅石、石膏、石灰巖、白云巖等,金屬及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極缺。至2002年底,煤炭保有資源儲量約303億噸,預測資源量1055億多噸;石膏保有資源儲量25億噸,預測資源量526億余噸;硅石保有資源儲量4105萬噸,預測資源量213億余噸;水泥用石灰巖保有資源儲量48142萬噸,預測資源量71億多噸;冶鎂白云巖保有資源儲量2630萬噸,預測資源量5億余噸。
我區礦產資源質量具少數品質極佳,大部品質較差的特點。
最重要的礦產—煤品種多、質量好。有無煙煤、貧煤、瘦煤、焦煤、1/3焦煤、肥煤、氣煤、氣肥煤、不粘結煤、弱粘結煤、長焰煤、褐煤等。
無煙煤主產于汝箕溝,又稱“太西”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化學活性、高含碳量、高強度、高塊煤率等特點,其質量為國內之冠,世界罕有。適于造氣、生產碳素制品、冶金高爐噴吹等,暢銷國內外。
煉焦用煤主產于賀蘭山北段石炭井、石嘴山礦區,橫城和韋州礦區次之。主焦煤、配焦煤品種齊全,但主焦煤偏少,可選性差,中等易選—很難選,精煤回收率優良—中等。焦炭質量基本符合大型高爐的質量要求,但存在部分煤層灰分偏高或硫分偏高,焦粉量較高的缺點,作為配焦煤為宜。
非煉焦用煤(動力用煤)主產于寧東煤田,大部分為特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的環保動力用煤,且為氣化和生產活性碳的理想原料。寧南煤田的長焰煤液化率達70%左右,是理想的液化用煤。
硅石(石英巖、石英砂巖、脈石英)量多,質優者少。二氧化硅(SiO2)含量在92.75—99.40%,三氧化二鋁(Al2O3)0.14—2.02%,三氧化二鐵(Fe2O3)0.06—1.94%,氧化鈣(CaO)0.02—0.98%。完全可以滿足熔劑用硅石質量要求,多為耐火制品用硅石Ⅰ、Ⅱ級品,鐵合金及工業硅用硅石Ⅱ級、Ⅰ級品。脈石英可以用作結晶硅原料。但因鐵質含量偏高,適于作玻璃原料的很少,且只能達Ⅲ、Ⅳ級品。
白云巖量大質優,青龍山冶鎂白云巖氧化鎂(MgO)含量平均為21.78%,氧化鈣(CaO)30.08%,二氧化硅(SiO2)0.34%,氧化鉀和氧化鈉(K2O+Na2O)0.028%。三氧化二鋁和氧化鐵(Al2O3+Fe2O3)0.13%,摩爾比(CaO/ MgO)為1,是皮江法冶鎂的優質原料。
石膏礦床平均品位CaSO4?2H2O多在80%上下,石炭系石膏優于第三系內石膏。一般適宜作水泥緩凝劑、農業和建筑用。部分層位CaSO4?2H2O大于85%,可用來制作模型、硫酸,但該品級石膏所占比例不大,估計在30—40%。有微量品質很高的次生石膏可用作醫用、食品、紙張填料及油漆填料。
石灰巖大部分為水泥用灰巖Ⅰ級品,少量符合電石用灰巖、制堿用灰巖、熔劑用灰巖質量標準。其它非金屬礦產品質一般或較差,應用領域較窄,目前開發利用也很少。
金屬礦產資源量少,品位較低,價值不大,只適宜個體采礦者小規模開采。